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题库.doc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题库医学心理学复习题题库 第一部分 分章节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 单选题 1从教材的概念描写,医学心理学最象是: I A 交叉学科B 心理学学科C 医学学科D 精神病学科答案 A 2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涉及: I A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B 临床医学C 基础医学D 几乎所有医学领域答案 D 3 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I A 医院B 康复与预防机构C 心理门诊D 以上都是答案 D 4医学模式是: II A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 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 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答案 A 5促进医学
2、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I A 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B 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C 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D 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提高答案 A 6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 I A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B 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关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C 认为人是多层次的和完整的连续体D 以上都是答案 D 7以下不符合医学心理学观点的是: II A 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的主导作用B 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的意义 C 强调疾病过程中心身相关作用的意义D 强调临床医学模式改变的迫切性答案 A 8关于医学心理学方法学问题,以下不正确的描述是: II A 内省法又称
3、主观观察法B 调查法又称心理测验法C 实验法可在生活情景中进行D 研究结果可用描述法报告答案 B 9 关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晤谈法,正确的是: I A 晤谈法是与来访者交谈、并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B 晤谈法可应用于心理评估、诊断、治疗、咨询各领域 C 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D 以上都对答案 D 10 事先将各种需调查的内容列成调查表,当面或邮寄等方式供被调查者填写,收集后对结果逐条进行分析,在医学心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II A 测验法B 问卷法C 座谈法D 以上都对答案 B 11 医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可以: I A 使用分子遗传学、脑影象技术和神经
4、电生理等方面的前沿手段B 采用以心理作业作为应激源的各种心理应激测试技术 C 在临床和生活情景中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研究D 以上都对答案 D 12 对一批 A 型行为类型者,目前开始作综合行为矫正指导,此后追踪 5 个月实施过程中的被试行为改变程度,以验证该行为矫正技术的效果,这是: I A 前瞻性研究B 回顾性研究C 以上都对D 以上都不对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答案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答案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
5、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答案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 答案 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1 5 纵向研究 答案 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答案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 答案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6、三、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答案 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 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答案 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
7、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意识到 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 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答案 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4 简述医学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答案 研究目标不明确 方法运用不当 主观因素的影响 5 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答案 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
8、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 调查法。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心理测验法。 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 实验法。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一、 单选题 1 前额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 语言的理解能力B 负责有意识的行为活动C 与工作记忆有关D 与自我意识有关答案 A 2 关于左、右大脑半球高级功能,正确的说法是: A 左大脑半球是优势半球B 右大脑半球无语言功能 C 两半球机能的侧向化与年龄和利手无关D 两半球机能相互分工、协同和补充 答案 D 3 人的心理
9、是: A 人脑的功能 B 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C 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D 以上都是 答案 D 4 人的社会化主要影响因素为 : A 遗传 家庭 社会环境 B 家庭和父母 学校 社会环境 C 父母 老师 朋友 D 家庭 学校 单位 答案 B 5 认知过程包括: A 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思维B 知觉、记忆、注意、兴趣、思维 C 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表象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答案 D 2 6 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 理解性 B 对比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答案 C 7 过去经验过
10、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称为: A 再现 B 识记 C 保持 D 再认 答案 D 8 在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 再现 B 想象 C 思维 D 幻想 答案 B 9 思维的两大特征是: A 复杂性、逻辑性 B 逻辑性、概括性 C 分析性、抽象性 D 间接性、概括性 答案 D 10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答案 C 11“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 ) A 心境 B 激情 C 美感 D 应激 答案 A 12.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 A 自然需要 B 生理性需
11、要 C 社会性需要 D 精神性需要 答案 C 13 较之情感,情绪的特点是: A 持久而强烈 B 持久而微弱 C 短暂而稳定 D 短暂而强烈 答案 D 14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这么烦闷。”是表示人的情绪状态中的: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觉醒 答案 B 15 动机受干扰阻滞,被迫放弃而导致需要无法满足的负性情绪状态为: A 动机冲突 B 抑郁 C 挫折 D 焦虑 答案 C 16 下述内容不属于意志行动特征的是: A 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B 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C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D 意志行动是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 答案 D 17 一个术前病人既想通过手术
12、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会影响机体的某些功能。所形成的动机冲突是: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答案 C 18 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 A 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化 答案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2 感觉 答案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
13、官而产生感觉。 3 知觉 答案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4 记忆 答案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5 思维 答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 想象 答案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7 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14、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8 知觉的整体性 3 答案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9 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10 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1 遗忘 答案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12 识记 答案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13 保持 答案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
15、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4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答案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15 心境 答案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16 激情 答案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17 道德感 答案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18 动机 答案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19 双趋冲突 答案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
16、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0 双避冲突 答案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21 趋避冲突 答案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22 挫折 答案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23 个性 答案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4 个性心理结构 答案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25 气质 答案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
17、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6 性格 答案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论述题 1 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 答案调节张力和觉醒状态的联合区,该联合区位于脑干网状结构、间脑和大脑皮质内侧部。 接受、加工、储存信息的联合区,此区主要位于两半球后部,包括顶 -枕-颞区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计划调节和控制复杂心理活动的联合区,此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的前方,特别是前额叶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皮质下结构。 2 思维的基本过程 答案 分析和综合 4 比较 抽象
18、和概括 具体化和系统化 3 情绪的内容 答案 情绪的内部体验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情绪的生理反应 4 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 答案该学说通过实验说明: 情景刺激、认知因素和生理唤起三者相互作用可引起特定的情绪反应;认知因素在其中起着认知标签的重要作用;生理反应对情绪体验不一定是必须的,但能根据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起到始动作用(Leukel,1979)。 5 马斯洛层次学说 答案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需要是发展的;在前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后层次的需要。 6 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 答案自觉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19、7 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遗传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一般认为气质、能力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遗传素质的影响最明显。 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社会基础。环境影响着个性形成的过程和行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行为对早期儿童个性的形成影响极大。 教育在健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 个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与个性的形成分不开。 8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首先,从性质上看,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而气质是表现在人心理过程和行为中的动力特点。其次,从形成机制看,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
20、理条件,主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在社会评价上无好坏、优劣之分。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更多的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差别。第三,从表现看,气质形成的早,表现在先,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形成的晚,表现在后,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它与气质相比较,具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表现在:首先,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如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自制的性格,而胆汁质的人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三,性格 也可以影响气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掩盖和改造着
21、气质。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 单选题 1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I A 人际和谐 B 情绪稳定 C 身体强壮 D 人格完整 答案 C 2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是: I I A 给予适宜的刺激 B 给予充足的营养 C 给予有效免疫力 D 给予温暖的母爱 答案 D 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I A 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B 有利于道德品质培养 C 有利于发展交往能力 D 以上都是 答案 D 4青春期主要的自我意识矛盾是: IV A 成长与发展 B 独立与依赖 C 精神与物质 D 幼稚与成熟答案 B 5对心理应激的应对,不常用: III A 意志对抗 B 淡泊名利 C
22、 学会放松 D 主动回避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 生命周期(life cycle) 答案 是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学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过程,即一个人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2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答案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5 3 代沟(generation gap) 答案 是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闷和交流困难;代沟实际上是指代际交流困难,常见于中学生。 4 第一反抗期(first-rebellion phase) 答案 三、四岁幼儿独立愿望增强,常要自
23、行其事,表现不听话,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5“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答案 “情商”主要指人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家大量调查表明,智商高不一定能使人成功,倒是“情商”高的人更易成功。 6. 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答案 以自己为中心来推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不能理解别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7空巢(empty nest) 答案 子女长大求学、就业、成家独立后离开家庭,家里只剩下夫妻二人的现象。 8依恋感(attac
24、hment) 答案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当婴儿重复接触一个人或一件物,就会产生依恋感。很多学者认为,孩子与父母早期的依恋感与未来他的社会化及情绪发展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9分离焦虑(disconnection anxiety) 答案 分离焦虑是指婴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离开他时所经历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分离焦虑是最原始的焦虑之一。 10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答案 人类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11母婴联结(mother-infant connection) 答案 婴儿早期与母亲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关系。 12人格完整(personali
25、ty integration) 答案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三、论述题 1. 中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答案 帮助他们学会客观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性意识健康发展;加强代际交流、消除心理代沟等。 2青年性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答案 对性有科学的认识:对性有正确的知识与态度是性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正确理解性意识与性冲动:增进男女正常的交往:缺乏异性交往,是性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 3成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答案
26、减轻过量心理压力量力而行;淡泊名利;学会放松。 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调整认知结构;改善个性品质;提高交往技能。 保持婚姻和谐美满增进夫妻间的沟通;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一、 单选题 1经典条件反射把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称为: II A 强化B 消退C 有效D 泛化 答案 A 2斯金纳进行的动物行为实验研究称为: I A 杠杆动作研究B 经典条件反射C 奖励惩罚研究D 操作条件反射 答案 D 3行为发生后积极的刺激增加,导致了该行为增强的操作条件反射称为: II A 泛化B 正强化C 积极刺激D 有效刺激 答案 B 4行为发生后引起消极的刺激增加,导致该行为减弱的操作
27、条件反射称为: II A 消退B 惩罚C 负强化D 泛化 答案 B 6 5饮酒后感到“烦闷解除”,逐渐形成了饮酒的嗜好,这属于: III A 惩罚B 消退C 正强化D 负强化 答案 D 6精神分析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 III A 催眠状态B 潜意识C 前意识D 消失的意识答案 B 7下列不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内容是: I A 自我B 本我C 潜意识D 超我 答案 C 8 贝克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中介,这一观点是指: II A 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行为反应 B 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认知评价,然后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C 不同的生活事件导致不同的情绪和
28、行为反应 D 生活事件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答案 D 9 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I A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B 心理神经免疫学C 现代分子生物学D 以上都是 答案 D 10 罗杰斯认为儿童自我不协调的原因是: I I A 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B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距离接近C 无条件性积极关注所致D 潜能发展的阻碍 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 行为学习理论 答案 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29、 2 强化 答案 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3 消退 答案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 R S R 的关系 4 正强化 答案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S R 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 5负强化 答案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 R S R ,这属于负强化 6 惩罚 答案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S R 的关系,这属于惩罚 7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通过反复与无
30、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8操作条件作用 答案 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9 示范作用 答案 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0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答案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 S O R 的关系。 11潜意识 答案 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
31、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三、论述题 1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意义 7 答案 按照这一理论思路,任何环境刺激,即理化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变化,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并成为内脏活动的一种支配力量;反过来,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特别是内脏反应性行为,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而获得。 利用条件反射原理作松弛训练以建立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则有助于克服这种“习得性”的药物反应症状。 2 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意义 答案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这显示,任何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
32、的环境刺激,即各种理化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变化,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 反过来,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包括各种习惯或症状,也可以是由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改变。 3 行为学习理论是如何解释许多医学心理学问题的 答案 人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疾病的发生可以是因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 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也是通过强化而固定下来的。 通过行为矫正方法可以改变各种不良行为和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 4 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 答案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指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的元素,存在于潜
33、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此处的控制机制是快乐原则。 超我指与伦理道德行为相联系的,对自己规定行为标准的假设性实体。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按“至善原则”行事。 自我其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于本我,即为了满足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它又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按“超我”的要求,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按“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在人格结构中“自我”起着中介作用,使“本我”和“超我”之间保持平衡。 5心理生物学研究的现状 答案 目前的心理生物学研究
34、可作三方面归纳。 不同心理变量对生理病理活动的作用。 心身相关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神经化学方面的研究、心理神经内分泌学方面的研究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整体观研究,试图阐明各种心理因素是如何通过各种生物学过程的综合作用而影响健康的。 6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案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为认知因素是个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原因。认知改变可以影响个体的疾病过程,即认知治疗。 第五章 心理评估 一、 单选题 1. 不属于心理评估常用方法的是: II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会谈法 D 观察法答案 A 2. 下列哪
35、项不属于标准分: I A Z分 B T分 C 标准20 D 划界分 答案 D 3. 结构效度检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III A 相关分析 B 因素分析 C 一致性分析 D 效标分析答案 B 4. 离差智商适用于: IV A 16岁以上成人 B 18岁以上成人 C 20岁以上成人 D 任何年龄 答案 D 5. 一位20多岁的男青年,与同事相处不好,总觉得他们跟自己过不去,不知如何处理而就诊心理门诊。如果需要作心理评估,应首先考虑选用的量表是: IV A 16PF B EPQ C MMPI D WAIS-RC 答案 C 6. 信度是指测验分数的: II A 有效性 B 灵敏性 C 可靠性 D 精确
36、性 答案 C 7. 在标准化心理测验中测查了所要测验内容的技术指标是: III A精确性 B 效度 C 信度 D 灵敏度 答案 B 8. 用某评定量表测定抑郁症患者,两名评定者结果截然相反,说明该量表: IV A 一致性检验系数低 B 重测信度系数低 C 分半信度系数低 D 正副本相关系数低 答案 A 9. 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如果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处在: I 8 A 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 B 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C 高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 D 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 答案 A 10. 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将人格根源特质分为多少种: I A
37、 8种 B 12种 C 16种 D 18种 答案 C 11. 对标准化心理测验应具备条件而言,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II A 效度、信度 B 随机使用的指导语 C 常模、固定测试条件 D 统一的计分标准答案 B 12. 某病人易焦虑抑郁、过分敏感,遇挫折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要求填写艾森克人格问卷,其结果可能性最大的是: IV A E分低 B L分低 C N分高 D P分高 答案 C 13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的一项是: I A SCL-90 B MMPI C SDS D SAS 答案 B 14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II A 生活事件 B 抑郁症状 C 心理症状 D 焦虑症状 答案 B 15 反
38、映被试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的方法是: I A 生活事件量表 B 症状评定量表 C 社会支持量表 D 应对方式量表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 1. 心理评估 答案 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 2. 心理测验 答案 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3. 标准化测验 答案 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而且具备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水平,才能称为标准化测验。 4. 常模 答案 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
39、准。 5 信度 答案 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6 效度 答案 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 7 智商 答案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8 比率智商 答案 最初由 Terman 提出,计算方法为: IQ=MA/CA 100 。公式中 MA 为智龄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 CA 为实龄,指测验时的实际年龄;设定 MA 与 CA 相等时为 100 。比率智商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 15 岁或者 16 岁。 9离差智商 答案 由 W
40、echsler 提出,它是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智商,表示被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每个年龄组 IQ 均值为 100 ,标准差为 15 。计算公式为 IQ=100+15 /SD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计算受年龄限制的缺点。 三、论述题 1简述按目的和功能,心理测验的分类方法。 答案可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临床评定量表和职业咨询测验等。 2 试述心理测验标准分的原理及常用类型。 答案 原理: 由于原始分的意义非常有限,测验分数的全距不同,测验分数在常模样本中的离散情况也可能不同,不具可比性。 原始分在不同年龄或不同群体被试者之间也不具可比性。而心理测验的基本目
41、的就是比较心理特征的差异。要实现这两个目的,运用标准分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采用标准分作为常模形式的基本条件就是测验的分数在常模样本中要呈正态分布。 常用类型 有 Z分=SD、离差智商IQ100+15、分50+10、标准20=10+3、标准10=5+1.59 等。 3临床工作如何选用心理测验。 答案 选择原则 根据临床或研究工作不同目的,如心理诊断、协助疾病诊断、疗效比较、预后评价、心理能力鉴定等,选择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 选择常模样本能代表被试者条件的测验,比如被试者年龄、教育程度、心理特点、居住区域等必须符合该测验的常模样本的要求。 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测验及有结构的
42、测验。 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时,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 主试者应选用自己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4 简要列举人格测验的原理、常用量表及其用途。 答案 每种人格理论都假定个别差异的存在,并假定这些差异是可以测量的。最常用的人格测验方法为问卷法和投射法。临床常用人格自陈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和卡特尔人格测验等;常用投射测验有洛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等。 第六章 心理应激 一、 单选题 1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以下三期: 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43、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
44、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 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答案 D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