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3743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古代汉语 导 言 教学目标: 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基础理论课理论性;工具课实践性。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

2、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

3、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

4、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

5、、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

6、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录: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 文选: 主要为 1先秦: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 2汉代:史记、汉书、文选等 3唐宋:韩、柳、欧、苏散文 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 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 通论: 1文字 形体演变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因形求义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上古字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

7、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尔欲吴王我乎? 意动:侯王宝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数词用作动词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动宾关系 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 B 否定句中的宾语; C 被强调的宾语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 句子 判断句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见”、“为”、“被”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古注 A作用:

8、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阅读古书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 汉 字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9、12 教学内容: 第 3 4 学时 导 入 “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形体演变;六书;因形求义;古书用字。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 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说文:“自,鼻也。”“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臭,味也。从自,从犬。”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

10、圣才学习网 “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知风之自。”注:“自,谓所从来也。” 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 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 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

11、字形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

12、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 通论: 1文字 形体演变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因形求义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上古字

13、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词类活用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名词用作动词 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尔欲吴王我乎? 意动:侯王宝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数词用作动词 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动宾关系 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 B 否定句中的宾语; C 被强调的宾语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 句子 判断句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见”、“为”、“被”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14、。 6古书阅读 古注 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阅读古书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二章 词 汇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的情况;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并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 教

15、学重点: 词义引申、同义词和同源词。特别是同源词的系联,是本部分的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第 15 16 学时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文言中的字与词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字形所反映的本义往往与词义有关系,所以,古人一般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词,用“字”称呼词,用“字义”指词义。字和词成为同一概念。 因为这符合最通常的一般情况,所以这样认识和指称,一般情况下不会错。 但是,字和词是有区别的,无论在造字上,还是在用字上,字和词都不是一对一地对应;加上词义引申变化,但记录它的字

16、还是那一个,这些原因构成字与词的差别。在不少情况下,古代汉语的字,不等同于词。表现为:一、同一个字符记录不同的词;二、同一个词用不同字符记录。因为一般地容易把古汉语的字当作一个词,所以,对“异词同字”、“异字同词”的特殊性要特别强调。 如果没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字和词的的差别,就会异致不是“望文生义”,就是没能深入辨别词的不同义项。如,百夫之特,“特”有“公牛”、“特殊、特异”、“匹对”不同义项,如果不辨别,简单地以“特殊、特异”解释,就会发生错误。 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有不同的原因:一是同形字。造字时不约而同地取同一形体表示不同的词。如,“隻”,上面是一只鸟,底下是“又”即手。它可表示擒获,

17、后来分别文作“獲”;也可表示鸟类单位,后来简化作“只”。又如“姥”,一是表示老妇,音“母”;一是表示外祖母,音“老”。二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女”表示女子;也借作第二人称“汝”。又如“我”,甲骨文字形象戈,是武器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三是词义引申后派生出新词而未造新字。如“字”,字形从宀,从子,子亦声。字本义是在室内生子、抚育孩子之义。引申为滋多、繁育义;文字的“字”的命名就是取孳乳滋多,所以用“字”字表示。即,“字”字由生育孩子而引申出文字滋生之义,但文字的“字”独立为一个词之后,却没有新造自己的字形。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造字的假借;而举的例子“令”和“长”,是

18、引伸而未造新字。 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符。其原因有三:一是重文,包括不同造字方法造的字和累增形符造的字。如,:枿:蘖,三个形体在说文是一个字。褎:袖一个字。桴:枹一字。复:復一字。网:罔一字。二是通假。如,“罹”这个词写作“罹”,又可借“離”这个形体。“彫”又可写作“雕”。三是累增形符,如,丘:邱;豆:梪。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也可以归入异体字。如猶豫、踌躇、踟蹰。 图示如下: 字与词不对应的原因: 1同形字 一形多词 2假借 一形多词 3派生未造新字 一形多词 4异体字 一词多形 5假借 一词多形 6累增字 一词多形 1 至 3 是“异词同字”; 4 至 6 是“异字同词”。 二、古代汉语词的

19、外部结构特点 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并非没有复音词。如“社稷”表示国家,而不是具体表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示土地神和谷神,是一个词。“不穀”谦称自己,不再是表示“不善”,当是一个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出现在两个动词之间,当是一个连词了。上古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也有变化发展。当一个词组结合使用较长时间后,后来因循使用,不再辨析它的内部结构,而只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使用,它就逐渐成为一个词。理论上是这样。具体地说,古代汉语中,这些双音节的、现代汉语当作一个词的,什么时候是词组,什么时候已成为词,这是目前研究的一

20、个问题。可以从意义结构、结合关系的密切程度、词重音、语法上的搭配等手段检测判定。举几个例子。 “知道”,学记:“人不学,不知道。”“知道”是动宾关系,是两个词。后来“知道”结合为一个双音词,是一个动词,它后面又可以带宾语了。“妻子”,当它表示妻和子女时,是词组;当它表示夫的配偶时,是双音词。“洗澡”,“洗”本是洗脚,“澡”本是洗手,“洗澡”是联合式词组,现在变成一个词,动作的作象扩大了,而且可以说“洗澡了”,“洗一个澡”。“休息”,本是联合的,作一个双词,“息”字轻读了。 连绵词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问题。连绵词的特点要从字形、声音、意义三方面分析。字形上,往往一个词有多种书写形式,如彷徨、仿

21、偟、仿徨;又如,逶迤、委蛇、委遟、委移、旖施。它们的声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字形上主要是改变义符。声音上的特点是,多数是两个音节之间为双声或叠韵关系。如“彷”“徨”二字古音都是阳部。“委”“迤”二字古音都是歌部。同一个词的不同字形,声音都是相同的,所以认为它们是一个词。意义上的特点最须注意,连绵词表现的是一种意义特征。如“委迤”表示弯曲延续的样子,“彷徨”表示来回反复的样子。一个词,由于字形多变,两个音节结合紧了,声音也会转移,使用时不能依字形来认识意义,也不能根据不同的偏旁、不同的音符来分别其间的意义类别。所以,一般地说,连绵词的意义,不能从字形上去把握,而只能从不同字形体现出的共同的声音上去

22、把握。否则就往往会“望文生义”。如庄子中的“望洋”。 许多连绵词最初是联合的,后来结合得紧了,字形上的多种写法和声音上的双声叠韵,使之更难分析,本来结合时的意义考求更加困难,所以人们一般认为连绵词不可拆开来解释,是一个词。随着因声求义研究的深入,不少连绵词最初结合的意义逐渐得到解释,所以,对连绵词能否会开来解释的问题,有了较客观的解释。 但义符不同,有时造成一些区别,同样这种意义特征,在不同的事物上体现为不同的概念。如,“彷徨”,部首从“彳”,这个部首的意义与行走有关,所以表示在一个地方徘徊。“仿偟”部首从“人”,表示心情不安,也是心情的反复。所以,不同写法的连绵词,是否都如通行的说法视之为一

23、个词,也还是可以研究的。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中的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代,汉代可以称今;先秦、汉代对唐代说来是古,唐代又可以称今;汉唐对清说来是古,清代相对说来是今;清代对现代说来也是古,现代自然是今。词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它是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概念,而不是专门的、严格的词汇史概念。 词义的发展,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同一个词

24、的意义,古代和现代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即同一个词的意义内涵中,古今有相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部分。认识古汉语的一个词,应该带着古今变化的意识,才能准确,教材举出了古今词义差异的四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类型,即古今义项近似。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为了分析这四种类型,必须说明意义辨析的单位。进行意义异同的辨析,得有一个衡量单位、标准。否则无法判断、表述它们的异同程度。衡量尺度有两级:词、词的义项。 首先,古汉语的这个词现在还用不用,存在与否?这是进行词一级的衡量。 如果这个词现在还存在,那就进一步看它的义项异同。词是包括义项的,所以

25、,衡量应该以义项为单位,即多了哪一个义项,少了哪一个义项;哪个义项与哪个义项是相近的?有什么样的区别?把这些情况累计起来,就可以说明这个词的古今异同。这是进行义项一级的衡量。 这就是说,在两个级别上辨析。当然,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是在词的范围内进行,要排除假借的情况。 第一个层级的比较,即古语词存在与否,要注意通常的情况是,古语词消亡了,但作为词素还保留在双音词、成语、书面语、俗语、方言中。如“五岳”的“岳”,“哭泣”的“泣”,“目的”之“的”,“旁门左道”的“左”,“欲擒故纵”的“擒”、“纵”,“矢志不渝”的“渝”。古今词义的异同,还有一种情况,即古今词性变了,既不是义项的问题,也不是语

26、词消亡的问题。如“病”,古代表示伤、病严重,是形容词;现代表示疾病,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第二个层级的辨别,包括对单音词和词素的辨析,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义项古今有无的情况;二是古今相近似义项的比较。可分为内涵的深浅程度、外延等。如“饿”,古代表示饿得很厉害,现在表示一般的饥饿,两个义项之间有程度之别。同一义项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如“字”,古今都有“文字”这一义项,但古代的“字”与独体的“文”相对,表示孳乳出的形声字,外延较窄;今天的“字”包括古代的“文”和“字”。又如“子”字,古今都有表示后代这一义项,古代表示男孩和女孩,后来只表示男孩。有程度深浅之别,使用对象宽狭之别,所以,必要时要

27、在义项上观察其涵量的多少。 归纳: 第一个层级:词 古语词现代消亡。 古语词现代保存。 第二个层级:义项 古有今无。 义项近似。 最应该注意的是古今义项相近似的情况。古今相近义项的辨析,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即从意义涵义深浅、外延宽窄、色彩褒贬、特点差异等角度观察。 第一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消亡,而消亡的古义与现代汉语中还存在意义十分接近,仅有微殊。 第二种,某一词常用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偶或存在,但已不是常用义,因而在阅读中使人感到生疏。 第三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现代汉语在表达这个意义时另造了新词而将旧词淘汰。 第四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现代汉语还用

28、它的书写形式来表达另外的意义,现代汉语的这个意义在古汉语里却用另一种书写形式来记录。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所以,古今词义即使是不同的,也还有很多的联系。因为意义的异同,离不开本义,所以,如果要以简驭繁,必须了解由本义出发的词义引申,以及这种引申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词义的系统性。 为了更好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必要知道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的变化,内因是语言文字系统内部功能、语言结构、语义场等的调整变化。 第 17 18 学时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一、词义的引申,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

29、的本义,三、同音借用和假借义。这三部分内容,前面学习汉字部分时都学过了。此处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但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都是根据汉字字形,所以,这两部分有交叉重复。词义的引申,形成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其中的义项如果独立,成为新词,造了新字,就成了分化字;因形求义参见 43 页;假借参见 3942 页,通假参见 55 页。因为通论讲过,并且学习文选遇到常用词时经常讲它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对这些根念应该已经掌握,也有能力自己动手进行分析,此处不再重复。 词义引申和由于引申而形成的词义的系统性,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对于教材中所举的“节”和“间”两个词的意义系统,即各个义项之间、它们与

30、本义之音的关系脉络,必须仔细、反复体会! 上一节古今词义辨析谈古今词义的沟通时提到,古今词义之所以有同有异,最主要的是它们是从同一个本义出发的不同的引申义,所以,抓住本义、分析其各个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从原理上、根本上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因此这里要特别讲词义的引申及词义的系统性。 古今相邻义项的异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词不同义项的异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界限是人为分的,对词本身而言,它从古至今是一个词、一个主体,是一个东西的发展变化。这是纵向的发展变化。古代汉语中的各个意义之间的不同,是横向的发展变化。而古代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现在看来是横向的变化,正是纵向发展变化的积淀。所以,古

31、今汉语相邻意义的比较,可以放到不分古今的汉语词的引申活动中观察。 教材举“好”字为例,这里比较古汉语词“好”和现汉“好”的几个意义: 古 今 1 貌美 1 貌美 2 优、良 2 优、良 2 合意,使人愉悦 3 善 3 善 4 和好 4 友好 5 完毕 5 完毕 6 宜、适于 6 宜、可以,适宜 6 容易 7 健康 8 表示同意 9 表程度深,“至”“很” 如果分古和今两个阶段,今的一些义项与古是相同相近的,另一些义项是新的。相同相近实际上是一个意义的继承、沿用;新的义项是旧的意义发展来的。古汉语的几个意义又都是从本义引申的。这些义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古今两段是为了比较而人为分的,对词本身来说

32、,它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着的整体: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1 貌美 2 优、良 2 合意,使人愉悦 3 善 4 和好 5 完毕 6 宜、适于 6 容易 7 健康 8 表示同意 9 表程度深,“至”“很” 2 、 6 、 7、 8、 9 都是由于引申而增长的。所以,比较古今音义的异同通过今义而了解古义的一个角度根本的办法是了解词义的引申及其系统。 词义的引申 1. 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本义 以上面“好”的义项为例,看引申是如何从本义出发的。 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作“媄也”。注:“与上文媄为转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

33、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本无二音而俗强别其音。”女子的“美”是本义 1 ;引申为事物的美、人的品质的美就是“优、良” 2 ;品质美好,于人而言是“善” 3 ,于人与人关系是“和好” 4 ,于物对人来说是“适宜、适于” 6 ,美好引申为“完美、完全”,具体表现为“完毕” 5 ,伤病完了是“健康” 7 ;“引申为人情之好恶”,从物一方说就是“使愉悦” 2 ;态度上肯定其“良”“善”就是“同意” 8 ;“完美、完全”表示程度作副词就是“至” 9 。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词义引申不止一个方向,也不止一个层次。如“美”既向“优、良”方向引申,又向“完美”方向引申,这是引申的多向性。“美”引申为“优、良”,“

34、优、良”又引申为“适宜”,一层又一层,这是引申的多重性。引申的多向性是由客观事物联系、意义关系的多面性决定的;引申的多重性是由事物发展变化、认识发展变化的递相深入决定的。 2. 词义的系统性及词义引申的规律性 词义的系统性指,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以及整个词汇系统,都不是散漫无序的,而是有它内在的系统。这是因为,从一个词的内部说,词的各个意义引申都从同一个出发点,又按照一定的客观的认识规律进行的,各引申义项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经验联系;从词汇系统说,有同义词系统和同源词系统,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词义的系统性包括词的引申义的系统性和词汇的系统性。这里谈的是引申义的系统性。 上举“好”的

35、引申义列,各个义项之间表现了一定的系统性。合乎一定的逻辑发展规律,或合乎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的某些联系。如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好”字下引宋代学者戴侗说:“妙、好、媺、嫵之属皆从女,人情所悦,莫甚于女也。”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决定“好”之“美”义与“使愉悦”发生联系。人之“貌美”与凡事物“优、良”,其间的引申是范围的扩大或类推、比喻。由“优、良”引申为“适宜”,合乎事物逻辑关系意义之间发生引申关系,是因为人的认识、思想上对它们的联系;而认识和思想上对它们之所以会发生联系,是因为有客观的联系,即社会生活、人文历史、客观规律的联系。这样,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

36、才学习网 意义发生引申,是有规律的,可寻其道理的,而不是随意的、无理由可说的。这就是词义引申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共同的东西,不是针对个别词而言的。所以,如果一个词发生了某种引申,那么一定还有其它词也发生类似的引申。这也是词义引申规律性的又一涵义。 现在看“好”的同义词“美”的引申,将它与“好”的引申相比较,观察其引申的规律性。 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美”的本义是味道“甘” 1 ,引申为视觉的“美观” 2 ,礼记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貌美叫作“好”,“美貌” 3 也叫作“美”,兼指男

37、女,论语雍也:“有宋朝之美。”邶风静女:“美人之贻。”由形貌的美好引申为质量的“优、良” 4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引申为品性的“善” 5 ,“国语晋语一:“彼将恶始而美终。”又“美意”即“善意”。由美好而引申为“使愉悦” 6 ,如“美孜孜”,“美美地吃一顿”。 在“好”与“美”的引申系列中,可以看到,“貌美”与“优、良”,“貌 美”与“使愉悦”,“优、良”与“善”,有相同的引申途径。这是引申规律性的一种表现。 引申的规律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词义引申不是任意、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引申的规律是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在人的认识上的反映;三、意义

38、有某种关系的词,在同样规律支配下,有可能发生相类似的引申。 所以,一个词的两个意义之间是否为引申关系,可以通过另一个词的引申来比较互证。 比如说,检验“好”的“表程度深”这个意义,是否由“好”的本义引申的,可以比较“良”,“良”与“好”同义,“良久”、“良苦”、“良多”,“良”都是表示“很”。这证明“程度深”与“质量优、良、好”之间,认识上相通,有引申关系。 词义的引申、古今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本义,就能提纲挈领;认识了引申的规律性和词义的系统性,就能对词典的义项和古人的注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简御繁,灵活运用和判断。 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 引伸义是以本义为起点的。本义是文献大量产

39、生阶段所能考证出来的最早词义。传统的作法是从文字字形中来确定本义。因为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与字形相应的字义,一定在汉字产生前就有了,而且,人们采用这个义来据以造字,总是因为它比较具体,应用比较广泛,因而也就相对地比较原始。 从字形确定本义,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分析字形,研究造字意图,以推测它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从文献语言中去考查,看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象形字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类。 第 19 20 学时 三、同音借用与假借义 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因为它们都是从同一本义引申来的,所以都与本义发生联系,而且彼此之间也有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但

40、是,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一些意义,在词典中与别的意义同时列在一个词下,却与其他意义毫不相关。这种情况,是文字的同音借用造成的。 汉字的形与词义的统一关系,只有在本字上才能体现。但是,古代文献中,常常有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的现象,这个同音字称作借字。借字记录的是本字承的的词义,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汉语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也就是说,本字的词义,临时转移到借字身上,称作借义。借字和借义本来是不相关的,形和义无法统一,要想达到形义统一,从而理解这个意义所出,必须找到本字。 找本字要同音字里去找。古汉语的同音字,不能用现代普遍话的读音去衡量,要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去

41、衡量。因为假借字多半都产生在先秦文献里,后代的文言文写借字,很多是从先秦文献里模仿来的,而语音是变化的,古代同音的字今天未必同音,今天同音的字古代可能声音距离很远,语音变化的轨迹也往往曲折绵长,如果妄加猜测而找错本字,便会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 找本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和前人作出的训诂材料探求这个词的使用义。 追究这个意义与字形所显示的本义以及由这个本义引申出的诸多意义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有关系,证明这个使用义也属此引申义列。 由借字求本字。借字与本字的联系在声音,所以,本字应在借字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中去找。 将借字置换成本字,检验形义关系是否统一。 必要时,还需从文献中

42、多找一些有关同音借用字的佐证。 第三章 音 韵 教学目标: 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 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8 教学内容: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二、中古音;三、近古音;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 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为主要研究材料。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第二,每个声调下再分韵。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