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doc.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doc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
2、气候,只有气象 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
3、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注释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1 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3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 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答案: 1. 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
4、种和谐的音韵美,(2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2. 少年、中年、老年 3. 她的裾边; “孺慕之情”是指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4. 一是指离开祖国大陆的时间长,家乡、亲人的印象迷离;二是思念之情更像雨丝般绵长迷蒙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答: 2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2 答: 3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答: 4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答: 参考答案:1、合理。因为作者
5、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评分标准:“合理”得1分;能从“雨”与“方块字”的表意特点来说明得2分;“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得1分。 2、“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评分标准:“青苔的特点”1分;“形象”2分;“记忆的深邃与遥远”1分。 3、 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
6、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评分标准:“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2分;“冷”是雨的外在特征2分;与作者的情感一致1分。 4、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3 评分标准:本题须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7、。举出实例2分;对实例进行简要赏析3分。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不规范酌情扣分。 雨不但可嗅窗外在喊谁。 1、文中画线句子,化用了宋代词人 的 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了词人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情景和感受,请你写出这首词的下片: , , , , 。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 2、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到了什么? 3、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4、作者写到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5、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答案:1、蒋捷虞美人(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3、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4、作者听雨,是在听得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5、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