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9364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SH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

2、、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

3、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讲求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理论构想 正当我们为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而陷入深思,其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对我们怎样对待自然的态度作出了直接应答。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将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他们深刻地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

4、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觉地保护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地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转变为“和解”,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深入的探索。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

5、一百多年前为我们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构想,确实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提出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是人与自然重新融合、和谐共处,以代替过去那种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分离的旧文明形

6、态。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

7、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例如沱江、松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

8、存环境。 四、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固然,传统产业创造了世界的物质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产值、利润和产量,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系统失衡,而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形成强烈反差。 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

9、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

10、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首先党政机关干部要在公众场所和各种传媒上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只有他们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

11、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我们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