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184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docx(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目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 1 千米的认识 . 2 吨的认识 . 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 6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 8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 10 加、减法的验算 . 13 四边形 . 14 平行四边形 . 16 周长 . 17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 18 有余数的除法 . 20 秒的认识 . 21 时间的计算 . 23 口算乘法 . 25 笔算乘法 . 27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 29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 31 分数的简单计算 . 33 可能性 . 35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 36 毫米、分米的认识 1.

2、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 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 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3、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重难点:本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 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 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

4、知识 。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 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 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 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1

5、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 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 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 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6、现 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 “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 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 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

7、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 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 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

8、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

9、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

10、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

11、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

12、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

13、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3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4、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2、在里填上“”、“”、或“=”号。 5千米678米;28毫米6厘米; 100分米10米6分米485毫米 3、有A、B、C

15、、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约6分米长的物体。 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2千米=米 4 2千米500米=米 例2: 4000米=千米 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吨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

16、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

17、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

18、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

19、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5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

20、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

21、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

22、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节课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教学时不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口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共鸣。 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一、说教材 6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3、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本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下: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价值,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注重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留

24、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练习中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我创设了羊村摘苹果的情境,并以此情境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探究算法、经历过程 这个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积极引导、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图

25、提供的信息,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第二步:自主探究、理解算法。在此环节中,我利用了学生列出的三道算式22+33、33+39、22+39以学生列出的算式为主线,由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渡到进位加法的多种口算方法中,此环节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教学时,我巧妙地突出了口算加法中“凑整相加”的简便算法,稍加点拔,学生精彩的口算方法就不断涌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口算加法的不同思

26、路自然而然地生成,学生深刻感受到简便算法的约和快捷,从而体会到根据口算题目中的不同加数的各自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与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从而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围绕摘苹果的情境,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将“枯燥”的口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分三个环节进行: 1.基础练习这一练习将计算和估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可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的选择算法。 2.能力提升此环

27、节智慧果上的不完整的算式引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练习中。 这一练习的设计还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3.生活中数学 在基础练习后,带着学生一起体验到生活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这样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一、说教材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

28、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 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本课是由例2和练习五组成的。例2 通过解决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先出现估算,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提示估算的方法和要求。再通过竖式计算 376+284,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小精灵的话揭示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和计算法则“哪一位上的书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由于例 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

29、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笔算三位数家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情感态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完成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利用对旧知的迁移获取新知,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

30、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知识迁移之中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探讨、讨论交流优化、理解和掌握算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 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掌握不退位三位数减法的算法和验算的方法,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 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与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 的。 二、说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进行:1、复习准备,导出新知2、主动探索、

31、体会领悟3、反馈练习,巩固提高4、自我评价,促进发展。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屏幕出示: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让学生先观察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对你的问题列出算式。” 生: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算式是:376+284(当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只列

32、出式子,不进行计算。) 8 2、对比分析:师:376+284与复习题76+84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2、 猜想方法: 师:你觉得它的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怎 样? 生:还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估计结果:师:在竖式计算前先猜一猜它的结果,你们觉得猜想结果想采用什么方法? 生:应该用估算! 5、汇报过程:生:376约等于400,286约等于300,400加300约等于700。 师:让我们看看书上想法和我们相同吗?并说明书上的估算更加接近准确数,在以后的估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由于学生在“万以内的加减法”已经学过估算,这里让学生自

33、由讨论自己的骨髓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估算的方法。在比较后让学生明白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一般把加数看作和他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整百整十再算出范围,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 3、笔算验证: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然后看一看它的准确结果和我们的估算接近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4、汇报展示:小组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5、归纳小结:在加法的计算中,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6、突破难点:试练:976+286计算后并说说和例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7、质疑升华:生:例题和练习题都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例题的结果是三位数,而练习的结果是四位数。

34、 师:为什么会不同? 生:例题百位上是3+2+1得6,不满十,就在百位上写6,而练习题的百上是9+2+1得12,在千位上写1,在百位上写2。 8、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专项练习 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

35、 1 65 4 09 237 549 + 3 78 + 3 94 +565 + 867 2、基本练习 练习五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综合练习 练习五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通过个性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自我评价,促进发展。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在刚才的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来帮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76+284=660 976+284=1260 376 976 9 + 284 284 680 1260 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本课时的教学以野生动物的

36、话题切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提出问题,并通过“解决爬行 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的问题,自主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在基本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大量丰富的练习熟练计算提 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和 算法,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一些方法和作用,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白“哪一位满十,就应该向它的前一位进1”并掌握竖式的规范书写。 儿童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需要也 很值得我们反复体察,细细品味

37、。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深不见底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本课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加法估算方法、通过合 作交流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那种无拘无束,轻轻松松地学习之后,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怎样使师生的生活 和经验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让知识“活”起来?如何走进童心,给他们更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数学地思考,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呢?这也许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

38、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二节“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 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向学

39、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说教法: 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