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考试要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考试要点1.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区别:1)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方面。是客观上对宾语的一种处置。意义上含有主语实际使宾语或能够使宾语怎么样之意。 意动用法侧重主观心理方面。是主观上对宾语的一种认识。主语认为或意念上把宾语看成是怎么。 2)依据上下文意 2.古今汉语介词的特点 介词的特点: 1、不能单独使用。 2、常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使用。 3、介宾词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4、介词主要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 古代汉语介词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1、语序方面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的宾语可以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
2、贯之。 何以战? 2.省略方面 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3.语法功能方面 古代汉语“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 3.介词“于”的主要用法 于用法主要有四: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译为 在 从 到 在中 在方面等。 敏于事而慎于言。 王坐于堂上。 二、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 向 跟 给 对 对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更” 季氏富于周公。 四、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 被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 4.连词“而、之”的主要用法 而 一、连接谓词性词、词组或分句 顺接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而”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而”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又”.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连接的两项有层递关系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连接的两项有因果关系逆接 逆接 前后两项在事理上相反的。译为“却
4、”、“可是”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二. 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 、“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译为“就、着、地”,有时不译。 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一、用在定语或补语与中心语之间,组成偏正结构。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性或修饰性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的”。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的”。 意思是,没有专默精诚的心志,就不会有豁然贯通的智慧。 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同类关系,译为“这种、
5、那种” 心之官则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用在补语和中心语间,译为“得、这样、那样” 今何举足之高?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偏正性的名词词组。“之”不必译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之作为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亦不必译出。 这种复句多为假设关系和条件关系的复句。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 四、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强调介宾词组,舒缓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5.介词 “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
6、为“用”“拿”。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2 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构成凝固结构:“有以”“无以”“是以”。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吾必有以重报母。 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 连词“以” 一.连接谓词性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 治国之音安以乐;乱国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
7、以思。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折以御”,“以”也是连接两个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行为。 二.连接谓词性词组、分句,表示条件、方式、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即快乐得以致于忘记了忧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可不译。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6.连词 “以”和连词“而”的异同 而: 一.连接谓词性词、词组或分句 二. 连接主语和谓语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以: 一.连接谓词性词,表示并列关系 二.连接谓词性词组、分句,表示条件、方式、目的或结果 三.连接状语
8、和动词中心语 连词“而”和“以”的异同: 均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但有区别: A. “而”作连词可顺接可逆接,“以”只限于顺接。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前二个“而”不可以换成“以”,后一个“而”可以换成“以”, 中“以”可以换成“而”。 B. “而”连接的二个部分可表并列或偏正关系,“以” 连接的二个部分多表目的或结果。 3 7.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可作状语,需要组成介宾短语。 古代汉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单个名词都可以。 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 龙飞凤舞 虎视眈眈 名词作状语的语法意义有四: 1、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
9、或方位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凭借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失期,法皆斩。 3、表示对人物的态度 译为:用态度;像那样;把当作。 我得兄事之 虏使其民 4.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 译为:像一样 豕人立而啼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怎样区别名词作状语还是作主语? 二者形式上都是名词动词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 1)作状语的名词有的不能发出后面的动作行为. 2)看是否是句子陈述的对象. 豕人立而啼 3)根据文意.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8.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 9. 古今词义发生了哪些演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