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 七月的天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 七月的天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下 七月的天山四下 4 七月的天山 一、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的2、3、4、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
2、森林、野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间身心的美好感受。 写雪峰一段,突出了它高矗巨大、寒气扑面、云影飘动的特点。同时描写了进入天山会立刻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在太阳的照射下白云在高大的学峰间投下云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的切身感受。 写溪流一段,突出了溪流倾泻时浪花飞溅,缓流时鱼儿跳跃、清澈见底的特点。同时描写了溪流倾泻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浪花飞溅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缓流时则感受到寂静的天山无限的生机。 写原始森林一段,突出了它蜿蜒翠绿、葱郁幽静的特点。同时在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置身其间的惬意和流连。 写野花一段,突出了它五彩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同时抒发了
3、作者看见山色柔嫩,山形柔和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看到那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兰、白、紫,觉得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和骑行其间感到格外精神。 课文的最后一段,总说天山的无边繁花胜过春天的花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采用“虽然但是”的转折复句的形式表示了不是春天胜似春天的意思,充满赞叹之情。 教材简说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
4、者用抒情的笔调, 1 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
5、、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入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学习目标 、认识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建议 、作为略读课文,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学生自读后可作一次反馈,让他们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并提出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再次阅读时,引导学生找出
6、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在此基础上分段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背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记录一些优美的句子。 、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应注意的问题 七月的天
7、山,在写法上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这些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中许多优美的比2 喻句子,可以让学生抄下来。虽然略读课文强调粗知大意,在词句训练方面一般不作过高要求,但有些略读课文,适合摘抄、仿写或拓展的练习,在教学中仍可灵活处理。 疑点解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文有这样一句:“融化的雪水,从高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有的人认为“银链”的“链”改为“练”会更好。 从语境来看,这名话是说春水从山
8、涧倾泻而下形成一条条细长的白色瀑布。白布,可以说成“白练”。练,洁白的熟绢之义。 如:练巾;练衣江白如练等。“链”,作为名词只有两个意思:一是本义铅矿;二是链条,如:铁链等。虽然“链条”有细长之义,但用来形容山涧瀑水不太合适。至于“练”与“链”的关系,也有把“链”假借为“练”的。例:明朝魏禧大铁椎传有“如锁上练”,“练”通“链”,链子的意思。但“练”假借为“链”的情况是没有的。况且这是小学课本中的现代文,语言必须规范,更不谈不上通假现象。 其次,从瀑水的质地来说,“银链”显得沉重僵硬,而“银练”则显得活泼柔美。所以认为,此处的“链”改为“练”,“银练”是否更符合作者所表达的本意呢? 第一、“从
9、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说春水从山涧倾泻而下形成一条条细长的白色瀑布。白布,可以说成白练。练,洁白的熟绢之义”。这段话说的是雪水从山涧上向下倾泻不错,但这不是“春水”,课文题目说“七月的天山”、课文第一句话说“七月的新疆”、最后一句话说“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都可以说明。问题不在于课文写的是否为“春天”的天山,我们关心的是作者碧野是否一定要把所看到的景象描写成你所说的“一条条细长的白色瀑布”。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瀑布”: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词典中的解释,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瀑布”需要“远看”,近看恐怕不容易看出来效果。因此,我们说作者没有用什么与“
10、瀑布”有关的字眼是和他的着眼点、他的观察位置有关系的。作者在文章中说“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正好提供了相关的信息,那就是他是相对地近这些水流的,如果他能够看出“布”或者“练”的感觉,那应该是在相对较远的距离、“远看”的时候,可要是“远看”的话,这“千百条”恐怕就不容易分清楚了,远看应该是完整的、分不清细条的“布”。所以我们说,“练”的改法,恐怕和作者的观察位置、描写内容不相符合。 第二、“虽然链条有细长之义,但用来形容山涧瀑水不太合适”。这个理由,严格说来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提供证据。说“用来形容山涧瀑水不太合适”等于没有论证。在多数人看来,山涧中的雪水在一开始融化之时总不至于3 像长江大河那
11、样很大吧,特别是在天山上,雪水由少及多,渐渐汇成较大的水溜总是典型的情况,因此,说这些汇成大水溜的小水“细长”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吧,这应该比说瀑布更合适一些。 进一步要追问的是,“银链”是不是就一定不能修饰、形容山涧瀑水呢?我通过 Google网站搜索了一下,湖南吉首市有一处瀑布,名曰“银链瀑布”。另外,一些文人墨客,也在作品中用“银链”来限定修饰水,比如黄火青毛泽东视察大沽炮台遗址“海河像一条银链,横在河滩的尽头”。类似的表达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由此不难看出,“银链”是可以形容山涧瀑水的。 第三、“从瀑水的质地来说,银链显得沉重僵硬,而银练则显得活泼柔美”。“银链”显得“沉重僵硬”这个断语
12、,我们不能同意。一个物件是否沉重僵硬,有时不是由其质地决定的,有时它要由和它对比的另一个物件来确认,“沉重、僵硬”要看和谁来比。即便是按纯粹的金属特性来说,学过化学的老师都知道,“银”这种金属质地相比于铜铁来说,要“软”得多。我们说是不是“沉重、僵硬”要看和谁比,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苗家姑娘挂在颈项或手腕上的银链,给人的感觉是既不“沉重”也不“僵硬”,相对来说,还有一种柔和、灵动的感觉。再如和个别民族关系不大的首饰,你像银镯、银手链,都不能说“沉重、僵硬”吧?在高山深谷中流动的细长的雪水,说是“银链”不但不显 “沉重、僵硬”,恐怕还要轻柔得多呢! 第四、关于“银练”这个词语。“银练”这个词语
13、,在我所检索的元代以前的材料中没有见到。那时的语料显示,即便是强调“练”之“银白”,也不会用“银”字,而常以“皎、白”代之,比如,“儿家本住南阳县,二八容光如皎练”“又取雄黄及二尺白练绢”,有时“练”与“黄”搭配,不限与“白”相关的词语。我在元明时代的语料中,发现了为数很少的几例“银练”,比如“你看那剑戟如银练,旗幡彩带飘,是好气势也”,不过,我不太肯定这几例中的“银练”就是“银白色的白绢”,因为,当时的“银链”也写作“银练”,比如“说时迟,那时快,一丈二的绒绳,六尺的银练子,套好了挽手藏在背后”。当然,就是“银练”能够在文献中使用,这个词语放在“闪耀的”后面仍旧存在问题,因为七月的天山作者说
14、的“闪耀”指的是“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这个“银链”虽然“白”,但还不至于给人有“光亮闪耀的感觉”。而“银链”则不然,金属的“银链”自然可以随光线的照射而反射出相应的光亮,我们在今天都还说“银链闪闪”。天山的雪水能够反射日光,不正像那闪耀的“银链”吗?换句话说,用了“银练”,雪水的灵动就显示不出来了。 最后、我来说说“练”与“链”的关系。你说“链假借为练”,这个话应该调整一下,即“练假借为链”。魏禧大铁椎传有“如锁上练”,“练”通“链”这个例子是对的。这样看来,把链假借为练就错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篇课文中用“银链”跟什么“通假、假借”就没什 4 么关系,而且,我们也没有说过这种关系。所以“况
15、且这是小学课本中的现代文,语言必须规范”这话也就可以不去探究了。 综合上面的看法,我觉得,“银链”比“银练”更符合当时所描写的情景,将其换成“银练”是不合适的。 重点难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辅导 中心思想 课文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
16、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17、、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对词语的理解 5 戈壁滩: 是蒙古语译音,意为“难生草木的地”。为粗砂,砾石覆盖
18、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无土壤发育,植物稀少,按成因可分风化的砾质戈壁,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化的沙质戈壁。主要分布在蒙古南部,我国内蒙古北部。塔里木、柴达木等盆地山麓,也有砾质戈壁带分布。 山涧: 山间的水沟。 洄水涡: 水流回旋。 好词好句 锦缎幽静萦绕绵延绚烂矫健白皑皑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 清澈的水底闪闪的鳞光寂静的天五彩斑斓无限生机蜿蜒无尽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五彩缤纷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云影就像白缎上组合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沿着白皑皑群峰
19、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三、知识扩展 迷人的牧场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远望天山,美丽多姿。就在群峰的环绕中,一片辽阔的千里牧场展现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牧场镶上了美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阳光下,那点点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当你骑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可见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的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在阳光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时候,风从远处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牧民们骑着骏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放声歌唱。 晚上,不论你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地接持你。渴了有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尽情地享用。夜深了,整个草原沉浸在寂静中。如果这时你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6 你会感到夜的草原是那么宁静而安详,只有丁冬的溪水声引起你对大自然的遐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