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6974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资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复习参考资料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1.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并正确反映物质。 2.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

2、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9.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0. 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处于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1.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作用。 12.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3.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4.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5.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8.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 1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0.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22. 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3.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4.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25. 真理发展规律: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26.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7.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9.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 30.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1.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32.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5.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6.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7.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38.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9.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

5、是追求剩余价值。 针对选择/填空,特此总结,以供参考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

6、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

7、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C)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

8、”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

9、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

10、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社会意识 C. 生产方式 D. 人口因素 25.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C) A. 逻辑学 B. 自然科学 C. 艺术 D. 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11、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12、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B ) AIC BI=C C =I + DI=I+ 3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A. 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

13、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 BCV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

14、合即是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D ) A. 国际卡特尔 B. 国际托拉斯 C. 国际辛迪加 D. 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

15、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 剩余价值 (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16、。” 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

17、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

18、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

19、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 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Created by 微软用户LH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