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3850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师大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史学理论与方法笔记 基本内容: 历史与历史学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历史学的功能和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历史研究的方法 历史论著的写作 第一章 历史和历史学 第一节 何谓历史 一 基本概念 1 辞海: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但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种解释只涉及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一次性,不可逆。但根据历史遗存与记录,历史被后人所知。 2 历史的记录 二 历史1和历史2,即客观进程和历史记录。 历史1的首要特点:客观性 历史2的首要特点:主观性 历史记录核心手段:语言、文字 是人类主观意识的结

2、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1与历史2是两条平行线。历史工作者则努力使二者最大限度接近。 客观历史是由人记录,阐发,创造的历史。 举例:李白和杜甫,孙中山与黄兴,汀泗桥与贺胜桥。 有些人认为,分为原生态历史、有记录的历史、被激活的历史三个方面 有些人认为,分为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解读的历史、接受的历史四方面。 老师倾向于: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何谓历史学 一 基本概念溯源 历史学是对客观进程的认识 “历史”“历史学”是外来语。 二 历史学的三个层次与本性 层次:历史的叙述,历史的解释,历史的诠释学。 现代史学工作重点是 历史诠释学,事实上是再阐释过程。 历史学本性: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有

3、二重性。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因而出现了“历史科学”这一概念,但如果历史学是科学,则所有人的研究结果应是一致的。 与科学:1 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非物,是精神层面的人而非物化的人 2 科学的方法、手段、经验积累都可以用于历史学,而且历史学的努力方向也是科1 学的精密准确。 3 二者不能等同的重要因素:学科载体与媒介。历史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有民族性、模糊性、歧义性。 与艺术:1 将久远的历史碎片串联是需要想象力的。 2 艺术核心是虚构和想像,历史不是。 历史只可构建不可再现。 第二章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下设一级学科:中国

4、史、世界史、考古学 三个层面: 1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2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 3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 一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是主要部分 按空间划分: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按时间划分:通史、断代史 按人类活动领域分:专门史 世界史:总体上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国别史:以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各国都以本国史作为国别史的核心。 跟本国历史联系最紧密,对本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最受重视。 对中国来说美日俄最受重视,近几十年研究韩国史激增。 区域史:大国间有许多具体区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情况。最近城市史受重视。 地区史:以历史联系较为密切,或具

5、有较多历史共性的包含若干民族和国家某一地区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如亚洲史、欧洲史 专门史:历史学教学、研究的核心。 历史地理学较特殊,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的历史,即研究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变迁。 二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学科 史料可分成四种:文字、口碑、实物、风俗习惯。 1 目录学:研究文献图书注录的学科 目:书名、篇名 录:说明 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目录学是“学问中第一要紧事” 汉书艺文志中七略是最早的目录。 七略:集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籍志分成四部:经史子集 四库全书总目,八万种收录,九万种未收录。 2 版本学:通过研究版本的渊源、优劣、行款

6、版式情况来确定其价值高低的学科。 宋版、元版都称“善本” 明代书中前期较好,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刻印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且明科举,书商多印四书五经和选家,故多而不精 2 清代书比明代稍好,分为殿本、局本、仿刻,自刻 中国近代最早的印书馆:商务印书馆。 3 校勘学:选择原本或善本作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勘正其中的错误,恢复书的原始面貌。 常见的错误:错、脱、衍、乱 乾嘉年间达到校勘的顶峰。 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 总结出勘校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4 辨伪学:鉴别史料真伪,揭示伪史料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史料价值,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的史料。 为何有伪? 1 尊古鉴今,以广传播 2

7、 为了献给地方以邀宠 3 战胜自己的对手 4 为谋利 5 集佚学:收集整理古代佚书的方法和原则的学问 刘向刘歆开始做起,最大贡献在乾嘉时期。 6 训诂学:用现在的语言解释过去的语言 严格来讲,翻译也属于训诂学。训诂学是“小学”的一种,是作为读懂文献的工具。 7 考据学:在广泛搜集史料基础上,对史料与史实真伪的鉴别。 是涵盖前六者的学问。 8 历史文献学:研究范围只限于历史文献,不含书信、日记。 9 考古学:提供实物史料的学科,研究各种遗址和遗物。 但从学科角度来看,考古学是与历史学平等的学科,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学科。 三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8、,从历史发展角度描述历史学领域的各种现象。 包括五个内容:1 研究历史意识、历史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2 对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纵向考察 3 对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研究 4 对史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 5 研究历史知识的传播和史学功能演变的历史。 2 史学理论:对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反省与认识的产物 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史学本体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性质和特点的理论,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研究以下问题:比如 “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 3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怎样评价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9、的作用”; “怎么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以及不同阶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怎样看待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怎么看待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前进和曲折”。 史学认识论:人们对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等进行的理论探讨,中心问题是历史研究者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在历史认识中,它和客体的关系怎么样。 研究以下问题: “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认识的特殊性是什么”; “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怎样”; “历史认识获得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 “历史认识和时代的关系”; “历史认识有没有检验的标准”; “历史著述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史学方法论:关于史学

10、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弄清各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比如: “怎样认识史学方法的特性和史学方法与其他科学方法的关系”; “怎样理解各种史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局限及其相互关系”; “历史写作的方法或体裁体例和研究成果内容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 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所以自然科学和史学具有统一性。 2 历史学和自然科学间有巨大的差异性 3 历史学和自然科学间有交叉,交叉在自然科学史。 4 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二 历史学与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1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历史从客观事实出发,

11、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实证性强。哲学重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思辨色彩。 历史学与哲学是指导与被指导、一般与个别、思辨性理论与实证性基础的关系。历史学为哲学提供理论素材。 两学科的交叉:哲学史、历史哲学 2 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4 历史学具有综合性色彩,研究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活动过程。其它人文科学研究某个特定领域。历史学研究这些领域的过去,侧重从关联的角度对其进行总体性、关联性的研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注重研究历史现实状况。 1 历史学总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上的交叉重叠。 2 历史学与其它人文科学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3 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理论和方

12、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第三章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 一 史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之前已有萌芽 原始社会便开始思考经历过的事 通过结绳、刻木、绘画、口口相传。 二 史学的产生 文字与历法的出现促进了史学的产生 产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 中国系统的历史记录是从西周开始。 三 战国秦汉的史学 战国时代史书更多更丰富,出现记言体。战国时代历史观念更加丰富,已经开始崇古、引经据典。产生了历史进化论,历史退化论,历史循环论 西汉重视对秦亡的思考。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董仲舒天人感应+谶纬之学。 东汉班固汉书,荀悦汉纪 四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 思想束缚减弱及纸张的发展 特点:1 修史者众

13、,史书数量、种类、体例都比以往多。 纪传体:三国志后汉书 编年体:袁宏后汉纪,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 2 史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学术领域里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史学”一次正式产生。这一时期,一些王朝设立传授史学知识的学馆。 3 反映士族门阀制度的谱牒之学与人物传记盛行 谱牒之学:研究家族、家庭谱系的学问。 最早的家谱用来区别士庶,以便选官。 4 各个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争正统是各民族史学的共同特点。“夷夏之辨”与“夷夏之变” 五 唐宋元的史学 特点:注重典章制度的变化 影响:通史类著作大量涌现。 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司马光资治通鉴 其

14、他特点:1 修史数量超过以往 2 种类和体例上有创新 3 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上有新突破 5 4 在史学思想方面有深化。 六 明清的史学 李贽:六经皆史 顾、黄、王:从历史研究中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清朝兴盛的原因。经世致用。 清朝考史发达,著史不发达 有名的: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 晚清龚自珍、魏源继承章学诚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 一 近代史学 一般认为开端于甲午战争后,结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代表人物: 1 严复:XX年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进化”的观念,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过程中并不严格按原文翻译,而是加入了主管内容。 提

15、出了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开启了进化史观,但并不是史学家。 2 梁启超。 提出了“史界革命”,批判中国的旧史学,建立中国的新史学。 写“民史”反对“君史”,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有“四弊二病” 建立新史学-探究人间全体的进步及其相互关系,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通过这样的研究,指导我们按这个规律向前走。 强调“地理环境决定论”;着重指出“文化”的作用 3 夏曾佑 创作了中国古代史。核心在于:1 详写皇室中涉及一代兴亡的纠纷,而不是一家一姓之事。 2 照顾到各民族 3 侧重写宗教风俗 4 体裁体例创新-章节体。 4 王国维 近代史学-“二重证据法”-地下新材料与纸上之遗文相互印证 近代

16、文学-人间词话 近代哲学-对康德、叔本华理论的研究 终其一生追求三者的统一。 5 章太炎 极端的民主主义者,极力主张革命,“排满建国” “中华民国”国名由章太炎所起。 中国近代史学的特点:1 反对古代的天命、循环、退化史官,提倡历史进化 2 反对写历史是给统治者立传。主张写民众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 3 体裁上开创了章节体。 6 二 现代史学 概况 19世纪上半叶,近代大学建立,设立了历史学科。19世纪末,历史学科进入中国。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确立了历史学科。 阶段: 1 民国时期:1919-XX年 中国史学研究深入发展 原因:史学家的学术训练有素,学术成果经得起检验,形成了许

17、多学派 2 1949-XX年 学术成就较少。 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发展受阻。 考古成就:马王堆,兵马俑 3 1979-今 迅猛发展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普通人的历史。成果的数量较多但质量一般-追求名利,学术气氛浮躁。 代表人物和流派 1 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受章太炎和康有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的影响。又受到胡适的影响。留校后与钱玄同共事。 1926古史辩在北平出版,讨论“禹”是否真实存在。XX年第二册出版,讨论孔子与孔学的问题。至XX年共出版了七册,收录了3350篇文章。 “层累地造成中国的古史”1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越长 2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3 无法知道某一事件的真实状

18、况,但可以知道其在历史传说中最早的情况。 如何看待:理念上榜样,怀疑理性批判精神。超越了以服从经典为前提而怀疑的乾嘉,并在方法上有突破。 “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2 陈寅恪的史学 1890-1969,江西修水人 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陈宝箴,父亲是陈三立。 尊崇戴震的话“读书须先识字” 13岁时就被送到国外,先到日本,后辗转到欧洲、美国,共在国外生活了XX年。学习了西方广博的历史、社会、语言。受到了欧洲正统的东方学的熏陶和影响,确切的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校勘金刚经 当时人存在的错误:我们没有真正研究文化的本源 一方面我们要固守自己的优势,同时吸收外来思想。 XX年被聘回国,清华国学院。 XX年

19、代学术方向转到魏晋隋唐史的研究,原因是:他认为先秦两汉文献少,史不足证,而明清文献太多,特别是清代历史与他的家族有很大关系。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研究中古历史要注意三点: 要注重统治阶级的变化和迁移;种族和文化因素的结合是研究中古史的关键; 在史料拓展方面有很多建树,主张诗史互证。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开拓敦煌文献。 3 陈垣的史学 1880-1971 字援庵 出生在广东新会 曾中秀才 因父亲身体不好立志学医,创立光华医学7 院。XX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搬到北京。XX年后彻底走上学术道路。XX年当辅仁大学校长,至XX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后当北师大校长,直至1971去世

20、。 在宗教史和元史方面,在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方面,在传统文献方面有很大贡献 宗教史的研究:1917发表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考 “古教四考”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 侧重研究宗教产生发展过程,侧重研究宗教典籍,不从教义角度考虑。特别关注当时大家注意得比较少的宗教。对于现实还在流行的宗教,关注以往中国人不关注的宗教。 元史的研究:元典章校勘,著元典章校补释例元西域人华化考 历史文献的整理方面:年代学,史讳学。 年代学:花四年时间中国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 史讳学:史讳举例 抗战后重新研究宗教史 通鉴胡注表微 明季滇黔佛教考 第三节 西方史学 一 古代、中世纪的史学 古希腊

21、的史学 一般公认史学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体现了最早的历史因素 公元前9-8世纪的荷马史诗。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与神话传说有区别。有些人是半神半人。公元前5、6世纪西方有了历史学,爱奥尼亚人有一些人专门记事。求真、求实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功绩在于:基本上把神话传说的东西去除,基本上靠人解释历史。 创造了一种记叙体裁。 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史料进行考辩。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本人是军事家。被后人重视的原因:是战争的亲历者,搜集史料细致,文献材料和口述材料精密。体裁和写作上了得。把一个历史事件从头到尾的描述非常完整,运用的语言非常流畅。 一般认为修昔底德的著作代表了古希腊史学的高峰 古罗马

22、的史学 罗马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希腊文化上征服了罗马。古希腊记载历史的传统由罗马继承。罗马也有罗马的特点,希腊和罗马社会情况差别很大,罗马重视家庭的纽带,讲究纪律、次序,讲求整齐划一,这使罗马史学家强调道德训诫作用,把史学当成道德教科书,通过史学强化家族、集体的利益。古希腊完全是求真求实,不讲求道德。罗马史学经历了一些发展阶段,最繁荣是在罗马帝国前期。 最有名的史学家是李维和塔西佗。 李维受到奥古斯都重视,写作罗马史,特别重视道德的训诫作用,主要讲罗马从建成到他的时代700多年的历史,特别强调歌颂古罗马祖先的业绩。罗马史在求真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塔西佗写作历史、编年史,比李维更重视道德训诫。他是

23、个贵族,希望恢复贵族时代统治,通过写历史让大家回忆往昔罗马共和国道德如何高尚。塔西佗也如实直书,求真求实。 公元三世纪基督教已经开始在罗马占有统治地位。公元五世纪罗马分裂。 中世纪史学 有人认为古希腊罗马的史学传统在中世纪中断了。 8 当时认为,人有原罪,要得到上帝救赎。人间是上帝的安排。所以这个时期史书写作的重点不在人间,在上帝。不是对历史的经验研究,而是靠感悟来写,靠直觉体现来写。 中世纪史学家的贡献: 形成历史进化观念,他们认为基督教的国家是上帝的信徒,处于历史发展链条的前端,异教徒的国家是落后的。 出现了历史断代的概念,比如上古、中古的概念。 创立了公元纪年法,使得线性历史观得以流行

24、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对历史也进行阶段性的描述,但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人类的发展是在几重矛盾下展开的:世俗之城之间的矛盾,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的矛盾。有一点很可贵-人类未来一定能达到上帝之城。体现人类是进步的。 奥古斯丁忏悔录 西方史学从古代到中世纪不是一脉相承的,与中国不同。 二 西方近代史学 占有重要地位,跨越几个世纪,奠定当今史学发展。一般认为是从文艺复兴开始,20世纪以后进入现当代。 传统观念是把17世纪当做近代,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从文艺复兴开始。 人文主义史学 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广泛的复兴,实际上是文化的复兴。 目的是从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中走出来。史学走向新道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观念,建立人文

25、主义史学 发源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 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罗伦佐瓦拉。代表人文主义史学两个流派,一个是政治修辞学派,认为写历史是为帝王服务的,继承了李维和塔西佗的传统;一个是博学派,更讲究求真求实,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别。瓦拉写作君士坦丁的赠礼 理性主义史学 出现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一步打击基督教统治。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潮的产物。 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事物-理性。 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史学是以事实为训的哲学。不赞同博学派的繁琐考证,不重视对个别史实的考证和探究,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为最好的历史

26、著作是有哲学意味的历史著作。 伏尔泰是最主要的代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提倡地理环境学,认为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德国康德、莱辛。英国休谟、吉本、罗伯逊。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对罗马帝国历史做了细致精神的研究,对基督教促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进行批判。认为认为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还强调写人民大众的历史。认为理性人人都有,所以要写普通人的历史,让普通人理性的光辉呈现出来。 浪漫主义史学 19世纪上半叶。“浪漫”针对“理性”。19世纪是复辟、革命轮换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人们重新考虑理性主义能不能站住脚。新的潮流出现-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史学强调个性、个体

27、,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理性主义由于过于强调规律性,所以有很多以理性为标准的判断,这使得很多历史的中断。理性主义多是宏观的思路,不看9 重历史的个体性独特性。 内部还分成三派: 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保守派。对当时的革命反感,希望回到中世纪。他们美化中世纪,主张复辟,坚决支持贵族和波旁王朝。 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认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出现一定的混乱主要来自于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时代过分强调人类的理性。他们强调应反对这样的资产阶级的统治,恢复中世纪。代表人物:德国的戚梅尔曼伟大的农民战争,英国的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资产阶级自由派。是浪漫主义主导派别。这一派比较中和。一方面对理性

28、主义史学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纠正理性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他们承认历史有连续性继承性,承认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合理的 代表人物有:梯也里,基佐,米涅 客观主义史学 史学成为专业是从19世纪德国。 兰克是贵族,在柏林大学做了四十多年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有独特之处。提出客观主义。史学家要有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史料和事实,不偏不倚,如实直书。认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怎样考证史料,将历史的面貌呈现出来。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教皇史德意志帝国史普鲁士国王史。他研究的对象都是帝王将相。信仰新教,使他的史观带有宗教性,本身没有办法做到不偏不倚。 主张对史料进行考证,分辨

29、出很多伪史料。发明“习明纳尔”的方法。 培养了大量弟子。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 兰克学派在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占据主导。 实证主义史学 19世纪中后期形成,由孔德开创。孔德实证主义。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能通过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得到证明。 实证主义认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经过一些方法的讲求可以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 强调要把历史学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使历史学变成追求一般法则的科学。明确指出历史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设定选题,然后确定史实和史料的精确性。分析和总结史实之间的规律性。强调共性而非特殊性。不研究个别的历史现象,个别的历史的事实,宏观的论述比较多。

30、 代表人物:英国的巴克尔西方文明史,主张文明史观。德国的兰普雷希特 三 现当代史学 最大的特点是走出了19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兰克史学 对兰克史学的质疑 兰克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外交、军事。 20世纪初西方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开始怀疑人类的理性还发不发挥作用,人类发明的科学对人类发展起着什么作用。一战后帝国解体,代表着权威解体。使人认识到兰克史学存在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怎样看待历史发展。 德国兰普雷希特 法国亨利贝尔,美国鲁滨逊 年鉴学派的崛起、发展 XX年,法国历史学者费弗尔和布洛赫,合作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目的是从兰克史学中走出来。 费弗尔:腓力二世和和弗朗什孔泰土地与人类演进

31、 布洛赫:法国农村史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 反对兰克史学对史料和史实的迷信 费弗尔:不是“过去”产生历史学家,而是历史学家产生历史。史实是通过历史学家构造出来的。强调历史学家主体因素。反对把文献资料当做唯一根据 问题史学,强调问题意识 通过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学应该是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也就是说历史学者应该有一种大众情怀。 XX年杂志改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XX年杂志换了主编:布罗代尔。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他提出了著名的长中短时段理论,认为过去的历史现象按照时间持续的长度和节奏可以分成

32、不同时段。长时段:时间延续很长变化极为缓慢的历史现象,具体来讲是地理和自然的变迁。中时段:变化比较慢,但能维持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和人口的变化。短时段:时间较短节奏变化快稍纵即逝的历史现象,主要是政治事件、军事征战。 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三个阶段的互动。也认为他的史学可以叫“结构史学” 当代史学的新发展 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互相看法不一致,自称自己为“新史学”。 XX年代至今又有了新趋势,人们更多地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等。研究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宽。比如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社会史,新心智史学。家庭史、历史人口学、性别史、儿童史现在都非常流行。 现在流派的分化越来越多。

33、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勒华拉杜里蒙塔尤,是微观史学的代表。 本体论层面,西方大多学者都主张非决定论,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认识论上当代西方史学家绝大多数都摒弃了兰克的这种“排除自我”,倡导历史认识的主体作用;方法论层面,强调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长处。 第四章 历史学的功能和史学工作者的责任 第一节 历史学的功能 历史学有什么用? 有两种极端的答案:历史学把握着人类命运的线索;历史学是胡言乱语的废话 基督教史观: 历史是天意的体现,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对过去的沉思揭示着某种上帝的意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神、是上帝。 马克思主义史观: 人类历史是从较低级生产方式到较高级生产方式的进

34、步。目前最高级的生产方式是工业资本主义,但是它注定要让位于社会主义。历史的动力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斗争。 11 思考:上述两种历史观对人类命运线索的看法有何异同? 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途径不同,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 同:相信历史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 认为历史完全不可信:政治家为达到某种目的篡改历史,利用历史作政治斗争的工具,科学性丧失殆尽。 把现代和过去对立起来: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新事物 思考:为什么对一个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答案? 历史学的主要功能 一 认识功能 1 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现实 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35、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毛泽东:“要懂得今天的中国是昨天和前天的中国的继续,要从中国昨天和前天历史的发展中,认清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国国情,并据此确定党的政策,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基辛格:“如果我们不能通晓历史背景,那么对外交事务的研究,就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为社会与其说存在于空间,倒不如说存在于时间。” 2 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什么是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带有普遍性和重复性等特点 认识历史规律有什么用? 作为行动的理论依据;预测未来,坚定信心 二 借鉴功能 鉴,古代的一种盆样的青铜器,盛水后

36、可以像镜子以照人影。后来,又引申作敬戒 借鉴,拿历史的人物或时间,以之为镜,照出自己的得失,然后汲取其经验、教训,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重蹈前任的失误。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司马光写通志的目的:“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宋神宗认为其书能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李维:“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你应当把这些事例作为借鉴:如果那是好的,那么你就模仿着去做;如果那是罪恶昭彰而最后身败名裂的,那么你就要引为大戒

37、,竭力避免。” 西周初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荡 秦朝子婴:“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资治通鉴卷7,秦始皇三十七年。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发挥史学借鉴功能的典范-毛泽东 12 经典案例:“围魏救赵”在抗日战争中的应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评资治通鉴 三 教育功能 易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赏善

38、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埋没不彰。” 榜样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归纳:历史的教育功能有哪些? 道德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第二节 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与素养 毛佩琦:史学家的宗旨就是实事求是;职责就是记载历史真相 一 史学工作者的责任 1 阐明历史真相 过去发生了什么? 过去究竟是怎样的? 2 总结历史经验 怎样总结历史经验? 要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要用一定的哲学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 深入研究历史与现实的区别;研究历史经验的适用范围;避免简单类比,生搬硬套。 3 探索历史规律 人

39、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 发展动力:为满足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斗争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工业化、城市化、物质生活舒适 附带品:环境污染、资源稀缺;人情冷漠、精神疾病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 提供咨询服务 治理黄河-历史学家岑仲勉 河道的变迁;历代治河的经验与利弊 治理沙漠-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沙漠的形成与变迁;历代的治沙经验 5 普及历史知识 普及历史知识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吗种 教授专家编写历史读物 二十世纪XX年代末XX年代初 中国历史小丛书150余种 外国历史小丛书近60种 二 史学工

40、作者的基本素养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 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 史识:既包括见解和观点,又包括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等等。 当代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3 1 科学的理论素养 英国历史学家赫勒:反对利用指导性原则的历史学家犹如一个水手,决定不用地图、罗盘,甚至不听听别的水手有关海上经历的叙述,便扬帆起航。 理论素养方面,历史观处于主导地位,它对史学工作者的历史研究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 唯物史观使我们迄今所知的最具科学性的历史

41、观 历史观辨析:文明史观:海洋文明大都具有民主特征,大陆文明大都具有专制特征 反证:地中海的东岸和南岸的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中世纪阿拉伯 2 丰富的知识积累 历史学知识;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时间方面的知识。 投身实践,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 布洛赫:“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历史学家的工作创新:一是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3 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备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 联想能力: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因

42、果关系,产生灵感 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 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他们的不足之处。 创新意识: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为什么现在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 信息获取能力: 4 良好的学风 第五章 历史研究的方法 搜集和辨识史料的方法 分析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的种类 1 史迹遗存 历史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北京元明清三朝的宫殿、圆苑、居住宅院等的遗址。 埃及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古希腊迈锡尼文化的王宫狮子门遗址,雅典卫城遗址,法国的凡尔赛宫,

43、等等。 历史文物:历史上遗留的实物,如生产劳动使用的工具、生活用品、武器、货币等等 2 历史文献 白寿彝: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字记录。 叙事和回忆录;官方文件和报纸;文字作品;档案资料;私人信件和日记 3 口碑史料 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人物的亲朋故友,对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的口头追忆与传述。 4 民族调查资料 14 对于仍然处于社会历史发展比较落后阶段的民族的调查资料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 二 史料搜集的方法 1 利用文史工具书 目录:目和录的合称 目: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对目的说明介绍 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的意

44、义:清代学者王鸣盛: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几种经常使用的目录书: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补证 贩书偶记 贩书偶记续编 中国丛书综录 中国地方志综录 索引 索引,又名引得,旧称“通检”。是将书刊中的编目、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他事物的名称,分类编次,并注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书。 索引的种类: 书籍索引:如尚书通检、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 报刊索引:如光明日报索引、历史研究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 论文索引: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等 索引的功能:得到所需要的专题研究文章篇目与出处 2 分类搜集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 确定研究的

45、大方向后,广泛收集史料 3 追踪搜寻 4 调查采访 寻访古代遗迹、历史文物 搜集世人提供的口碑资料 15 三 史料辨伪的方法 1 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伪书通考 为什么会出现伪书 受到“尊古卑今”观念的影响,借托古人之名,以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世人的重视 为牟利炫名作伪。汉初,先秦文献典籍尚书残缺不全,只流传28篇。汉成帝时,曾诏求天下遗书。山东东莱的张霸便趁机伪造尚书102篇,献于朝廷。 出于学派之争的需要作伪 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作伪 2 辨伪的方法 梁启超“辨伪十二法” 3 如何对待伪书? 伪造的类型:伪造年代的;伪造作者的;伪造史实的 四 史料校勘的方法 校勘,又称校订,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 为什么要校勘? 古籍中文字的脱、衍、讹、倒十分严重 校勘的意义 清末学者叶德辉: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陈垣“校法四则”: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需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五 史事的考证 考证,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