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485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资料(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

2、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

3、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

4、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集解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解释词义串讲文意分析句读提示语法说明修辞表达方式诠

5、释典故成语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

6、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辞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

7、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

8、通常的音。” “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批判吸收,正确取舍,联系正文,融会贯通。 第十六节、古书的标点 1、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9、古书标点致误原因:词汇方面,语法方面音韵方面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七节、古文今译 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

10、和感情色彩。 第十八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1、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双

11、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十九节、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

12、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如:惠 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如:信伸,详 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归 馈,阙 掘。 第二十节、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

13、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

14、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 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 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

15、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 -|。C -|,D | -|. A |-| ,B -|。C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B -|。C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 C -|,D | -.A |-| ,B| )-|。 C -|,D | -.A |-| ,B| )-|。 丁

16、、五律平起平收式 B -|,D | -.A |-| ,B| )-|。 C -|,D | -.A |-| ,B| )-|。 “”平:“| ”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 孤平自救:在B 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即| |改为| -| 。我们称它为“B1拗3 自救”。 特种拗救:C

17、句3 拗4 自救。即成了“| | ”。 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 拗,B 句3 救,即“|,-| -.”b.A4拗,B1拗B3救。即“|,| -| 。”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逐字画平仄。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写出平仄谱。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借对:借音借义。 第二十一节、词律 1、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词

18、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韵到底。同部换韵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 1、李白渡荆门送别

19、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2、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3、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20、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 ,-|。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杜甫

21、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杜甫天末怀李白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苏轼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

22、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1、五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二部分文选部分 第一课、神话四则 一、字 形刑,鼇= 鳌, 二、虚词:1、以:A 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B 连词操干戚以舞。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后三句同。 2、于:介词。饮于

23、河渭。 3、与:介词。形天与帝争神。连词。夸父与日逐走。 4、焉: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5、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用:欲得饮。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四、常用词:1、逐: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引申义:追击-赶跑、驱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干:本义:盾牌。如“操干戚以舞”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冲撞、触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预。 3、极:本义:房屋的正梁。引申义:北极星最高的地位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达到极点、穷尽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非常、最。 4、

24、济:常用义:渡过水流。引申义:过河的地方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成功、成就事业。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天: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引申义: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头等大事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把头发剃掉。 6、道: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导、疏导-遵循称道、述说。 第二课、寓言四则: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说悦,麤=粗,有又,部培,责债,譆=嘻,端耑 二、虚词:1、微:否定副词

25、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 2、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此臣所以辞而去也”,“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3、是:“是必夫奇鬼也。” 4、因:于是“鼠因往托焉”。 5、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 三、活用:1、“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汝道苦我”:同上。2、“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3、“孽矣!”名动,作孽。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治国何患?何谓也?又

26、何马之能知也。2、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词:1、过:本义:走过、经过引申义:超过、胜过过分、太甚-犯错误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责备、批评过访、拜访。 2、责:本义:债款、债务收取债款、讨债,如本课“往责于东邑”索取、要求、责令责问、责备、审问责罚责任、职责。 3、诛: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引申义:要求、索取声讨、讨伐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4、相: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引申义:相貌观测命运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作某国或某人的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用作副词读xiang.互相递相动作一方施而另

27、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杂然相许” 第三课、论语八章 一、字:脩修,芸耘,反返,归馈,知智,塗途。 二虚词:1、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且:“不义而富且贵”。 3、焉:“又何加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4、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5、夫:“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今夫颛臾” 6、“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7、“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8、“亟失时”,副词,屡次。9 、“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实词:1、“颜渊季路侍”:在尊长者旁边陪伴侍候。 2、“学之不讲”:研究

28、、讨论。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启”,开导。“发”启发。 4、饭疏食:“饭”吃。疏食:粗粮。 5、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去”。“仆”指驾车的人。 6、庶矣哉:“庶”,众,指人多。 7、无乃尔是过矣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8、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相夫子”,辅佐,。 9、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 10、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 11、有事于颛臾:战争。 12、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 13、岁不我与:在一起。 14、归孔子豚:小猪。 15、时其亡:不在。 16、亟

29、失时:时机。 17、吾将仕也:动词,做官。 18、子路从而后:“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 19、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 20、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21、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四、词类活用:1、“敝之而无憾”:“形使动”使坏。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归依”。3、“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动“使弯曲”,“枕”,名动“用头枕物。”4、“富之”:形使动“使富起来”。5、“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6、“远人不服而不

30、能来也”:使动用法,后省“之”。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使之见”读。后“见”,及物动词,会见。8、“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9、“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拜见”。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五、句:1、判断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2、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又何加焉?岁不我与。3、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常用字:1、饭:本义:动词,吃,如本课:“饭疏食,饮水。”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泛指饭食。2、食:动词,读shi ,吃

31、。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名词,读shi ,泛指吃的东西。名词,旧读si,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3、启:会意字,从户从又。本义:开门。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4、发:本义:把箭发出去。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古义:A 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 诸侯国的国都。今义:国家。6、家: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 家庭,今义:家庭。7、至: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引申义:抽象

32、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最完美的。8、遇: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第四课、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虚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 三、实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2、“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虽有舟舆”:车。 四

33、、词类活用: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2、“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寡”译为“使少”。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 五、常用词:1、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本义:升登,上。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 兵车单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34、2、先: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表示时间,在之前。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 3、后: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 4、与:形声字,从舁牙声。本义:赐予、施予引申义:附和、亲附赞许、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 第五课、五柳先生传 一、字: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

35、”:“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2、“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3、“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4、“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今义:制作、做。 2、去:古义:离开,如掣

36、肘“辞而去也”。-距离-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今义:往。 3、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读: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 第六课、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强,邪耶, 二、虚词:1、郁郁适兹土:这。2 、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

37、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本义: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与“之”“如”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

38、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 2、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 3、利: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 4、谢:形声字,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