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4971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初中物理教案全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识和技能目标 l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l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l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l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l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l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l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l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

2、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

3、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器材:钢锯条、音叉、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

4、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思考与练习2。 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

5、播需要通过介质。 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 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 物质 空气 水 速度 340 1500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10倍 44倍 木材 铁、玻璃 3300 5000 97倍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

6、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

7、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l 了解骨传导。 l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l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l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一、复习提

8、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9、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所以平

10、时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

11、: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与技能 l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l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l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

12、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

13、考,勇敢说 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

14、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

15、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

16、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24页1、2、3、4 2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

17、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知识与技能 l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l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

18、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

19、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20、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知识与技能 l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多媒体电脑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学生活动 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观看相关的录像; 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

21、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 1、 知识与技能 l 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l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l

22、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l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l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

23、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2、光的传播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到底猜想是否

24、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

25、线传播的例子吗?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巩固 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贴近生活 3、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反馈 .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三、本课小结 1光源; 2

26、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四、作业设计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

27、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l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l 知道光路可逆。 l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l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l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l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1、 理解光

28、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

29、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

30、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过入射点画法线;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

31、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

32、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四、归纳总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课外作业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l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33、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

34、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1、知识与技能 l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35、。 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l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l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l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l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l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

36、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怎么

37、样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一、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

38、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投影课题:2.3 平面镜成像 二、 进行新课 1 、仔细观察 、激发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

39、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教师: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投影:探究平

40、面镜成像特点 2、各抒己见 提出猜想 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有关。 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3、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

41、接测量吗?为什么?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 强调:

42、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 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 探究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 讨论: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用到什么仪器? 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 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 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

43、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 学生动手。 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 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 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 启发:在不同位

44、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 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 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结果

45、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热闹,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 1、 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2、 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3、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4、 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 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