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1878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恭敬经典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皆可启发无限的智慧;但若对经书不恭敬,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不可烧毁或丢弃。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佛经要放在其它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

2、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批注、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持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作人字形搁置。 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合上经

3、典,净念后,再阅读。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前言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洛杉矶金轮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这大方广是法,佛是一个人,华严是个譬喻,这个是人、法、喻都具足了,这叫具足一。这个经的名字就具足人、法、喻,在这七种立题之中,这个具足一是圆满了。 经:经有贯、摄、常、法四种的意思贯,是贯穿所说义;摄,是摄持所化机;古今不变谓之常;三世同遵谓之法。所以经这一个字意思很多,又有涌泉义,言其这个经的意义,好像由地里涌出泉水那样子,是源源无尽的;又有绳墨义,绳墨就是做一般人修行一个良好的方法、良好的规则。又有很多很

4、多的义理,都在这经字里头包含着,那么只是简单地讲一讲这个经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叫契经。契经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合所化众生的机宜。卷第十四:那么这一段文是文当第十四。 唐:这个是在唐朝那时候,于阗国:于阗国好像现在就是缅甸那一带的地方。三藏:因为是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这个法师的名字就叫实叉难陀。那么沙门:沙门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三藏是包括经、律、论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在这一部华严经,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实叉难陀译:那么这一位喜学法师实叉难陀叫喜学这喜学法师他翻译了这一部经典,我们现在才明白这一部经典的道理,这都是这位法师的功德。 净行品第十一 美

5、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洛杉矶金轮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部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那么八十一卷从中又分出来有很多的品目,这一品是当第十一品,这品就是品类。净行:净就是清净,行就是修行这个行门。品:就是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道理。第十一:那么这个文当第十一品。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6、。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这个净行就是修清净行,怎么叫清净行呢?清净行就是没有丝毫的染污法夹杂在里边,只有净法,没有染法,这是清净,净行品;那么有一点点的染污法在里夹杂着,这都是不清净的。 尔时:在这个时候,这个智首菩萨:佛有一位弟子就叫智首菩萨,他也很有智慧的。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他向文殊师利法王子就问了,说什么呢?说: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个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一点点的过失,这个身语意业;身业也没有过失,语业也没有过失,意业也没有过失,得怎么样子来做呢?这个智首菩萨,他智慧非常地大,做

7、众菩萨中的上首,他还不懂得怎么样才能身口意业恢复清净?所以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过失,什么过失也没有,身也没有过失,语也没有过失,意也没有过失,就是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没有丝毫的过失,怎么样才能这样子呢?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前面说得怎么样才得到身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口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意业清净?这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我得怎么才能得到这个呢?这个智首菩萨这么样问。他又说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害身语意业呢?怎么样才能得到不损害这身语意业呢?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令这个身语意业都像金刚似的,任何的外缘也不能毁坏得了呢?得怎么样呢?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

8、这三业都清净,都得到无明变成智慧呢?不可坏身语意。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而不退转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动身这种的定呢?身语意业都得到定了呢?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特别殊胜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清净,一念也没有染污了,得到这种法门的清净呢?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智慧做一个先导,来行这个身语意业,令三业都清净呢? 云何得生处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生处就具足一切圆满的因缘?种族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种族都是

9、尊贵的种族,种族都具足?家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家庭里头具足呢?色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色相圆满具足呢?相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相的具足呢?念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念具足呢?慧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智慧具足呢?行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呢?无畏具足:怎么样又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呢?觉悟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呢?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

10、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说是怎么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第一慧:怎么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最上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最胜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无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无数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不思议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无与等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不可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不可说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云何得因力:怎么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欲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方便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

11、固?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所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根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观察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奢摩他力:怎么样才能得到奢摩他力,止的这个力量坚固?毗钵舍那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的力量坚固?思惟力:怎么样又能得到思惟的力量坚固? 云何得蕴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五蕴这种法的善巧方便?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八界的这种善巧方便?处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处这个善巧方便?缘起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因这个缘起的善巧方便? 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方便?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色界天的善巧方便?无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无色界天的善巧方便?

12、过去善巧:怎么样能得到过去的善巧方便?未来善巧:怎么样能得到未来的善巧方便?现在善巧:怎么样能得到现在的善巧方便?我请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发慈悲,开导我和将来的一切众生。 云何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一段文是说这个觉分的法门,也就是七觉分。云何修习念觉分:智首菩萨说:请问上座大士,得怎么样子能修习七觉分的念觉分这个法门呢?择法觉分:怎么样又修习择法这个觉分的法门呢?精进觉分:怎么样又修习精进的法门这个觉分呢?喜觉分:怎么样又修

13、习喜法门的觉分呢?除觉分:怎么样又修习除觉分这个法门呢?定觉分:怎么样又修习定觉分这个法门呢?舍觉分:怎么样又修习舍觉分这个法门呢?空、无相、无愿:得要怎么样才能修习这个空法门呢?和无相、无愿这种法门呢?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得怎么样才能修习布施的檀波罗蜜这种法门呢?怎么样把这个法门能修习圆满呢?怎么样做布施呢?这个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得怎么样修行才是对的呢?尸波罗蜜:又怎么样修习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法门呢?这个戒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修习到圆满呢?也请问大士来给我说一说。 羼提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忍辱到彼岸这个法呢?毗黎耶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精进到彼岸这种法呢?禅那波罗蜜

14、:怎么样修习禅定到彼岸这种法呢?般若波罗蜜:怎么样修习般若到彼岸这种法呢?那么这个六度的法门,都得怎么样修行呢?及以圆满慈悲喜舍:和怎么样才能把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都修得圆满了呢?这个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来请问这些个法门。 这个七觉支法门,也叫七菩提分。这第一个法门就是要择法觉分;择法,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有择法眼。择就是选择,或者拣别。那么选择,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邪法?要认识,所以这个择法眼是很要紧的!你有了择法眼,才不至于盲从,才不至于盲修瞎炼,才不至于跟着没有眼睛的人来跑路。你若没有择法眼,那很容易就误入歧途,以盲引盲,一同都堕落了。所以这个择法觉分是很要紧的。 你有了择法觉分,又要有精进

15、觉分。你光选择出来这个法,你若不精进,还是没有用的。你总很懒惰的,不用功,不修行,把光阴都空过了,这也是没有用了,所以又要有精进觉分。这个觉就是一个明白,你明白怎么样去精进去,你明白怎么样去择法,选择这个法。 你有了精进,然后又要欢喜。你要欢喜精进,你不要勉勉强强的,想要精进嘛!又不精进。然后你又要除觉分,除就是除去你所有的执着,除去你所有这些个无明烦恼。然后又要有舍觉分,舍,舍不得的也要舍。就是舍不得的你能舍了,那才是真舍!你若能舍的你舍了,那也很平常的。你就舍不得的,什么你舍不得,你能舍了,那是真舍。 又有念觉分,你要念兹在兹的,时时都觉悟。你又要有定觉分,你若没有定,你修什么法,都会散漫

16、无章的;你若有定了,那么对一切法都认识了,也能修行了,修行得也恰到好处。所以这七觉分,修道的人、研究佛法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还有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要布施给其它的人,不是尽叫人家布施给自己,那么一点贪心也没有,就是布施。布施,还要行真实的布施,不要沽名钓誉的布施,不要故意:啊!我做了布施了。各处打锣打鼓告诉所有的人说:我布施了!也不要卖一个广告说:我做了布施了!就要脚踏实地认真去做去。 这布施,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所有的财产都布施了。这个财产,有内财、有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属于内财;外财,就是国城妻子,这属于外财。内财也能舍,外财也能舍,这

17、是财施。这个布施是要布施给旁人,不是尽叫旁人布施给自己,说: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给我。不是这样子。 第二就要持戒。这持戒叫尸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的一个别名,又叫波罗提木叉,又叫戒。怎么叫戒呢?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断一切恶,是修一切善。 那么前面讲的,还有法施,那么持戒必须也注重法施。这个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来布施给人。什么叫以法布施给人呢?譬如你印经典送给人,这是以法布施;你讲经说法,令旁人听经,明白经典,这也是法布施。你时时刻刻都本着弘扬佛法这个宗旨,不怕麻烦那个样子,为众生来说法,这都是法施。诸供养中,是法供养最。讲经说法的法师,这都是以法来供养所有的人,以

18、法和所有的人来结缘。无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惧了,你能帮助他,令他没有恐惧心了,这就是无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惧心。 那么你持戒就是要这样子,要本着财施、法施、无畏施,要帮助这个布施。这戒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那么有五戒,又有沙弥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那么这个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罗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波罗蜜。这个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当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个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谓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

19、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样子,时时都不忘了这个忍辱波罗蜜。 第四就是精进,精进波罗蜜。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就是拜佛、礼忏、诵经,这一切以身来行持佛法。心精进,是念兹在兹地时刻都要修持这个佛法。 那么禅定波罗蜜,又叫禅那波罗蜜。禅那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思惟修,又叫静虑。总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静虑,静虑也是思惟修。参禅多数是参悟话头:或者参念佛是谁?或者参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或者参怎么样是没有了的东西?世界上万物都会了,都会没有了,什么是不能没有的?参! 第六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智慧。那么智能有三种,有文字的智能、观照的智慧、实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能,而生出来一

20、种观照的智慧,由观照的智慧,而达到实相的智慧。得到实相的智慧了,就不会颠倒,不会胡涂了。 所以这是六波罗蜜,六种的法门。我们学佛法的人,若能六种法门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门深入,也会达到彼岸,了生脱死。所以这六种的法门,人人都应该深深地来研究,把它记熟了,到用的时候,如探囊取物,随时用随时就有。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上人:果瞻,这一段这十种力,你

21、先给他们用中文讲一讲,用英文也讲一讲。 果瞻:我没有本子。 上人:我给你这个本子。找到了没有?云何得处非处智力,从那个慈悲喜舍后边那儿,这十种解脱力。 果瞻: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处就是十二处那个处,一个地方那个处。处非处智力,这个意思就是成佛有这十种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这个是处非处智力,他知道什么是恰到好处,什么不是恰到好处。所以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怎么样得到佛所有的处非处智力,这个智慧的力量。 第二个他就请问文殊师利菩萨,问怎么样得到过去、未来、现在业报

22、智力?这种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众生这个因缘果报。他过去世做过什么事情?未来能得到什么果报?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生命,这样一个身体,这样一个环境?这一切微细微细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问题就pass他了。 果瞻:那个至处道,请问这个是不是他知道那个道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还有请问师父那个处,就是众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们大约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弟子:请问这个处非处,前面法师所讲的处非处是正和不正,对、不对,佛很了解这个。我想这不是有一个地方,这个是对待法,是二分法,没有一个境界是超过这个二分法的

23、。 师父:这个答复在后边的偈颂里头都有,等到讲到偈颂的时候,你注意听一点就会有答复了。现在都只是问问题,还没有到答复的问题的时候,所以请忍耐一点,那么等一等,或者下个月就开始答复问题了。那么你问的这个问题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并不是一定有什么处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种理论。怎么样,可以等吗?若不可以等,我现在可以答复;但是若可以等,在这个偈颂里边答复得更圆满。 弟子:我有万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么名字? 弟子:果达。 上人:我听她声音已经是果达了。通达的达,我听她的声音,我觉得是果达。果达是无所不达,无所不通,这就是处非处智力。Okay!不要等一万年了。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的,

24、非处是不合理的。处,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的;非处是不对的。怎么样能得到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才能修得这佛的十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怎么知道过去的业报,知道现在的业报,知道未来的业报这种智慧的力量?根胜劣智力:怎么能知道一切众生根基的殊胜和劣根?劣根性的众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吗?不可以的。因为他劣根性,你才应该教他增长这个胜的根性。 种种界智力:种种界就不是一种的界。种种解智力:又怎么样才能得到种种解的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禅解脱三昧染净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禅解脱这种定的染净,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能得到呢?宿住

25、念智力:怎么能知道以前和现在这种智慧的力量?无障碍天眼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障碍天眼的智力?断诸习智力:断这一切的习气的智慧力量,怎么样能得?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常常能得到天上这个四大天王,和一切龙的龙王,夜叉王:和一切夜叉,这个速疾鬼的鬼王,干闼婆王:和玉帝那个乐神这个干达婆王,阿修罗王:和有天福、没有天权那个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和大鹏金翅鸟这个迦楼罗王,紧那罗王:和玉帝那儿的乐神紧那罗王,和摩睺罗伽王:这个大蟒蛇的一个王,人王、梵王:人间的皇帝,和这个大梵天王之所守护:他们常常都来保护。这个天龙八部,一切的鬼神王都常常来保护,又来恭敬供养。这得怎么样才能得到这种境界呢?这个都是下边的偈

26、颂里头答复这些个问题,所以我请各位先不要着急,等一等这个问题都会解答的。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智

27、首菩萨问了前边这个七菩提、六度、四无量心,又天龙八部这等等,那么接着又问了,说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得怎么样才能得到做众生的依靠?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皈依者,一个救护者?为归:怎么样才能做为众生一个归宿的道理?为趣:怎么样才能使令众生趣向无上的道理?为炬: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大火炬?为明: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大明灯?为照:怎么样才能把众生的黑暗给照去?为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向导,令众生都走上菩提的大道,到了万佛城?为胜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最殊胜的大导师?为普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普导的导师?普遍接引众生都证菩提果。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得怎么样才能众生中为第一:做众生中的第

28、一,众生中的第一就是佛。为大: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中一个大丈夫?为胜: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头一个胜丈夫?为最胜: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中最胜的大丈夫?为妙:怎么样在众生里边,才能成为妙湛总持不动尊?为极妙:怎么样才能在众生里边,成为极妙的一个不动尊?为上:怎么样才能为众生中最上的,再没有比这个上了?为无上: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无上?无上就是佛了。为无等: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头,没有比的这一类众生?为无等等: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边,没有比的没有比,没有可以和他来比的了? 尔时: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就说了,说:善哉!善哉!佛的真子啊!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你现在为着想要多所饶益这

29、一切的众生,多所安稳这一切的众生,哀愍世间,利乐天人:哀愍世间一切的众生,来利乐一切的天人。问如是义:你能问像前边你所问这些个好的问题。 佛子,若诸菩萨:若所有的菩萨,善用其心:那么很好地他善自摄护众生,来用心教化众生,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想要利益众生的菩萨,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胜妙,殊胜而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于诸佛法:对于佛法里头,心无所碍:他的心一点障碍也没有了。住去来今:不论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道:住在这个诸佛之道里边。随众生住:他也随众生而住,恒不舍离:他不舍离一切众生,来教化一切众生。如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说的那个样子,悉能通达: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

30、,他能分别详尽,分别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断一切恶:他什么恶都会断了。具足众善:那么圆满一切的众善了。当如普贤色像第一:当如普贤菩萨那个色像第一,能以做众生里头的第一。一切行愿:一切修行和他所发的愿,皆得具足:都得到圆满具足了。于一切法,无不自在: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对于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没有不通达无碍的,没有不了解的。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做为众生第二导师,佛是众生第一导师,他能做众生的第二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得怎么样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怎么样用心?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那么你听下边那个偈颂,就明白了,能获一切的胜妙功德。佛子:那么又叫一声佛子,才说:

31、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菩萨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萨,出家也是菩萨。菩萨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萨,那么出家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在内了。说当愿众生:我就愿意众生。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么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得呀!又什么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都要你来安排。这个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在这儿作戏,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么多忧愁烦恼、争争吵吵,啊!无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这种无明的熬煎,和这个烦恼的逼迫。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翻译成中文,就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又叫开士,又叫有上

32、士,这有很多种的名字。 怎么叫觉有情呢?他是用觉悟的道理来教化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都反迷归觉,舍邪从正,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是觉有情。 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就是说这个菩萨本来和你我他现在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觉悟了。怎么叫觉悟呢?觉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颠倒了,不胡涂了,不迷了,不染苦为乐了。那么在众生里边,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个人,所以叫有情觉,有情的众生他得到觉悟了。他虽然得到觉悟了,他还不愿意自己独乐这种觉悟的智慧,他还愿意以自己所得到的这种智慧,来教化,令其它所有的有情都得到这种的觉悟,都得到这种的智慧,得到这种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众生,他也是个众生,不过他心量大,所谓心大

33、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众生就是心狭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尘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是一个大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那么又叫大开士,他非常开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贪、不求、不争,是一个大心之士。 那么又叫有上士,怎么叫有上士呢?佛叫无上士,菩萨还叫有上士,菩萨上边还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这种种的名字,无非就形容菩萨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争,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本分。 那么菩萨在家,菩萨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么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戏人间,游戏三昧,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不拘小

34、节,一切都是有这种大造大化、大悲大愿、大仁大智大勇这种的行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让的事情,他能让了,所以这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别的,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样的。在家,好像庞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萨,他带着太太、儿子、女,都一起开悟了,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那么这个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这时候就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知家性空,要不执着这个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后就得到自在了。不要执着说: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么什么什么,都是我的。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是我的了。

35、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这个家庭也是暂时间的因缘会遇,有这个缘大家聚到一起了,这是一个本来性空的,本来是没有什么。 免其逼迫,因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会认真了;不会认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会受它逼迫了;不会受它逼迫了,就没有痛苦了。你看!这就是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处处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阎王爷一封信来了,说:Please coming!这时候就跟着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阎王爷说:哦!好,你现在要到地狱住五百个大劫。头低低地就到地狱去了,什么话也不讲。这就因为什么呢?因

36、为执着,看不空。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孝事父母: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因为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就全家安,这是孝事父母。当愿众生:这时候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对佛也孝顺,善事于佛就是孝顺佛。护养一切:保护一切众生,来供养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供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妻子集会:菩萨都有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有的时候也和其它的菩萨共同集会到一起。可是集会到一起,大家是

37、来研究佛法的,讨论真理的,所以说妻子集会。这菩萨就和菩萨的眷属聚会到一起,这个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冤亲平等:菩萨这时候他就作一种观想。观想什么呢?他说,谁对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样;对他有怨的,也是一样;对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样;是他的骨肉亲戚,也一样。菩萨不像众生有种种的分别,总是觉得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总有这些个分别,不能同体大观,不能看成一个。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没有彼此的分别。 永离贪着:看成平等,也没有这种贪欲了,永离开这种贪欲。不是见着财就贪着于财;见着色就贪着于色;遇著名就贪着于名;遇着好吃的东西,更是馋欲流涎,从口里都要伸

38、出手来,去拿这好吃的东西;那么要是没有事情,就贪着于睡,这个样子。 若得五欲:菩萨若得到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色声香味触也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都是五欲。这五欲就是五种东西,令你颠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恋于这个五欲里边。迷恋到这个上,见着财,也迷了;见着色,更迷了;见著名了,也是迈不动步了;见着吃的,更是不愿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说了,入了睡觉三眛,鼻息如雷,谁叫也叫不醒,搞个闹钟,闹钟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着了。你看!这个就是贪着于睡。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个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着牙、忍着痛,把它拔出来,拔出五欲的这种毒箭。究竟安隐:究竟

39、得到快乐安稳了。 伎乐聚会:伎乐聚会就譬如这个跳舞、开party,开大party,在那儿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上无天、下无地,中间也没有人了,啊!这个真是神乎其神了。当愿众生:这时候不要忘了,还要当愿众生,以法自娱:应该以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自己娱乐:我念念法华经,很高兴的!念念楞严经,啊!更高兴!念念华严经,啊!更得到佛这个无上的法宝!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以法自娱。了伎非实:要真正明了这种暂时间的娱乐,不是永久的快乐。这个不是真实的,这都是虚妄,令你颠倒,令你迷惑,这是说法,叫你赶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40、。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在宫室:菩萨的示现,有的时候也做国王,做转轮圣王,做金轮王,做银轮王,做铜轮王,做铁轮王。他做国王来教化众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宫殿,这宫殿也就是宫室。若在宫室,当愿众生:这菩萨就回向了,说:现在我愿意所有的众生入于圣地:他们都登不退转这个圣人的地,得到清净的这种妙法。永除秽欲:永远他们离开污秽的、不干净的这种欲,这种不清净的东西。 着璎珞时:菩萨他有的时候戴着璎珞,或者戴着这个珠炼,戴着一种庄饰品。这个时候菩萨戴这个,他也就回向,说是我现在当愿众生: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舍诸伪饰:要庄严自性的珍宝,舍弃了

41、皮毛的这种璎珞、这种装饰品,不要这种装饰品。到真实处:到那个真实究竟的庄严处,究竟地以佛的庄严而自庄严。 上升楼阁:菩萨上楼的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升正法楼:要上这个正法的楼。升正法楼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见,要存正知正见,来彻见一切:彻底了解,大彻大悟,明白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若有所施:菩萨修行菩萨道,是利人济物,广度群品。那么菩萨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萨就常常做布施,常常来帮助其它的一切众生。在菩萨帮助一

42、切众生的时候,他又发愿了。发什么愿呢?就当愿众生:因为菩萨念念是为着教化众生,念念是为的利益众生,念念是愿意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给其它人的时候,或者其它人布施给自己的时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时候,他常常观照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能受,也没有个所受,能所俱空,施受双亡。那么他就当愿一切众生,一切能舍:一切一切都能舍,这一切包括内财、外财。 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内财。我们各位想一想,菩萨舍眼目给旁人,他也能舍得;舍骨髓他也能舍得,舍这个脑他也能舍,舍眼睛他也能舍;甚至于舍全个头他都能舍。头目脑髓,他一切一切都能舍,这是内财

43、。外财,国城妻子,自己的国,他可以把它布施给其它的人,让贤于其它人;城,一个大城市,他也可以让给人,送给人,布施给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给其它的人;子,把自己的儿子也可以布施给其它的人。这种种的难舍能舍,难施能施,这一切都能舍。心无爱着:菩萨了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心里一点执着贪爱也没有,贪爱和执着都没有了。 众会聚集:菩萨在大众众会聚集的时候,他也发当愿众生:愿意当来一切众生,舍众聚法:舍这一切的染污法。这众聚法就是染污法,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五钝使、五利使这些个染污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难:菩萨有的时候也会遇着厄难,好像虚老是个

44、菩萨,可是他也掉到水里,在水里冲得二十四个钟头,这也是厄难嘛!所以你不要以为菩萨就没有厄难了,菩萨也常常示现在疾病里头,在厄难里头,所以他又当愿众生,随意自在:他无论到什么地方,无入而不自得焉,随意自在,自在无碍。所行无碍:他所行所作都是圆融无碍,没有一点的执着。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舍居家时:这菩萨是有眷属的,可是有的时候菩萨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国城妻子,这当然就包括家庭在内了。所以菩萨愿意示现解脱相,不愿意有所拘束,他也为众生说解脱法,令一切众生促进觉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

45、、无常、无我的。所以菩萨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家财,一切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舍居家时,都布施出来了。在这时候菩萨就发心了,说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所有的众生快一点都发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无碍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脱:免得你那个心又挂着东,又挂着西,又挂着南,又挂着北,又挂着上,又挂着下。挂东也舍不得,挂西也舍不得,挂南也舍不得,挂北也舍不得,挂上也舍不得,挂下也舍不得,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都是罣碍。有这一切的罣碍,就不能得到解脱;你心里心无罣碍,才没有恐怖呢!你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呢?为什么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为有所罣碍,还没有把这个世间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说菩萨若出家的时

46、候,他明白一切都是无碍的,明白一切无常,就愿意修无碍法,心里得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无忧无愁、无罣无碍、无人无我、无乐无苦。在心里头,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种的境界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心里时时都是快乐,时时都是自在的,时时都是解脱的。 入僧伽蓝:菩萨到庙上去烧香拜佛。这僧伽蓝就是清净的修道处。当愿众生:就当愿所有的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演说种种什么呢?无乖诤法:无乖就是没有违背,诤就是诤论。不乖违就是不违背正法,不违背大乘的教理。那么诤,就是同人辩论,同人诤论,诤论得甚至于发起脾气来,啊!面红脖子粗的,这个样子是很难看的,那个怒发冲冠,好像雷霆万钧似的那么样子发脾气,

47、这叫诤法。无乖诤法,要学没有乖诤这种法。 诣大小师:菩萨或者见大乘的法师,或者见小乘的法师;或者见大僧,或者见二僧。这个大可以说是大乘,小可以说是小乘;这个大又可以说是大僧,小又可以说是二众,二众就是尼师。但是菩萨也不能轻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诣大小师,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意一切众生,巧事师长:这个巧就是合法度,合这个道理,不会乖违这个戒律,那么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这是巧事师长。无论大师、小师,都要善事师长。习行善法:修习、学习这个善的法,不要学那个恶法。善法就是令人时时都欢喜,而没有瞋恨,所以这是一切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须要去求请善知识来出家。所以在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转这个法,得到三不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