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用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用途.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用途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用途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可使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在当前小学数学课改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时机,会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积极引导学生“做教学”,既让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又让学生体验到获知的喜悦。 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 充满活力 体验快乐 用途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理应紧跟形式,摒弃陈旧,开拓创新,促使课堂教学不断改革,积极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
2、法和学法。获取知识固然重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全体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更为重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为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促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动手操作可使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例如:在教学抽屉原理例1时,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学生亲自动手摆,会出现、两种;4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有几种
3、摆法? 1 光靠学生想象,很难得到有几种摆法,我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很容易得出以下几种摆法:、。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自主探究后,班中汇报: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很复杂且抽象的知识,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动手操作就迎刃而解了,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课堂氛围也就自然地活跃起来了。 二、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会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 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且直观。利用学具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又使课堂具有生机。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我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
4、谁的方法又多又好。有的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知识时,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悦的
5、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 2 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说说自己本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课堂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了。
6、四、激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促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实践,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我每组给准备了10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小组合作,用直尺或三角板分别量每个三角形的各条边,然后填写下表: 图 形 1 2 3 4 三角形有几条相等 量完角填完表后,仔细观察,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横线上(写序号): 5 6 7 8 9 10 三角形 是一类,因为 三角形 是一类,因为 三角形 是一类,因为 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
7、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3 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和兴趣,全体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经历了“三角形按边分类”知识形成的过程,课堂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活力。 五、动手操作可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做数学”,让其在做中理解、发现、感悟,在做中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让学生把6根小棒任意分成两份。由学生动手操作,班中展示几种分法:、。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作平均
8、分。” 在学习“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钢胚”时,学生不理解由正方体的钢坯到长方体的钢坯为什么体积不变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我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用同一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让他们观察,有什么发现。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了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由学生自己悟出,会记得更牢。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像这样的“做教学”,既让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的快乐。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作用非常大,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地发展,又使学生积累了宝 4 贵的感性材料,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做到了由过去传统的“教数学”,演变成了“做数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发现概括数学知识,从中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5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