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6603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 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

2、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

3、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 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情景营造:课堂探究1。 设计意图:启迪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教学结构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

4、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四、 师生互动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课堂设问:请同学阅读P9的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5、基本性质和方向。 2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点拨: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 2. 哲学的

6、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课堂设问: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提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举例: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种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从这里看,应该是物质决定意识。

7、 课堂设问: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 庄公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3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

8、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和虚幻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

9、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休

10、谟,大卫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坚持“不可知论”的典型是古希腊皮浪的“怀疑论”。皮浪的“怀疑论”是否定知识,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知世界、认知真理的可能性。他宣称: 4 对事物既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也不能作出否定的回答,甚至也不能说出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皮浪说:“我既不能从感觉也不能从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他主张“应当毫不动

11、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这种怀疑论的最高信条和最终目的就是“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 皮浪认为,万事万物是不可知的,必须放弃一切认识和判断,对一切事物都不要关心,得过且过,死也好,活也可,一切听其自然。有一次,皮浪坐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大风暴雨,船在风暴中颠簸,随时都可能倾覆,人们惊慌失措,有的痛苦流涕,有的向神灵乞祷,只有皮浪斜倚着船舷若无其事地轻声哼着乐曲。一个老者询问皮浪为什么如此镇定无畏,皮浪含笑指着船舱里一头正在安安静静吃食物的猪说:“你看,它是多么地平静,它何尝有半点恐惧?”老者不解地说道:“它可是畜生啊!”皮浪仍然微笑着说:

12、“是啊!它是畜生。可是,此时此刻它的表现不是比我们所谓的人还要冷静得多吗?聪明的人起码应该做到像它这样临危不惧,面对风浪毫不动心才对啊!”皮浪的话使老者点头拈须不语,周围的惊呼哭喊声渐渐平息下去。风暴过后,人们涌到皮浪身边,七嘴八舌说着赞扬的话,但皮浪却闭着眼睛充耳不闻,一会儿竟打起鼾来了。 提示:有三种看法,认为意识可以正确认识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5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哲学的基本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否

13、认正确反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景感悟:通过P10探究二的阅读: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4、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感悟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自身反映的问题 6 也并不高深。我们平时所处理的问题都包含了一定的哲学道理。这使得我们能够很轻易地“走进哲学”。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点拨: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

15、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些同学在新学期非常的发愤,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在他的计划里说到“我在x月x日全天学英语!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二点!”,可谓雄心壮志。大家认为这种计划好不好?脱离了实际。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16、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泉州晚报XX年x月x日报道:XX年,湖南考生肖颉以分考入北大,但因父母偷改其志愿而未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两年后毅然退学复读今年高考分的成绩成为湖南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战争不断;南朝内部赋税、徭役、兵役的加重,官吏的贪污腐化,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使得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南朝统治者为了消灭人民的反抗意识,进一步依靠宗教迷信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烟。佛教的神不灭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遭到了当时以神灭论为

17、代表的唯物主义者的反对。其中最著名唯物主义代表是范缜。梁书范缜传:缜祖籍南乡舞阳,祖琢之,官至中书郎;父 7 蒙,曾为奉朝请,早卒。缜少孤贫,弱冠,拜当时的名儒刘瓛为师。他卓越不群,勤奋好学,深受刘瓛赏识。永明七年,笃信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大宴宾客,范缜在座上发言反对佛教的神不灭与因果报应。子良问:“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答道:“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自有拂簾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范于粪溷之中。附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他的意思是:人们的富贵贫贱并不是前生注定或因果报应的结果,而是由不同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为

18、了进一步展开论战,范缜乃以问答形式,著神灭论,论述其理。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人死了,精神也就随之消灭。又说,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他又举例说:精神就像锋利,形体就像是刀刃。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谈不上锋利。没有听说刀没有了而锋利还存在的,岂有形体亡了精神还在的道理?从而,他作出了形与神关系的正确论断。 形神关系问题,是当时哲学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范缜关于“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一元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

19、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论敌提出:木与人既都是质,但是“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活人和死人都有形骸,岂不是死人与活人都有知?”也就是说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解释说:人与木、生人与死人虽然都是质体,但是两者的本质属性不同,觉是人生的属性,无知是木和死人的属性属,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论敌又提出:既然生人之形有知。那么,“死者之形骸,非生者之形骸邪?”如此,死人也应有知,有灵魂。范缜辩解说:“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区已革矣,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有如“荣木变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即是说,由生人变死人,荣木

20、变枯木,是一种质变,不能等同。“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枯,无所复变也,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何也?”“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欻而生者,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欻有渐,物之理也。”就是说,人由生到死, 8 树由荣变枯,是自然一定变化的规律,生与死,荣与枯,两者既不同质,也不能反变和循环。这些有关物质的属性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解释,进一步发展了当时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思维点拨: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1、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思维点拨: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教学总结 这一框题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学习了哲学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

22、问题。哲学是生活实践的追问和思考,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当然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配套练习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员论和二元论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 9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界统一于“元气”

23、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4. 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心外无物 C气者,理之依也 D存在即被感知 5.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B旧哲学的基本问题 C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6.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产生理论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 B C D 7.“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这句话属于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 8.有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

24、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陈述你的理由。 9.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 10 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 惠施的话属于什么观

25、点?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反映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A 6.C 7.C 8.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就属于唯物主义,以次相反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以次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可见,提供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仅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不能忽略其第二方面内容。 9.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惠施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我们的思维不仅能认识现实世界,而且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