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6613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摘要: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

2、度 一、 唐代藩镇形成的渊源背景 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开元二十五年

3、,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置的缘边节度使,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局面的先导。”3起高宗后期,迄开元初年,唐廷一直与周边各蛮族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斗争。“唐初的羁縻府州制,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经

4、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使其势力逐渐强大。北突厥的崛起,吐蕃的猖獗,奚、契丹的反叛,使唐廷几乎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况。从贞观到高宗前期的武功,拓定了辽阔的疆域,特别是当时东西两个战场的激烈战争,使唐廷必须以重兵分守,广置军镇。”4开元天宝年间的边防形势危机重重,统治者不得不驻兵防守,因而边军藩镇越来越多,兵力不断膨胀。 有了以上所述的契机,节度使体制的出现则是唐代藩镇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睿宗景云年间的节度使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募等征点制军队,它的权限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但节度使是诸军统帅,还是管军资粮饷的事务官。还有另外一点就是采访使的发展。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其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

5、巡查使,贞观以来就被遣使巡查州县。这只是节度使的初步发展,而在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的奏请下,设置了十五道采访使。这时的采访使权力已在刺史之上了。“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5但是一任两使的现象并未普遍,但后来节度使、采访使并置的二元制确实不再适应当时状况了,最后采访使被罢了,而采访使督察州县的职任转移到节度使身上了。于是,诸道军事权与行政督察权合二为一了。安史之乱期间,节度使又进一步取得了独立的财政权力“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6这样以后,拥重兵,独财赋的各大藩镇便逐渐形成了。 二、 唐代藩镇的分类概述 唐代藩镇具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各大藩镇都是一个模式一种

6、类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各大藩镇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状况、地理、军事力量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根据张国刚学者的考查,他采用了晚唐著名政论家杜牧的观点,唐代藩镇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河北藩镇,割据跋扈;二是中原地区的河东、汴、徐等镇,防遏河朔;三是西北藩镇,式遏戎夷;四是吴越荆楚等南方藩镇;尽铲其财富以啖兵戎。”7 河北藩镇,即河朔藩镇,位于成德、魏博、淄清、淮安、幽州等地方,这些地方皆是唐王朝重要的军事要地。在经济上,这里富饶繁荣,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物质条件也给河朔藩镇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在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遣派,而由本镇拥立;在财政上,赋

7、税可以拒绝上供中央而截留本镇。这些条件都是河朔藩镇嚣张跋扈的因素。不过,这也不能绝对地认为,河朔藩镇已经完全脱离中央了,因为唐朝的政策法令都有在河北地区施行,例如“河北地区的州县行政区划的改易和废置、官吏员额的增减,唐廷的赦令就有一定作用。”8另外,唐廷在河朔各大藩镇设置了监军院,各镇在首都长安亦有进奏院,这些机构都是藩镇与唐朝中央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发挥了重大的政治作用。尽管河朔藩镇并不完全叛离中央,但是河朔藩镇是唯一与唐廷割据的藩镇,也是最令唐廷头痛的割据势力,甚至,唐廷设置的中原藩镇竟是为了遏制河朔藩镇。 中原藩镇,其所在地区是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成等,这些地方藩镇在安史之乱经

8、过整顿之后,它们有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唐廷防遏河朔藩镇。“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9中央养着中原藩镇,其实是因为手头上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利用中原藩镇来以藩镇遏制藩镇。但是,中原藩镇不是完全听命于中央的,因为它们自认为中央依靠本镇遏防骄藩二拥兵自重,自觉功德无量,往往无视中央调遣。尽管这样,在关键时刻,中原藩镇还是唐廷的一道重要屏障。 边疆藩镇,它的所在地包括西北和西南两部分。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在这里藩镇不像河朔那样富饶可以自给,军饷自然耗费大,但是唐廷后期财政上也严重不足,加上某些军帅的苛刻暴敛,曾经引起不少边军动乱,这成为了西北藩镇

9、骚乱的重要原因。但这与河朔藩镇的割据不能混为一类,因为这些骚乱并没能对唐廷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他们还是为防遏蛮夷进犯的主要力量。“供馈不足与藩帅苛刻是边疆藩镇的共同特点,由此而引发的兵乱是藩镇动乱的主要内容。”10可见,边疆型藩镇只是唐廷的一种不稳定因素,总体来说,这些藩镇属于不割据藩镇。 东南型藩镇,位于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福建、湖南、荆南等地区。由于这里经济发达,是唐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几乎成了唐中央赖以存延的经济基础,所以唐朝必须牢牢控制好东南藩镇,限制东南诸道的军队兵力。因此,东南藩镇的军队甚少,这里的藩帅多为儒士而少武人。军队少军饷也少,财赋多上供朝廷的赋税自然多,中央对东南型藩镇

10、的控制自然牢固,因此“天下藩镇,东南最宁。”11 三、 唐代中央如何控制各大藩镇 当我们了解了唐代藩镇的渊源以及类型特点后,我们开始想,由于藩镇割据,统一的大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竟然还能维持一个半世纪,那么究竟唐廷是怎样控制骄藩维护统治的呢?是什么政治制度还是何种军事手段使得藩镇林立中的唐廷依然屹立不倒呢? 上文已经提到,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藩镇林立的局面一旦陷入混乱,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中央煞费心思,采取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对此进行控制。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唐代藩镇宦官监军制度。 监军制度是中央政权监督将帅控制军队的一种手段,而宦官出任监军为唐玄宗所创

11、始。安史之乱后,由于内地藩镇林立,建军开始普遍设置。不仅在驻兵出征时必派监军使、都监或都都监,而且在各个方镇设置常驻监军机关,这些机关称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监军使是长官。监军使下还设置了副使、判官、小使等若干僚属,除此还有一支相当的军队,这些都使得监军制度得以完备,在监督藩帅上起到重要作用。监军是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出现的,“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所以监军使和节度使的地位相当,甚至时有明争暗斗。但总体来说监军使的确能够遏制骄藩的藩帅,它的特殊地位及其职能就能反映出这种状况。“旧制:内官为六军辟仗使,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犹外征方镇之监军使。”12由此句可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便是监军使

12、最重要的职能对于当地的政绩高功,或者将帅有违谬犯科之事等等都逃不出监军使的监察。可以说,监军使是唐廷的法眼,这对于朝廷消除兵乱、稳定军情、控制藩镇的有力武器。不过,宦官监军制度也带来了宦官权力膨胀而威胁皇权、监军使与藩帅间的矛盾扩大等问题,也不能说监军制度完全是唐廷控制藩镇的绝对王牌,但在这里暂不展开论述。 唐廷控制藩镇的另外手段就是进奏院。进奏院一般设置在首都城内,是本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诸道进京办事或奏事官员,一般寓居于进奏院,并向进奏官了解有关情况。”13同时,进奏院还有向朝廷反应本镇情况的职能,例如有一些本镇不能擅自决定的事务也是由进奏院报告中央请示的。此外,进奏院还须向本镇传递中央

13、诏令、报告朝廷及他镇情况,其他一些具体繁琐的事物如上供赋税等事宜也是由进奏院操办,也就是说进奏院是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进奏院的设立,还反映了唐代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的特点犹如中央在藩镇设立监军院,是中央统治的象征,藩镇在中央设置进奏院,则是奉事朝廷的表示。”14所以,进奏院是朝廷削弱藩镇势力、加强对州郡直接控制的重要措施,尽管进奏院没有监军院那样的强权,但是它起到了另一种桥梁作用,把藩镇置于中央的政治网络之中。 从前人们总以为藩镇是完全脱离中央控制的一种离叛势力,但其实唐廷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唐廷在藩镇林立割据的情况下可以得以

14、延存的重要原因。 四、 为何唐朝中央没有铲除各大藩镇 为什么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一直存延着而唐廷却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打击铲除割据藩镇呢?而且这个局面一直维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唐廷也没有因此灭亡,相安无事地僵持了那么久。其实,这是多种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而导致的奇怪局面。 首先是唐王朝内部因素。王室弱则无力统内外,唐中央力量微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疆拥有重兵,中央军备不够,唐廷统治者手中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就造成了外强内弱的被动局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只能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原藩镇的军队去遏防河朔藩镇,又依靠边疆藩镇重兵来防守边疆。尽管中央手中掌握着神策军,但是率领这支禁军的

15、宦官往往有着对王权的威胁,何况中原藩帅与神策军的矛盾在唐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神策军并没有万无一失的保险作用。另一个方面,两税法15的赋税三分制使中央所能控制的财力有限,上文已说到河朔藩镇在本地区瓜分王赋而不上供或者上供甚微,藩帅们牢牢掌握了本镇的财赋支配权,只有东南型藩镇几乎成了唐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唐朝中央确实没有足够的财政力量再供养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边疆藩镇和神策军的军饷已经使唐朝中央捉襟见肘了。 其次,是因为河朔藩镇过于强大,微弱的唐廷实在无法与之过激对抗,而偶尔不听从中央调遣的中原藩镇确实唐廷手中唯一用来防遏骄藩的一张王牌,边疆性藩镇和东南型藩镇就更不能铲除了,他们属

16、于不割据藩镇,在边防和财政方面还得靠两者。这样说来,其实藩镇林立还是唐王朝得以勉强支撑下去的客观原因。因为林立的藩镇与唐廷形成了互相抗衡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这错综复杂、利益交错相融的网络中,任何一方都还没到濒临崩溃的端点。另外,藩镇割据其实大多数不是反叛中央的动乱,恰恰相反,大多数的动乱时发生在藩镇内部,而且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暴发的变乱。根据唐国刚学者的考究分析,唐代藩镇动乱大概分为四种:兵士哗变、将校作乱、反叛中央和藩帅杀其部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第三种才会对中央造成威胁,但80%的动乱表现在内部冲突。因此,藩镇割据并没有到达非要粉碎的严重地步。 所以,在唐廷无力彻底铲除藩镇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只有双方没有过激的触犯双方根本利益的行为,那么两者才可以相安无事。所以,才有了宋人尹源的一句话“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