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2384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为你打开一扇门要点 中心思想: 课文用散文诗的语句,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1、题目中“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你”和文中第2段的“你”指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青少年读者”。用“你”好像作者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给人以亲切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重点段落理解 “形象的诠释”是什么意思?用生动的形象来解释、说明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优秀的

2、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这里的“憧憬”和“理想”的前后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因为“憧憬”是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理想”则大多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两者在程度上有区别。 .什么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高智商的野蛮人”是指那种具有某一学科的高深的知识,却从不阅读文学作品,因而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自然,不了解人生意义的人。 “很多人的共识”是什么?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重要的途径。 .这段文字是分几个层次进行阐述的?主要阐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层:第1句:阐述文学的特征

3、 第24句:阐述文学的内涵 第58句:阐述文学的功能 第913句: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 从表达上看,这段文字属于议论性文字。在阐述文学与人的关系时,明确表明了作者激励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大门不是最终目的,其真意在于: 引导青少年读者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3、句子赏析 (1)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由社会到自我,层层切近,深入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给人类自身带来的益处。2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此句句式整齐,由实到虚,“一种”和“积累”反复运用,

4、充分表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富有表现力。 繁 星 中心思想: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作,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1、第3段是全文的重点,状写“我”在柔美的环境中观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按照“仰望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四句写“仰望”,第58句写“欲睡”,第910句写“沉睡”。这里呈现了星空的朦胧美,动态美,梦幻美。 2、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

5、? 并不矛盾。“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 1 - 3、课文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 “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且表露出作者涌动的激情。 冰心诗四首 中心思想:母亲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私。纸船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成功的花儿告诉人们成功之花来之不易,不要只看

6、到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更要了解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只有付出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嫩绿的芽儿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愿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全诗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 1、冰心纸船这两首诗都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仔细品味和辨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 有区别。母亲一诗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与依恋。在感情交流的方式上,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对母爱

7、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2、纸船这首诗中谈到“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我”希望它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 “我”希望它能流到母亲的身边,然而这又不太可能,所以诗中说是流到了母亲的梦里。这样不但符合情理,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3、成功的花中作者用明艳的花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用“明艳的花”比喻人们事业成功和荣誉的夺目。这样写,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全然不同于空洞乏味的说教,将人生哲理用艺术形式来表现,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和牺牲者的伟大。 4、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芽

8、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进行形象地描绘。 5、这三节诗“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示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 不能。这三节诗之间从内容看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往事依依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的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9、1、 作者主要写了对那几件往事的回忆? 作者主要追忆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事件。 2、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 因为作者回忆 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因为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找出描摹老师情态的句子,并谈一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一位老师情溢于胸,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 一位则是情满双眸,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好处:形象生动地描摹了老师上课时的情态,表现了老师的情态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 2

10、 - 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的重要影响 4、“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 。“让人”的“人”是泛指还是特指?为什么? 5、分别写出带有“红”、“黄”、“绿”、“青”色彩的诗句。 映日荷花别样红 正是橙黄橘绿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两岸青山相对出 6、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已经模糊”“ 搜索枯肠而不可得”表明许多事情经过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

11、回忆,衬托出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至深的印象。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收益终生,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从而点题。 幼时记趣 中心思想:本文生动了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童年生活的乐趣。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余”忆童稚时的特异之处如何?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 作者小时侯善于观察,常常得到怎样的妙处? 时有物外之趣 3、 把蚊子记作鹤时,作者下自己入神的语句有哪些?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 在观察土墙、花台时,作者

12、有何感受?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 在观察二虫争斗时,癞蛤蟆搅局,“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接着有何举动?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章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又留蚊于素长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三、“夏蚊成雷”运用了什么修辞?“蚊”与“雷”“鹤”有何联系? 夸张和比喻。“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现,长足与鹤相像,这里运用了联想

13、。 四、“夏蚊成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照应前文,又为下文铺垫。 五、写出文中三处表现“我”神游其间的心理描写。 怡然称快,怡然自然,呀然惊恐 六、“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 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七、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趣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观蚊如鹤 神游丛林 鞭驱蛤蟆 八、“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中的两个“果”字在文中的作用。 果,果真。强调了想象情景的逼真。说明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象与联想。 - 3 - 九、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

14、面的感受。 心之所向,善于想象和联想;蚊与鹤有相似之处。 十、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这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十三岁的际遇 1、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

15、,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3、“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 “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4、“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 ,“是朋友”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 ,“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 。 5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

16、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写出了从北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6、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流露了“我”

17、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 社戏 文章中心: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 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饿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文章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2、 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答:一是在这里“得到优待”,感受到农村小朋友的好客二是免念深奥难懂的书本知识三是有放牛、钓虾等乐事四是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3

18、、 前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社戏作了铺垫,突出社戏是最大的乐事。 4、对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开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多么娴熟,干脆利落,反衬出少年们看社戏的急 - 4 - 切心情。 5、 月夜航船片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6、 月夜航船选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7、文章第12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使

19、社戏显得“未见其形, ”,充满了诱惑力。 答: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使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陶醉于周边的美景中;先闻其声。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衬托了“我” 怎样的心情。答:急切 9、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与下文 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下文 照应。 答: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0、选文的1012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从下面选出一个适合“我”心理

20、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11、月夜归航时的景物描写主要流露出“我”当时何种心情? 答:对社戏的无比留恋。 12、戏看得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 答:我怀念的不是戏和豆的本身,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 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14、文章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能适当举例分析吗? 答:以双喜为例,聪明能干,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有领导才能。 15、作者为何要详细介绍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松树林? 答:这里写自己去年来过这里,并且很清楚地记得还看见过有石马和石羊,是表明自己对

21、这里很熟悉,然而这么熟悉的地方竟然还能错认为是赵庄,就更能表现出当时的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端午日 1、 第一段围绕赛龙船的习俗,主要写了哪三个场面? 答: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 2、 三个“莫不”有何作用? 答:烘托赛龙船的热闹,突出万人空巷的程度。 3、 作者写赛龙船时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写出赛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 4、 赛龙船时写到对水战的联想,有何表达效果?、 答:属于虚实结合,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5、 文章详写了龙船竞赛,略写了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目的是为了展现什么? 答:展现茶侗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22、表现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1、 第一句渲染出怎样的环境,能使人联想到哪句古诗? 答: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烘托月夜的寂静清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无声”二字如何赏析? - 5 - 答:细致表现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2、 为何用“落”字,而不用“到”字? 答:“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水调歌头 1、 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上下阕 答:月下饮酒;对月怀人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

23、爱。 3、 词中表达一种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作者何种感情? 答: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从互相的祝福中获得赔偿。体现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我的思念是圆的 1、 题目的艺术构思: 2、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动。 3、 全诗采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流露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答: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本命年的回想 中心思想: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1、全文

24、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目了。 2、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答:作者对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的回想,是想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同年欢乐生活的热爱。 3、试从课文“中任意找出两个习俗来加以点评,说说这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答: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进时的”过年“气氛。祭灶、贴门神,是正式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

25、,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热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拜年,表现了热烈的祝愿,浓浓的人情。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使人们喜不自胜。 4、说说作者写下列内容的作用。 “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答:说明炒货种类多、数量大。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 答:说明在传统的习俗总寄寓乡亲父老的许多纯朴的祝愿。 “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视汤“。 答: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 5、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炒年货的语

26、句找出来,然后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上炕烫得能烙饼“”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炒年货是一幅生动的民风民俗图景画,作者在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让人感到情感上的满足,激起会心的微笑。 - 6 - 6、第一段能体现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是哪几个词?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答:预热、增温、红火、发烧。领起第2段的内容。 7、“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哪些表现了欢乐,哪些表现了庄严? 答:包饺子、守岁、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庄严:院里铺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再外大小便,不许睡觉。 8、从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

27、气氛和情景,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这么看重过年而过年又特别隆重呢? 答: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可以尽情享受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圆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村庄的人际关系。 9、“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不愿放下筷子”句中,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个够”?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又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第四单元知识点

28、春 1、文章第一节中具体流露出作者何种感情? 答: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2、文章第二节是对春天的一个宏观勾勒,你能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副春景图吗? 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3、简述第二节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试举例分析 答:拟人,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勾画出山色朗润、春水涣涣、春日融融的感觉。 4、春草图中着力描绘春草勃发的景象,举例分析。 答:“钻”字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5、写春草的同时,又为何写到人的动作? 答:写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 6、写春花图的时候,怎么会由花写到果实,你知道作者的用意所在吗? 答:这是由实至虚的写作手

29、法,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的甜香。 7、能把“闹”字改为“飞”字吗? 答:不能。“闹”不仅含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渲染了春意盎然。 8、 风本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 答:从触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展现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 9、 春雨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具体句子的体现。 答:细密闪烁绵长三个比喻句 迷朦“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清新美丽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安静和平春雨下的景物活动 10、请你赏析有下“静默”一词的妙处。 答:用了拟人笔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象,那样一种静态的美,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写出一种秒不可言的意境。 11、

30、迎春图中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用叠词表现动作的次数多,体现出春天人们的活力四射,同时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12、结尾分别围绕春天的哪三个特点来作结,暗含了一个怎样的顺序?答:新美丽。形象表现春天成长的进程。 13、阐述本文的中心: 这篇优美的抒情写精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 7 - 三峡 1、 三峡的山有何特点?答:连绵不绝、高耸入云。2、 写山为何会写到“不见曦月”?答:侧面渲染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同时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3、 写水有何特点?答:汹涌凶险、迅疾湍急。4、

31、 春冬之景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动静结合,色彩斑斓。5、 秋景的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答:悲寂凄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6、 引用渔歌的作用。答:进一步渲染秋天悲寂凄凉的气氛,同时又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7、 文章为何先写山,再写水?答:先写山极为自然,所谓两山夹水称之为峡。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凶险迅疾最富三峡特色 。,并作适当分析。答:“带水纹的花衣”、“更美的山的肌肤”等语句。前者用比喻手法表现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态的生活实感。后者比喻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表现对春天的憧憬。6、 试赏析此段中的拟人句。答:“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

32、娇美的情态。7、 济南冬天的水有何特点?答:清澈透明、温暖多情。8、“空灵的蓝水晶”何意?答: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为比喻,并且把红屋顶、黄草山、灰色树影都融入这块蓝水晶,在水天一色的广阔的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8、 文章的题目与结尾是否前后矛盾?答:不矛盾。这在结构上是属于前后呼应。标题“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突出它的温晴;而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承接上文描写的是冬天里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既呼应又点题,抒发了作者的喜

33、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夏 1、 文章中心: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2、 文章第二段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夏之热烈?答:春夏交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3、 作者为何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答:承接上文中的麦浪翻滚,同时把夏的色彩与春、秋的色彩作比较,突出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指出夏的深刻含义:承前启后、生命交替。4、 农民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通过哪两个方面来展现?答: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

34、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5、 结尾作者为何说喜欢浸在枯涩汗水里的夏?答: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淡”与“苦涩的 汗水”进行对比,强调作者 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天上的街市 诗歌第一小节的作用从街灯天上的街市街灯,由实到虚,由虚到实,以明星和街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2、 第二小节中的“想”和两个“定然”在诗中有何妙处?“想”字总领下文内容两个“定然”表达了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诗人坚信那理想的世界一定会有的,也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及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3、 诗中作者把街市放到天上,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

35、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因为作者在人间找不到光明、自由、幸福,只有借助想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恶,寄托自己的社 - 8 - 会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 主题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蔚蓝的王国 这首散文诗的开头有何特色?开篇用充满激情的呼告,把久积心头的对大海的爱喷发出来,同时概括出大海的魅力所在:蔚蓝、光明、青春、幸福。“在梦中”点明诗篇的内容是想像中的情景。2、 写大海景象时为什么要写“仿佛有女人女人的声音”?写“女人的声音”,写眼睛会发光,写脸上会出现笑容的“她”,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美、充满爱的

36、海上世界写得真正如天堂一般。这其实是通过梦幻手段把作者充满爱心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3、 作者写如此神奇美丽的大海到底要表现什么呢? 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最求和热爱 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歌颂爱情的美好 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慨叹4、 文中大海的含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海,具有象征意义,是充满幸福的爱情的海。5、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你怎么理解?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意思是小船似乎完全理解人的心灵的,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民的心灵在大海上自由驰骋,心灵和大海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皇帝的新衣1、 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 从换衣次数:

37、每一天每一点钟。皇帝这种性格具有夸张性,突出表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本性。2、 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写皇帝爱穿着的癖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3、 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突出孩子的天真纯洁和聪明,突出皇帝、大臣的虚伪。4、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

38、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所以发抖。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5、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梦溪笔谈 1、以虫治虫主题:文章记叙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是促进农业生产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2、“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

39、”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的“忽”表明事出意外。 “以钳博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的“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3 、梵天寺木塔主题: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和“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4、“患其塔动”的“患”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塔动这一问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遗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的艰难。“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而”体现了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