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4773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博约而不温润重 谈陋室铭 严建彪 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行文简约,只有81字,多对比、排比,句式工整,内涵深刻,确实“博约”。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有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因此,“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便成为人们对文人作品的最主要的考量标准之一,但是,从古至今,“言不由衷”也成为一些文人

2、雅士“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愤懑的注释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盼的隐喻,据此,想要“温润”却也不能。 尽管苏教版教参上说“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人教版教参如是说: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对陋室铭的各种评析也无非是“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

3、趣”等等。在唐代,“终南捷径”不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一些文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无奈选择吗?尽管刘禹锡并没有像卢藏那样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而时时“唯以文章吟诵,陶冶性情”,但始终“郁悒不怡”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再细读陋室铭也不难发现刘禹锡的话中话,言中言。陋室铭“博约”但不“温润”。 一、追求“三气”的孤芳自赏,很难“温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高山深水”应是远离繁华的“五溪不毛之乡”。地处荒蛮之地的刘禹锡显然没能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去忧国忧民,而是时时处处的在“忧己”。虽然,他接二连三的被贬

4、,越来越远离权力中心,直到被贬做和州刺史,造了“陋室”。但是,刘禹锡还是追求着“三气”“名气”、“灵气”、“馨气”,把自己当作了“山中仙人”“水中神龙”“人中君子”,尤其是“惟吾德馨”一句,更是让刘禹锡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跃然纸上。尽管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各种大同小异的解说,例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这是简陋的房子,只不过住在这里的人的品德高尚”等等,都强调了“吾馨”。因此,刘禹锡因我而“名”,因我而“灵”,因我而“馨”的自我陶醉,也成为了他“任喜怒凌人”的性格缺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说“谈笑交往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没有

5、粗鄙的人。”此处,刘禹锡说的也许是实话,也许是一种愿景,一种回忆。刘禹锡在之前已“名重一时”,因受王叔文的牵累而连同许多好友一起被贬出京,各奔东西,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哪有“鸿儒”来“谈笑”?因此,这更可能是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渴望实现的愿景,或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吧。但是,这组对比中的“实话”难道没有以“鸿儒”来傲视“白丁”之意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显而易见,在此,刘禹锡是想通过与“诸葛亮”“扬子云”的类比来再次强调“惟吾德馨”这一主题。“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句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

6、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人认为,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笔者认为,刘禹锡尽管有些“欲说还羞”,但是自认“德馨”的他,难道就不自认是“君子”吗?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又一次地强调了自己具有“三气”,“名气”“灵气”“馨气”,自己就是“山中仙人”“水中神龙”“人中君子”。 因此,身处偏僻荒远之地的刘禹锡,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的刘禹锡,孤芳自赏的刘禹锡,通过一篇陋室铭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字里行间,能够做到“气度温和,从容不迫”“语调柔顺”吗? 二、矛盾纠结的言不由衷,实难“温润”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全文唯一的一句对“陋室”的描写。苔藓痕

7、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幽深僻静的“陋室”里,刘禹锡又能做些什么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据说,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弹奏素朴的古琴,是随性而为;浏览一下佛经,是养心修性。有人认为“这四句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其实不然。因为,“素琴”之音,也是“丝竹”之声,尽管前者有可能实写,后者是虚写。难道“素琴”能“悦耳”,“丝竹”能“乱耳”,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是他“心”已早“乱”,或者可以说他始终是“心乱”的。再者,念佛人是大福报的人,念念都与自性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是念解脱,解脱痛苦烦恼,一切

8、随遇而安。既然如此,何来“案牍”能“劳形”?这四句正是刘禹锡内心的痛苦所在,内心“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纠结于一体,言不由衷更是昭然若揭。至此,刘禹锡本应呆在“陋室”,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但却想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想到了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能说他心平气和,安平乐道吗? 其实,“自言系出中山”的刘禹锡一向重“名”,他曾在谒枉山会禅师中写道:“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弱冠游咸京,上书京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通过与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交往,提高自己的声誉。在以后命运多舛的人生中他一直被“名”所累,努力追求着所谓的“德馨”,却一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我们也正是从他的言不由衷的“言”中,听出了他的心声。应该说,刘禹锡的内心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其实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下是暗流涌动。因此,“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的刘禹锡想让陋室铭一文“温润”,实在是难啊! 注释 旧唐书刘禹锡传 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