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233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着

2、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学生

3、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生活教育网 1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

4、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讲读第1段。 生活教育网 2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

5、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

6、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生活教育网 3 “洒脱”是什么意思? “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4讲读第2层。 指名学生读第2层。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

7、蒙族男女老少?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3、4、

8、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生活教育网 4 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

9、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生活教育网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