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7299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佛教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佛教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佛教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佛教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佛教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心理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佛教心理学大医生小医院川田洋一著 圆明译 第一章 阿阇世的情结 第二章 佛教产科学 第三章 提婆达多的叛逆 第四章 亲属关系的冲突 第五章 提婆达多步入地狱 第六章 阿阇世与业病 第二部 佛教心理学 第一章 阿阇世王的情结 母子的根本矛盾 在耆婆那章里,显然以医生的医疗活动为主,现在,将医疗方向放在病人身上,不失为必要的探讨。 阿阇世是摩竭陀国的王子,是耆婆的病人,也是提婆达多的弟子,后来反而皈依了世尊。他会从提婆达多转向世尊的关键,在于他患了一种致人于死的大病恶疮,害他叫苦连天。若用现代的话说,那是典型的身心症,同时也刻划出阿睹世自己半辈子的足迹。 依照佛法的知见来说,生死流转的宿业存在患病

2、的生命底下,而这股业力会形成各种烦恼,不妨叫作疯狂之病。 总之,那是一种业病。关于阿睹世的身心症,根本原因不单单起自今世的人际关系,还得以宿业的观点追溯到他的过去世。 要医好这种恶业,显然不是一般医生的能力。纵使他请耆婆来,光靠一人的能力,也不可能治愈那颗大恶疮。于是,围在阿阇世旁边的一群人也纷纷入场了。他们是阿阇世的父亲频婆舍罗王,母亲韦提希夫人、世尊和提婆达多: 这种致人于死的痛呈现一项不幸的形态,它等于宿业爆发的最高峰,父母亲在这方面的关系如何呢?世尊、提婆达多与耆婆等人扮演什么角色呢?希望从阿阇世的经历里,多少能窥视业病被医好的典型例子。 顺便一提的是,一九三二年,日本精神分析学的先驱

3、者古泽平作,曾经访问维也纳的弗洛伊德,当面提出一篇独创的论文。经过四十多年,古泽的这篇论文终于引起世界性的反应。 根据古泽的研究,阿阇世的故事是这样的: 阿阇世背负一段颇不光彩的身世,原来,母亲韦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频婆舍罗王抛弃不爱,所以,很想生下一个王子。 一位预言家警告她:山上有一个仙人三年后会死,然后投胎到夫人的肚子里。不料,夫人怕失去丈夫的疼爱,迫不及待跑上山去把仙人杀死了。 仙人死时很埋怨夫人。不久,夫人果然怀孕,但她也怕仙人的咒语,总想堕胎算了,可惜不能如愿。据说她生产时,特地跑到高塔上面,让婴儿从上面坠落,结果,婴儿只断了手指,之后成长反而很顺利。不料,提婆达多却将这段

4、出生的秘密,透露给年轻气盛的阿阇世王子。 本来,阿阇世一直很崇敬和美化自己的母亲,听了提婆达多的告密之后,对母亲的敬爱马上幻灭,反而起了杀意,想先杀死父亲,后杀害母亲。于是,耆婆出来劝谏阻止了。 不料,这时的阿阇世由于企图拭母的罪恶感发作,竟然身上长出大恶疮来。不但这样,恶疮臭气冲天,谁也不敢靠近,只有韦提希夫人爱子心切,不顾一切前来服侍他。这样却只有加深阿阇世的忏悔心。 母亲宽恕这个企图杀害自己的阿阇世,阿阇世也宽恕了母亲。最后,母子俩总算恢复感情,过著真正的人间生活。 古希腊神话有恋母情结,儿子因为爱恋母亲而杀死父亲;阿睹世王杀害父王,却绝非暗恋母亲。 韦提希夫人见青春消逝,自己又没有生育

5、子女,深怕失去国王的宠爱才闷闷不乐,这是悲剧的根源。 换句话说,阿阇世杀害父王的动机,根源于:一、母亲怕失宠于父王,苦闷之余才怀了自己;二、因为母亲杀害仙人才怀了自己;三、自己的出生渊源于这样的想仇杀害,才忍不住怨怪父母。 于是,古泽认为阿阇世的生命里,含有母子的根本矛盾,为了超脱而引发忏悔心。 在阿阇世的诞生里,环绕著母亲的自私心,后来母亲又服侍满身恶疮、臭气难闻的阿阇世。有人认为阿阇世之所以想杀害父母,为的是要有真正的父母,而母亲愿意伺候儿子,为的是要做一个真正的母亲。 以上只是古泽平作笔下的阿阇世王子。若看佛经上的记述,不难发现问题的真相。 过去宿业形成今世 阿阇世是频婆舍罗王和韦提希夫

6、人共同生下的儿子,他的诞生无疑背负父母亲两人的宿业。 在阿阇世的生命底,有生理和心理的遗传资质在流动。只要父母亲任何一位犯了杀人的恶业,孩子的生命里也会承受一些杀人的特质倾向,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孩子本人因为背负父母的宿业,会终身苦恼不已。但是,阿阇世为何一定会承受父母亲的遗传特质呢?不论心理学与生理学,都找不到这个答案。 佛法的解释是,阿阇世自己的宿业里,注定非接受父母的遗传特质不可。总之,阿阇世的生命底下那个业因,跟父母的业缘和合起来了。 那么,阿阇世诞生时所背负的宿业,到底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可从阿阇世的生命里去找寻。因为阿阇世过去的宿业,形成他今世的生命。 如果是这样,探讨阿阇世的业时

7、,就非追溯到他诞生前不可,如此,现代人也许很难认同诞生前的生命存在。 尽管这样,事实上,也只有从前世的生命里去找寻他的宿业,可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法。的确,轮回转世不是现代一般科学方法所能处理的课题。不过,它所储存的资料也能证明到某种程度。 一、利用催眠术。例如而某人催眠,往前追溯下去。一直越过诞生时间,逐渐深入前辈子的生活。这样,被验者才曾说出自己前世的情状。据说,精神医师伊莉莎白古柏拉路斯女士,曾经亲自进行逆行催眠,结果很清楚地谈到自己过去的生活状态。 二、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司特逊博士的实证,曾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回响原来,司特逊博士到世界各地找寻一批能够保存前世记忆的儿童,调查他们的前世记忆

8、跟眼前的事实是否符合。 据说他搜集二千个案件,其中有一个女童一直说明自己的前世有丈夫。她叫斯库拉,住在印度西部的某个村落,五岁时硬要父母带她回到前世的家。 当她们到了前世的家附近时,斯库拉平时所说的情景果然出现了。斯库拉亲自引领父母到自己前世的家中,清楚地说出各种状态。在家里,她对自己前世的子女与丈夫表示深厚的感情。 司特逊博士仔细调查的结果,发现今世的孩子跟自己前世的人格极为相似,所以他说这是转世最好的证据。其他的案例中,有人说前辈子是一只鸟,这就很难确认真假。 佛法也认同轮回转世:根据业才会反覆出现生死流转,或投胎转世。 现代好不容易才开始呈现轮回说的若干线索,但是,根据佛法业论的轮回说,

9、似乎还不到乐观的时机。 阿阇世的父亲频婆舍罗王,在过去世也有各种行为造成的宿业。一直在生命底下跃动著。关于他跟阿阇世的关系,留待后面再谈,在此先说世尊指责频婆舍罗王的一段往事。 原来,当频婆舍罗王遭儿子幽禁饿死时,世尊指出死者前世的宿业因缘。根据大般涅槃经上的记载:频婆舍罗王从前有恶心,有一次,到此富罗山游行狩猎,想要找野鹿,到处寻找,都一无所获。忽然,他遇见一位俱足五神通的仙人,立刻起了嗔恚心,下令左右把他杀死。因为国王怪他把野兽赶走,才让自己找不到猎物。仙人临终时,因为涌起嗔恚心而丧失神通,只听他发誓说:我没有犯错,你用心和口残害我,来世我也要用心、口杀你。国王虽然后来供养仙人,但他背负过

10、去世的信业 因此,他背负过去这段宿业,以怨恨心生下儿子,才让阿阇世和生命里刻划这些痕迹,由于轮回转世,业力相续,才有杀父之怨。 第二章 佛教产科学 怀孕时已有中有存在 有人说,人类的生命起于卵子与精子相遇那个时刻。的确,在卵子与精子相逢阶段,即已构成生命的一部份,但很难说是一个独立的人类生命,形成受精卵时,在遗传上总算有了为人的一切基础。一般来说,受精卵无异一幅形成人生的设计图,但还谈不上是人类。难怪有人会怀疑:寓于人体的生命,几时才能从东西变成人呢? 现代医学为了让世人不触犯杀人罪,才设法在人与物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事实上,这样很不容易。 佛教医学主张,人类生命的诞生,除了卵子与精子以外,还

11、得显现中有或识的存在才算数。 中有是佛教名词,意思是从死者亡后到诞生那一瞬间,意指死亡的生命体。中有如命运,已经被前世的业决定好了。在任何境界里,是否再生得靠前世的宿业来决定。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有一段记载: 婆索迦村有一位长者,娶了妻却没有生男育女。长者只好祈求诸神保佑,殊不知人人告诉他说:要有三件事出现才会生育,哪三件事情呢?就是父母要有性欲做爱、母亲的经期适当,和中有出现,具备这些缘份才能生育。后来,据说长者的妻子在别处等一个人死后才怀孕。 佛教产科学主张,世人若要怀孕,也得有几项条件配合男女性交,妇女月经,中有显现等三事和合。在大宝积经里,世尊曾经告诉阿难:阿难,怎样才能进入娘

12、胎呢?首先,父母要起爱染心,月经期间要顺调,中阴显现,没有其他疾病,俱足业缘,便能进入娘胎了。 可见要三事和合,还要父母亲没有医学上的疾患,中有才能进入娘胎里。 也有佛经里以识的显现代替中有一词。精血即是指精子与卵子和合,同时等中有进去。如果是男性,要从对母亲起爱欲心,如果是女性,也要能对父亲起爱欲心。因为起了爱欲的烦恼,中有进去,靠著一切种子藏的功能力,各识与肉体显现才有生命。阿赖耶识的功能力,即是藏在第八识里那项前世留下的业力。因此。要靠业力才能转世。另外,佛经把男女的精血,分别叫作白渧与红渧,也要有红白两渧的表现才行。 若依佛教产科学三事和合的原则,那么,人类的生是有受精卵起作用,俱足本

13、人的阿赖耶识之业,等待时刻发动。 若从佛教产科学的观点说,不孕的原因有三点:一、产处患病或异常:二、精子与卵子不正常;三、宿业的过患,父母与中有间,没有相互感应的业缘。 例如大宝积经上面记载:父母尊贵又有大福德,而中阴卑贱,或因中阴尊贵又有大福德,而父母卑贱,或两者都有福德,却因缺乏相感之业,这样地无法受胎。 总之,如果父母的阿赖耶识里暗藏三业,不能跟孩子的阿赖耶识里那项业互相感应,纵使父母没有医学上的疾患,也无法怀孕。例如,在具有福德的娘胎里,若非有福德的孩子,也照样不能进入胎里。相反的状况也一样。 频婆舍罗王跟韦提希夫人,正是双方的宿业里没有互相感应的中有生命,因此,不论父母多么想要孩子,

14、照样无法怀孕;虽然受孕,也还无法出生。如果享受了本有的生命,原来山里的那个仙人就会等于将来的阿阇世。 业力与营养会育成胎儿 早在世尊时代,就有不少人工堕胎的情况。 佛法里,也把堕胎放进杀生戒,如果杀死胎儿,尼姑就得接受波罗夷罪了。这种刑罚相当于一般死刑。 十诵律也是佛经之一,其中列举三项堕胎方式: 一、用药物法,让孕妇服用吐剂或泻药,藉此今腹腔充血或促进腹压,便于堕胎。另外,可把特殊药物放进膣内来堕胎。 二、在血管内打针堕胎,也许要让她贫血。 三、好像强迫孕妇做粗重工作,以便堕胎。例如让孕妇背起笨重行李,或令她走在车前,甚至站在险阻的岸上。 佛经上处处可见世尊很痛心这种不人道行为,而努力防止妇

15、女堕胎。如从佛教产科学的观点来看,堕胎当然是杀人罪。这方面的业报很可怕,世尊也常常教诫世人。 当阿阇世还留在韦提希夫人的胎内时,就打算打掉这个生命。佛经上虽然没有详述她用什么方法,但很像十诵律的记述。 不料,阿阇世反而在娘胎里很快地成长了。与其说是堕胎失败,毋宁说这在佛教产科学里有它更积极的意义。原因是,佛教产科学的立场指出,促进胎儿成长的力量不外两种来自母体的营养,其次为业风的作祟。 第一种母体营养说,也符合现代医学的主张。增一阿含经指出母亲的饮食,有助胎儿的受胎与形体成长,补足诸根,才能使胎儿顺利出生。 至于第二种业风,就是把业譬喻为一种风,能使人在三界轮回,属于一种业力。意指胎儿靠业的力

16、量成长。 大宝积经详述胎儿从第一个七天起,每隔七天的情况,直到三十八个七天为止。但再加上最先四周,到产出以前,称为胎内五位。俱舍论和大智度论的说法亦然。 如果按照胎内五位的观点,第一位是歌罗逻仰赖过去的业力而受身,样子好似生酪。七天内备妥地大、水大、火大和风大。 第二位是安浮陀。这段期间的成长要靠遍满这种业力。据悉胎儿的状况,好似稠酪和凝酥一样。 第三位是闭手。这里作用的业风叫作藏口,形状像药杵一样。 第四位是加那。摄取的业风吹起,据说形状好似衣衫褴褛的人。 第五位是从般罗奢佉到产下为止。吹起的业风叫作摄持等,从此现出四肢与头部了。 生产也有一阵业风能够让胎儿分挽。俱舍论上说:胎儿逐渐转增,乃

17、至色根形相都很盈满,靠那股业吹起的异熟风力,会转动胎儿倾向产门。 由业造成的风力,也就是仰赖业的能源,才使胎儿自动朝向产门。 生苦即是出生之苦,属于四苦之一,它有两种:一种是经由产道的痛苦;另一种是呱呱坠地,开始感受外气与热水之苦。据说人类因为这样,才忘掉以往的记忆。 依照佛教产科学来说,直到生下为止,整个过程的主角是胎儿,尤其是藏在胎儿阿赖耶识里的那股业力。胎儿自动仰赖业的能源,吸收母体的营养,发育、成长,才能跳到这个世界里来。 阿阇世诞生到这个世界的原动力,无疑靠自己的业力。但若这股业力不是善业,而含有较强的恶业倾向时,才会产生各种悲剧,就像阿阇世的例子。 揭发人类出生的秘密 一位年轻的命

18、运心理学家孙德习经说:俄国的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怎么在罪与罚里描述杀人的情景呢?除非自己有过实际的杀人经验,怎会描写得这样逼真呢? 孙德调查过这位作家以前是否杀过人。结果一点儿痕迹也没有。 之后,孙德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祖先足否有问题呢? 他怀疑这位大作家的生命底下,承受父母的遗传特质杀人的潜能,所以,才表现出杀人者的心态,以及不得不表现的苦衷吗?换句话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杀人犯吗? 一位名叫特洛亚的传记研究者,调查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家属以后,发现一件惊人的记录,原来他有五位祖先是犯罪者和杀人犯。 于是,孙德表示意见,倘若杜斯妥也夫斯基没有作家的异常天赋,也许就是一个杀人

19、犯了。 由此可见,人类会重复祖先的犯罪命运,这是来自生命底层的一股冲动,无法由理性控制的特质。 那么,阿阇世身上流著杀人犯的血液,而且,杀人犯原来是父亲,被害人是他自己。 他的名字可以译作未生怨。由于他自己属于被害人,满身怨念。换句话说,前世的故事大体上如此。 依据大般涅槃经及照明菩萨经等记述,频婆舍罗王年老时还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只好请教占卜师,对方说某山里有一位仙人,待他死后,才会投身到夫人的胎里做太子。 那位仙人的宿业注定要当国王夫妇的太子,但他还活著没死,国王听了想要早日生下太子,才断绝仙人的粮草,再派心腹去杀死地。 结果,夫人马上怀孕了。 杀人者与被害者,形成父与子的命运,阿阇世的中有

20、身在这个世界上苏醒了。 提婆达多为了拉拢年轻的阿阇世王子,不惜透露他的出生秘密,这一点可以参照大般涅槃经。 有一天,提婆达多脸色憔悴、无精打彩地来访善见太子。阿阇世问他为何如此呢?提婆达多答道:外人都在背后骂你。我听了很难过,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他故意说得很亲切,希望亲近阿阇世,之后,据实透露王子的出世秘密,同时帮他策划怎样杀死父亲。 善见太子又问:国人怎样辱骂我呢? 提婆达多说:国人都骂你为未生怨。 善见又问他:为何叫我未生怨?谁取的名号? 提婆达多说:你未出生时,所有看相师都预言,这个孩子以后会杀死父亲。所以,外人都叫你未生怨。但是,宫里的人为了护卫你,反而叫你为“善见。韦提希夫人听了看相

21、师的预言,待你出生时,刻意从高楼上把你丢弃到地面,幸好只折断你一根手指我听了虽然心生愁闷,但也不敢跟你说。 阿阇世的生命底层,有一股遗传自父亲的杀人本能,才会潜伏一股对父亲的怨念。所以,阿阇世是一个命中注定要杀父亲的孩子。 早在母亲的胎里开始,这个幼儿就憎恨父母,甚至整个生命都如此。不消说,这种行为深深地刻划在阿阇世的心版上,等于伤透他的心。 他的怨念遇到提婆达多的徐恿,才一触即发,不可收拾地造成杀父弑母的实际行为。 至此,总算拉上王舍城的那一幕悲剧了。 第三章 提婆达多的叛逆 贪欲与随烦恼 提婆达多自始至终都唆使阿阇世去杀害父母,自己也苦苦跟世尊作对。不消说,他是个病人,被心病折磨的人,在他

22、的生命底层有一股烦恼的狂乱,才会迫使他堕入三恶道里。 佛教心理学对生命活动有各种解说,其中有一项叫作烦恼,指邪恶的心理作用。让人为非作歹,积极推动三恶业身、口、意之业就是烦恼,唯识学派认为烦恼包括贪、颐、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烦恼,其中以贪、嗔痴等三毒算是根本。另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总之,那是随从根本烦恼而发生的烦恼。诚如成唯识论所说,贪欲会衍生慢与骄等随烦恼,而贪欲与愚痴会引起诳与谄以及覆等随烦恼。 据悉恶逆之徒如提婆达多,生命里可能充满三毒,才会衍生各种随烦恼。那么,依佛教医学的观点说,提婆无疑是疯子一个。 有一次,世尊回到王舍城,暂时在竹林精舍歇脚。 一天,提婆来访世尊,央求世尊传授神通

23、力。但是,世尊预见提婆会乱用神通去做坏事,而不曾传授。 佛预见此人学会神通必去为非作歹,故不曾教他。只说:你不要学,学会神通道有什么用呢?应该观照无常、苦、空和无我才对。 用现代术语来说,神通力即超能力。据说证到阿罗汉果时,可得各种神通。例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等,属于六神通。但若具有漏尽遇时,才会消除烦恼,只有不受制于烦恼的人懂得其他神通力,才不会乱用或藉此作恶。倘若满怀三毒的人懂得神通力时,后果不堪想像。 当然,世尊很忧心这种事情。不料,提婆怏怏不乐,又转而央求舍利弗和目连,结果也遭到拒绝了。最后,才由阿难教他。因为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才无法看穿提婆的心机。

24、 提婆学会神通力以后,心想:看摩竭陀国里谁最棒,必须先听从我,然后再透过他去让所有人都得对我毕恭毕敬。 接著暗自寻思:此国太子阿阇世待父王死后,继任王位,我必须先降伏他,我若降伏阿阇世太子,就会得到所有人的恭敬服从了。 他一想到此,匆匆来访阿阇世王子,大显神通,让阿阇世王心心服口服。他好像运用神通力,变化自如,阿阇世看了涌起颠倒心,五体投地,暗想:这位提婆达多远胜过佛的神通无疑。 这样一来,提婆达多终于使阿阇世在王舍城附近为他建造僧房,每天都能从阿阇世手上获取不少衣食供养。 依据成唯识论的解释,诳是为名利而装出有德的样子来诈骗别人。谄也是为名利采用各种方便,矫揉做作,藉此来笼络别人。以上两种都

25、属于贪与痴的一部份。 很明显地,提婆为了名利,不惜滥用神通去笼络阿阇世。难怪在他的生命里,才会生起诳与谄的随烦恼。 不消说,提婆的势力大增,连世尊的门徒也跑来皈依提婆达多。 世尊教训弟子们说:只有傻瓜才会念念不忘利养,徒增恶德,殊不知这样会像利刀让人的手脚异处一样,切断清净功德的生命人为贪欲而走上灭亡。 笨人是自行做恶,违背正律,这样会议自己每天增加邪见。提婆现在得到利养,心生傲慢。 世尊看透了提婆心里的贪欲、愚痴与随烦恼。 依成唯识论所说,悭是耽于财产和自作的法里,暗藏起来不给别人。骄是染著自己的名声与才能,目中无人的表现。以上两种都出自贪欲。 提婆把阿阇世的供养积压、暗藏起来,并且陶醉在自

26、身的名望里,这正是悭与骄的烦恼。从贪欲与愚痴衍生出的随烦恼,在提婆的生命里生起,逼得他走上恶行了。 生命充满敌对心 在贪欲和愚痴衍生出来的随烦恼里,还有一项是覆。依照成唯识论的记载,覆是为了名闻利养,暗藏自己的罪过,致使心里懊恼和后悔。 提婆达多始终难逃这种覆的纠缠。 世尊这样指责提婆的覆:目连呵,世间有五种老师。一种是自己的戒律不净,而硬说是清净;一种是自己的命不清净,而硬说很清净;一种是说法不净,而硬说自己说法清净;一种是记说不净,而硬说自己的记说清净,一种是智见不净,而硬说自己的智见清净,藉此来防范弟子。 以上五种老师全都适合提婆达多。提婆自知生命与说法等不够清净,却有意掩盖它。弟子们也

27、明知提婆的生命不清净,也无意揭穿师父的真面目。 原因是,他们要依靠师父提供衣服和饮食、药物,也想获得声望,才不想让真相曝光。这样一来,师徒都有罪。 提婆达多根本不能压抑烦恼的冲撞,那是随附贪与痴的东西。烦恼的病况严重,三毒之一嗔恚发作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提婆又从畜生界与饿鬼界沦入地狱,饱受苦恼了。这段经过可以参照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据悉提婆得到不少利养,再起贪婪心和颠倒心,暗自寻思:眼见世尊年老力衰,我要代他统治教国 此时,目连知道他起了反叛心,吃惊地跑去竹园精舍禀告世尊。其实,世尊早已心知肚明,查察提婆心怀不轨,要起来反叛了。反而是提婆自己还蒙在鼓里。 有一天,他率领心腹俱

28、迦利、乾陀漂、迦留罗提舍和三闻达多四人来到竹园精舍。世尊告诉目连:你看那个没有智慧的提婆来了,这个无智之徒现在要在我面前自炫,吐露不良的企图了。 佛经上记载,提婆一行人跟世尊谈判的经过:提婆来到世尊面前,先向佛脚作礼,再率领四个弟子退在一边坐下,禀告佛说:“世尊的年纪大了,力气衰弱,不妨把僧众让我来率领,你自己去享受法乐,我可以指挥一切。”佛说:“舍利弗和目连有大智慧和神通,我尚且不敢把教团交给他们指挥,何况像你这样为了利养,而被人唾弃的笨人,我绝不曾把僧众给你指挥。” 世尊严词拒绝他。 当时提婆听到佛说他像笨人、死人,让他对佛起了极大的嗔恚心,意欲毁灭世尊,只见他两眉下垂,低头忧虑,一言不发

29、,思索片刻后,即行离去。他的心中特别憎恨世尊在僧众面前称赞舍利弗和目连,还侮辱他卑贱无智,此项仇怨非报不可。 从此之后,他对世尊憎嗔交加,闷闷不乐。 成唯识论上说,嗔恚足以苦恼与苦恼为憎恚,藉此产生不安与恶行,烦恼才会无穷尽。 各种随烦恼会从嗔恚里衍生出来。依照成唯识论上说,如果处在忿、恨、恼、嫉和害的情况下,嗔恚会愈来愈剧烈。 提婆达多除了贪与痴,还有嗔恚及其随烦恼在缠著他,才让他尝尽地狱的苦楚。这也是他跟世尊作对的下场。 终于破坏僧团 根据成唯识论上说,忿就是愤恨、痛骂或殴打眼前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嗔毒的作用强烈时,会引起随烦恼。 恨会紧随在忿后出现,痛恨难解时,才会陷入烦恼里。 忿恨交加才

30、会恼,意指恨痛,坚执恶事,不能依理悔改,反而恼乱身心。 嫉是热中自己的名利,而嫉妒别人的成就或名望,也有害贤之意。 害是伤的意思,损伤其他有情的生命。 当嗔恚剧烈时,上述的各种随烦恼忿、恨、恼、嫉和害等,会连续衍生起来。 且说提婆达多遭到世尊严词拒绝后,嗔恚转烈,忿恨生起,又不能散发于外,只有恨在心头,有增无减了。 怨恨不久会变成恼怒和嫉妒,以至完全发作。对象当然是指世尊了,因为提婆达多看见世尊深受大家的尊敬,也能接受各种供养,艳羡他能以佛的身份高高在上。他很嫉恨世尊,不久,他煽动憎众起来分裂教团,犯了破和合僧的罪刑。 根据南传大藏经律藏四小品上说: 有一次,提婆达多来到俱迦利等弟子们的住处,

31、说道:朋友呵,看我们要怎样破坏世尊的僧伽,驳倒他的法论?不妨去央求世尊废除五件事情,如果他不肯,破坏他的教团便了。 这五件事情定: 一、比丘终身住在山林,不得走进村子里。 二、比丘终身行乞,不得接受别人招待的供养。 三、比丘终身穿粪扫衣,不得穿居士衣服。 四、比丘终身坐在树下,不得进入房里。 五、比丘终身不吃鱼肉,否则有罪。 提婆向世尊央求以上五件事情要废除,不料,遭到世尊的严词拒绝。其实,这五件事情不是要制订严厉的规律,来拘束比丘的行为,而是要制御烦恼来转换宿业,难怪世尊不答应提婆的央求。提婆欣喜地离去了。 据说世尊表示:提婆破坏合僧团的行为,等于犯了各种罪过,将会陷入地狱一劫之久。 提婆在

32、十五日布萨那天,同一群憎众谈到以上五件事,征求大家的意见当时除了阿难及一须陀洹以外,计有刚来出家的五百名比丘,不知事情的轻重,以为他提出五件事都是正确律法,故都同意提婆的主张。当时适逢舍利弗、目连等诸位大罗汉都不在场,虽然阿难等极力反对地无效。 由于提婆获得五百名新弟子的支持,立即宣告脱离僧伽教团,前往王舍城西南方的伽耶山去了。 舍利弗与目连得到世尊的允许,前往伽耶山,企图救出那群被提婆带走的弟子们。有人看见他们离去,不禁叹息:难道这两个人也要去投奔提婆吗?世尊说:他们两人一定能展现法的威德。 且说两人抵达伽耶山时,适逢提婆在滔滔不绝地说法。三闻达多警告提婆说: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连,他们不怀好

33、意跑来了。 不料,提婆却表示:朋友,你别这样说,他们跑来最好。因为他们明白我的意思才来的。说完话后,让出半座来招待舍利弗和目连了。 舍利弗和目连默然不答话。不久,待提婆说完法后,才向舍利弗说:我现在劳累得很,你来代替我说法便了,我背痛,想休息一会儿。 于是,他模仿世尊的样子,把大衣折成四叠,右朝下呼呼熟睡了。 此时,目连首先大展神通,接著由舍利弗说法了。五百位新出家弟子才如梦初醒,懊悔自己误听提婆的谬论,纷纷随他们两人回到世尊的座下了。 只见三闻达多用脚趾踢一下提婆,说道:舍利弗和目连带走一群比丘了。据说提婆大惊地起立,指名痛骂:两个坏蛋把我的弟子们带走了。气得一直跺脚,鼻孔出血,活活地堕入地

34、狱里去。 此时,提婆心里对世尊起了杀害的念头。 世尊驳倒耆那教的论点 这时候,世尊与提婆达多的纠纷,似乎传到外道们的耳朵里,提婆的反叛似乎成为间接的因缘,才促使无畏王子皈依世尊。 依据四分律上说,无畏王子是耆婆的亲生父亲。他在外道尼乾陀的唆使下,才跟世尊展开一场问答。结果,这次机会反而造成王子信佛的因缘。 根据南传大藏经的无畏王子经上所说,有一天,尼乾陀来唆使无畏王子说:王子呵,你何妨跟沙门乔达摩辩论一番?这样一来,你才会扬名天下。 王子说:像我这样的角色怎敢向大名鼎鼎、威力浩瀚的沙门乔达摩辩论呢? 于是,尼乾陀向王子献策:王子呵,你不妨去找沙门乔达摩,当面问他:“佛有不爱的人,谈起别人不变听

35、的话吗?”如果他回答有,就立刻追究向下去:“既然这样,那佛跟凡夫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他说没有,不妨问他:“那佛为何把提婆达多打入地狱里,让他长期受苦,并曾说话激怒提婆呢?”这样一来,沙门乔达摩自然难以回答,而王子的声望会人尽皆知。 王子禁不住尼乾陀的怂恿,开始准备去跟世尊辩论。 一天,王子招待世尊和佛弟子来,饭后果然开始问答了。 不料,王子的期待落空了,尼乾陀的预料和反驳的指点全都派不上用场。 只听世尊开始活用譬喻来说明了。 世尊问他:如果有一个孩童在大人不注意时,把一块木片或小石头放进口里,不知你要怎么处理?王子答说:当然要取出来,倘若不能立刻拿出,也得用左手抓住他的头部,用右手指深入他的口

36、理,纵使快要流血也得取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对那个孩子有一份慈爱心。 于是,世尊开口了,纵使如来说出别人不变听的话,他的动机也跟你一样,因此,以下六种情况可以分析: 一、倘若此话不真实,亦无利益,别人也不爱听时,如来绝不会讲。 二、倘若此话是实情,但无利益,别人也不爱听时,如来也不会讲。 三、如果此话是真实,也有利益,可惜别人不爱听时,如来知道何时该讲,何时不该讲。 四、如果此话不是实情,亦无好处,纵使别人爱听,如来也绝不会讲。 五、此话当真,但无好处,纵使别人喜欢,如来也不会讲。 六、此话属实,也有利益,别人也爱听时,如来认为讲话适得其时矣。 原因是,如来部曾以慈悲心对待天下苍生。 无畏王子

37、听了上列说明,始知世尊的慈悲与智慧非常伟大,远非尼乾陀之辈所能比拟,之后才毅然皈依世尊了。 再者,王子当时感动之余,忍不住问世尊:世尊每次面对问题,都能依不同性质回答,难道是事前准备好的吗? 不料,世尊反问他的话也很有趣:你对车子的常识相当渊博,如果听到有人问起车子方面的事情,难道你先准备好答案了吗? 王子答道:只要问到车子,不论什么问题,我无须准备都能立刻答得出来。 世尊说:王子呵,情形完全一样,佛熟知法界的事情,遇到任何人问都能马上作答。 后来,无畏王子因为能够逃过哥哥阿阇世的迫害,才去出家当比丘。 第四章 亲属关系的冲突 个人的生命根源 在西方社会,真正开始探索人格的深层状态,是从十九世

38、纪的弗洛伊德开始的。 今天,深层心理学者大致上把人类的深层心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个人的潜意识层面,这是弗洛伊德的发现部份,相当于深海下的冰山,表层的意识部份,却相当于露出空中的极小部份。这里潜伏著遗忘和被压抑的内容。 二、家族的潜意识层面,来自较新的家世。 三、心理学家荣格所谓集体潜意识层面,是从我们古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巨大精神遗产。 古代祖先即是现在人类的共同祖宗,他们潜伏在我们的生命底下,形成共同的潜意识层面,包括人类各种文化圈的神或恶魔。这种集体潜意识一方面包括民族、国家、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祖先,一方面连接宇宙底边本身。从宇宙底下涌现,在每个人的心上再生出来。 这样一来,生命内在的旅程,还

39、到集体潜意识底下。 至于阿阇世对父母的想念,形成一种杀害冲动,这股能源储存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换句话说,阿赖耶识里潜伏著某种害的恶业跟父母为敌。直到他的青年期,阿阇世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恶业,因为它一直埋在阿赖耶识这个生命底下。 阿阇世没有自觉这个问题,从佛教心理学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若把佛教心理学放在唯识学派里,生命主体及其活动可以分成五位,其间,用以下方式探讨心的问题: 心即是识,从表层部份逐渐深入,经由五识、六识、七识和八识,既深奥又宽阔。 我们的身体具有五根,五根是眼、耳、鼻、舌和身等五个感觉器官。五根各有对境色、声、香、味和触,其间会出现感觉意识,叫作五识。 一旦涌现五识,就有根会承

40、受,叫作意根。这是第六个根。 意根存在生命里。意根是以五识的一切感觉为对境而承受下来的,叫作法境。其间有意识出现,这个识属于第六识。 在成唯识论里,六识即是了别之识,指明了分别对境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即是通常所谓意识层的领域,也是在日常生活里。正在活动那个心的部份。 不过,六识叫不恒行之识,因为它是不常行动的识,才会有生灭和断续。它在熟睡时间内会断绝,人死了会跟肉体的崩坏一块儿消失。 佛教心理学是在第六识的底层探索第七识,再在其根柢探索第八识。这两个识绝不会断灭,从无始以来,就贯穿生死在相续著。所以,它属于常行的识,才叫作恒行之识。 第七个末那识跟第八识同样在流动,看见阿赖耶识,始终执著于我

41、。这个领域里会有各种心能作用,那就是烦恼、随烦恼和善良的心能作用在翻滚。 若跟西方的心理学相比,这个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谓的个人潜意识。 第八项的阿赖耶识,属于个人生命的根源,隐藏著一切存在的种子,也是轮回转世的主体。成唯识论上说,那是一切种,颇能执持诸法的种子,不让它们失去。 业种子也藏在第八识里。阿阇世杀害父母的冲动,演变成了恶种子,和心的能源,躲在他的第八识下,才不易显现出来。 第八识的表层部份里,有家族的潜意识层,它的底部似乎横著集体潜意识的深层部份。 阿赖耶识里,没有直接表现出祖先的精神遗产,但从无始以来的业里,却含有祖先的精神遗产在内。 提婆达多诓骗青年时的阿阇世,触发他前世的恶业因缘

42、,改变了阿阇世的人生路程。然而,提婆的动机不是针对阿阇世,而是要跟世尊作对,企图杀害世尊,提婆的填恚烦恼,成了剧烈的陷害,这股害人的心机把阿阇世卷入。迫使他跟世尊对立,换句话说,提婆的烦恼,唤醒了阿阇世在第八识下面隐藏的恶业。 提婆揭发未生怨的出生秘密,震撼了阿阇世的第八识。 父子间的冲突 五分律第三记载,提婆达多诓骗阿阇世的场面: 为了陷害佛陀,提婆特地唆使太子说:现在,你的父王用正法治世。依我看,他的王位永远不会倒,何况人命无常,待你的父王死后,你不一定能够继承到王位。这样一来,你不如早些替代父王,我要害死世尊自成新佛,由新王与新佛来治理这个国家不好吗? 太子答说:父母的恩惠超过天地,长期

43、养育的恩情无法报答,老师为什么敢劝我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 提婆达多听了也不觉惭愧,仍用巧言引诱,终于使阿阇世步入歧途,听从他的话了。 可见阿阇世一听到提婆的话也大吃一惊,不过,还是照样杀害父王,坐上王位了。 在阿阇世的内心里,潜伏强烈的权力欲与统冶欲,企图统治整个国家。他眼见频婆舍罗王的作风很温和,一直用世尊的正法治国,相当感到不满意,他甚至梦想自己早日取代父亲的地位,征服他国,聚集财宝,进一步扩大摩竭陀国,藉此统一整个印度。 因此,他毅然杀害自己的父亲了。 依据佛教心理学的观点看,权力欲与支配欲等贪婪心所潜伏的领域。正是第七个末那识。 末耶识拥有恨本性的自我执著,常常被烦恼所污染。成唯识论

44、上说,末那识即是思考,以思量为性相,常常具有四项烦恼我痴、我见、我慢和我爱。 总之,末那的意思是思索,但在这个意识里,常常被烦恼死缚著,意欲保持自我的一种执著心。 从我见与我慢里,产生某种对权力、财宝和声望的执著,企图扩大和强化它。另一方面,想要报答父母恩情的爱心作用,也同样在末那的领域里活跃。阿阇世对父母的感谢心,恐怕多少也在抑制权力欲等贪念。 在阿阇世的潜意识里,有烦恼与善心的作用在剧烈地冲突。 五分律上说:提婆达多听了也不觉惭愧,仍用巧言引诱。若依涅槃经来说,提婆的巧言就是泄露阿阇世的出生秘密。 原来,前辈子的事情完全是因为父王的自私,才杀害一位仙人,而那位仙人就是阿阇世自己。频婆舍罗王

45、以前为了保持自身的权力,才急著想要儿子,那也是父王的末那识活动。 缠住末那的烦恼,产生了我见,才变成我慢和我爱,终于去杀害那位善良的仙人。从这个事件里,也看出末那这股强烈的利己主义。 现在,阿阇世那颗对待父母的善心,又从他的心底复活了,虽然提婆的花言巧语曾经攻入阿阇世的阿赖耶识,触发他的恶业,但幸好那颗善心抑制了阿阇世在末那识的权力欲念。事实上,那两位长期扶养自己长大的父亲和母亲,正是杀人犯,阿阇世强烈地感受到父母那种丑陋的自私。 阿阇世在提婆的怂恿下,采取行动了。 依照五分律第三所说,某日,太子暗藏利剑走进王宫,那颗叛逆心让他全身颤抖,终于不支倒地了。 守卫看见太子的态度有异,乃向太子打听缘

46、故。太子坦述:听了提婆的话,想来杀害父王。群臣听到守卫的报告,吃惊地去禀国王,也听从国王的吩咐。 至于他们父子的对话,南传大藏经律藏四小品也有记载: 王子,你为什么要杀我呢? 大王,我想得到王位。 王子,你若要王位的话,我就让给你好了。据说父王果然把王位让给阿阇世了。 频婆舍罗王到底从儿于身上看出了什么? 幽禁频婆舍罗王 父王从儿子身上看见宿业发出来的叛逆心,也看到这颗心变成各种烦恼的疯狂模样。 现在,阿阇世的自私正在主张自己的利益,打算牺牲父王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末那识驱使我见等四种烦恼,推动了无明惑各种烦恼的根源。 自私一旦跟无明结合起来,就会破坏一切生灵。冯丁追求欲望,甚至连培育自己的生存基础也会被毁掉,那是一股反叛心,邪恶到极点。 频婆舍罗王不是从儿子身上看见当年自己那副德行吗?自己过去的行为成就恶业,彻底地传给儿子,眼前正在困扰阿阇世的心神。 那么,父王是否在强烈的懊悔下,受到忏悔的指责,才把王位转让给王子呢?亲情也许稍微能够治愈儿子的困扰才对呀? 关于这一点,佛经上也有描述: 开始登上王位,享受五欲的快乐,杀逆心虽然暂告平息,短期间可以无事,尚不杀害父王的性命。 阿阇世听完父王的话,心里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