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题目.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6610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哲学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哲学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哲学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哲学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题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题目哲学题目 1.当代哲学观概览 普遍规律说 普遍规律说认为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认识论说 认识论说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语言分析说 认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是语言问题的学说。 存在意义说 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学说就是存在意义说。 精神境界说 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旨趣的许多现在中国哲学家,特别是被称之为现在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

2、义的学说。 文化批判说 把现代哲学视为对“文化”的批判反思。 文化样式说 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实践论说 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 2.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越性。 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 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3.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 其一,它们都是由一些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又为人们解释这种世界图景提供了某种“原理”和“公理”。 其二,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

3、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 其三,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因此,简洁地说,科学和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4.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巨大的社会功能 首先,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 其次,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规范功能,规范我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就是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理论的一个巨大的功能,还在于它能够启发我们批判地、反思地去看待问题。 第四,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一种理想性的功能,引导性的功能。 5.“解释

4、”的需求,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 其一,“类概念”的形成,即形成把握世界不同程度、不同等级的“普遍概念”。 其二,思维规则的形成,即以形式化的方式确认思维运演的规则,保证思维过程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 其三,概念内涵的反思,即对概念定义的追问和反省。 6.哲学对科学的反思 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7.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 首先,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把它简单地直接地归结或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8.为什么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比较

5、重要,如何表述 近代哲学“十分清楚”地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 首先,近代哲学明确地区分了“意识外的存在”与“意识界的存在”,也就是明确地区分了“客观世界”和“意识内容”,从而清楚地提出了“对象与表象”或“对象与映像”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清楚地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与此同时,近代哲学还特别地从“形式”上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还在辩证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中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 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 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 10.“真”的概念解析 五层含义: “真

6、”的第一层含义,是在“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得以成立的。“真”就是有或者说“存在”。 “真”的第二层含义,是在“真实的”与“虚假的”的关系中成立的。“真”就是“真实的”。 “真”的第三层含义,是在人的认识“正确的”与“错误的”关系中成立的。“真”就是“正确的”认识。 “真”的第四层含义,是在“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经验”与“超验”的关系中成立的。 “真”的第五层含义,是在“好的”和“坏的”,“美的”与“丑的”的关系中成立的。这是超越关于“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追问的价值伦追问。 三个方面: 一是“有没有”的问题,即所谓“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二是“对不

7、对”的问题,即所谓“认识论”或“逻辑学”问题。 三是“好不好”的问题,即所谓“价值论”或“伦理学”问题。 11.“善”的哲学追问 首先,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引导人们明确地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看法中的“矛盾”,在这种对话中,他引导人们离开各种特殊的事例去思索“普遍原则”,明确人们所确信的真、善、美的普遍原则到底是什么,然后他再从人们所确信的这些普遍原则中引申出恰相反或相矛盾的命题。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辩证法”中,苏格拉底开启了善的哲学追问。 其次,苏格拉底的“对话”的“辩证法”,并没有致力于对世界的起源和实在的结构进行关于自然的思辨,而是献身于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这种最普遍的背景中寻找我们

8、的认识和信念的依据,致力于思考平常问题,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是人们意识到“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这就使哲学的追问聚焦于对“善”的思考。 再次,苏格拉底的追问,是对概念的定义的追问,而不是对概念所表述的对象的追问。“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就是“能够取得人所要求的那些善”。至此,苏格拉底明确对“善”的解释。这样,关于“善”的哲学追问,就发展成对整个生活信念的前提反思了。 由苏格拉底对“善”的哲学追问,我们可以知道,在哲学思考中,“善”是批判、反思的对象,而不是某种现成的、教条的结论。 12.美是什么,三重含义 一是表示感官快适,如由于感官生理强烈需求得到某种满足而发出的“真美”、“美

9、极了”和“太美了”的赞叹。 二是表示伦理赞赏,对人的思想、行为、事业用“美”来进行伦理评价,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 三是表示审美判断,如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的肯定。 13.人是什么,人的一系列问题 在人类已知的世界中,人类自己是最奇特的存在。“认识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既要外向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人类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学探索,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 从生物学上讲,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是一种高级的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

10、维、语言、自我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的灵长类生物。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生殖、繁衍、求生,具有食欲、求生欲、性欲等一系列自然欲望,也称作人的自然属性。 但同时,现实中的人又远远不简简单单是自然状态下的人,而是始终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人的价值也只有在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社会属性。 同时,人又是历史中的人,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经历的一个过程的结果。人也在不断地创造历时和书写历史,实现社会历史的进步,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新的历史条件。这是人的历史性。 可以概括地说,人就是同是具有自然醒、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复杂

11、、独特的矛盾体。 14.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派别性、层次性 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冲突既具有不容否认的派别性,又具有不应忽视的层次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总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哲学在层次上的递进又总是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用派别性和层次性这两个标准去考察哲学理论及其派别冲突。 把全部哲学区分为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等,是运用区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考察哲学理论所得出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基本认识,就会模糊甚至混淆哲学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的两条认识路线以及其他重大的原则界限。 哲学史还表明,哲学不仅是在不同派别的哲学斗争中发展的,而且是在不同水平的哲学斗争中前进的。所以我

12、们在肯定派别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和运用另一种方法-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层次性。 15.本原问题,区分根据 哲学中的本源问题一般指的是“精神”和“自然界”谁为“本源”的问题,根源于人类的产生。 对于本源的不同观点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他们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因而始终僵持于“自然本体”和“抽象本体”的抽象对立,并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去说明二者的统一。 旧唯物论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本源,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物论的自然本体论;旧唯心论则以精神为自然界的本原,试图把自然还原

13、为精神,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这就是旧唯心论的精神本体论。 16.认识路线问题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呢?这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问题。 两条认识路线的区别在于,看他们从什么出发,把什么作为认识的根源和前提,把什么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来源。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把“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物主义;反之,“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把“思想和感觉”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哲学的唯心主义。 我们应当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17.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

14、这个概念,在“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 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18.思维方式问题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通常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人们还有三种

15、基本的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思维方式属于经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既源于经验而又适用于经验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则是“超验”的思维方式。 1.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去看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2.需要从常识、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中去看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3.需要从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水平去开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 19.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与斗争。这种分歧与斗争总是以新的方式与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得以展开和深化。 唯理论否认感

16、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与感性认识。 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但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 分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他们的分歧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用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第二,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 他们的分歧在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能否从个别的感性经验中形成。近代经验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

17、,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近代唯理论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种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行的思想,这是笛卡尔的新的演绎逻辑。 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两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从彻底的两极端而走向肯定双方各自的合理性。黑格尔提出感性与思维的辩证统一问题。 20.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所谓“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科学主义”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它要求把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

18、并用实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我们应从“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基础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入手具体地理解“科学主义”。 1.“科学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科学哲学”是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2“基础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实质,而“科学主义”则是“基础主义”的表现形式。 3“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主义”则是一个带有特定内涵的贬义词。 21.人本主义的三种含义 一是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化运动,这种人本主义力图把人重新纳入

19、自然和历史中去,并以这个观点重新解释人。 二是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它确认物质第一性,把人和自然作为哲学唯一的最高对象,但它并不理解人和人的意识的社会本质,把人生物化了。 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3.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及二者的关系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其一,他们作为理论思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 其二,他们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又表现为两个既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维度。 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是在超越神话思维方式和常识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同

20、步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还以未分化的形态而蕴含在哲学母体中,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都是运用概念的逻辑去把握世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都试图为解释世界而提供某些“原理”和“公理”。所以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密切的相似性。 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哲学和科学分化的过程,也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的过程。从合体到分离体现了哲学和科学之间复杂的矛盾性。 从“同时态”角度看,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价值规范三重内涵,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内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三方面特征,都具有解释性、规范性、批判性和理想性四种基本功能。科学和哲学这些共同特

21、点,表现了科学和哲学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区别:区分二者的“对象”,剥离二者的“职能”,划清二者的“领地”。 1. 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领域、方面、层次和问题为对象,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2. 科学提供关于世界不同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3. 哲学不断地被驱逐出其世袭领地,试图寻找一块科学无力问津的领域和无力解决的问题。 4.科学和哲学有什么不同 1.哲学与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相互对立。他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 2.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科学总是致力于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哲学则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

2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 3哲学是对科学的超越。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谈谈理解 是什么 - 论述 - 近代哲学十分清楚的提出 7.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简要谈理解 一、“在”:存在论和本体论问题 二、“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三、“善”:伦理学和价值论问题 四、“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五、“人”:关于人的哲学 8.谈谈你对本体论的认识 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 只有从人类自己的社会生活出发,才能合理地解释哲学的“本体”观念和哲学的“本体论”。 哲学的“本体”观念和哲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与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的“本体”观念,

23、是一种对终极性的存在的渴求或关怀;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 本体的在是超验的在而不是经验的在 11.哲学派别冲突的根源与区分哲学水平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同人类的存在方式密不可分的。哲学的自我追问,是表征着人类的自我追问;哲学的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是表征着人类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哲学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的理论表现,因而哲学的派别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以及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矛盾性的理解的非一致性。 1. 先进的哲学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能够对先前的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给予理论解释 2. 先进的哲学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能够提出和回答先前哲学所没有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3反思层次的跃迁 4.传统问题的深化 5.思维方式的更新 东西方哲学的差别 西方偏重与从理性和逻辑上思考事物 东方则寻找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方法 西方是主动化的哲学 东方是被动化的哲学 西方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东方是理论上的先别人后自己 东方哲学:体验的综合的 西方哲学:逻辑的分析的 东方哲学:崇尚内思,内思的结果带来虚无理想化的圣化思想 西方哲学:崇尚外思,外思的结果带来规律约束人性阴暗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