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341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和倍数教案(2).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因数和倍数教案课 题 因数和倍数 课 型 新授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1课时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学习目标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法与学

2、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学生活动 一充分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展示交流 1操作交流。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 2认识意义。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1 教师活动 认识意义。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

3、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交流: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后要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当堂检测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 5做练习五第4题。 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

4、2 马庄小学教学案设计 课 题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课 型 新授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2课时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学习目标 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易混、易错点:因数与倍数混淆 学生认识基

5、础:学生有了因数的基础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学生活动 充分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2.5的倍数特征 交流展示 1找2和5的倍数。 出示例4,呈现百数表。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视、指导。 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3 教师活动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1)引导: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

6、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提问:判断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只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指出: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提问: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 引导:请同桌两人互相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

7、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当堂检测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五第5题。 4做练习五第6题。 5做练习五第7题。 都只要看个位上的数。 引导:你知道为什么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指出:因为4=22,4是2的倍数,也就是4有因数2,这样4的倍数也一定有因数2,所以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比如,1243-223,12就是2的倍数;1644-224,1 6也是2的倍数,等等。 追问:6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8、收获? 课 后 反 思 4 课 题 3的倍数的特征 课 型 新授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3课时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学习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目标 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易混、易错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分析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2和5的倍数的基础 教法自主学习 合作

9、探究 讲练结合 与学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准备 学生活动 充分预习: 一、激活经验 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展示交流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5 教师助学 引导:那现在怎么办?我们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时还有什么经验可以利用? 归纳:3的倍数,它的各个数位上数 现在我们先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在3的倍数上画“O”。 交流

10、、呈现百数表里3的倍数,有错的修正。 (2)探索特征。 观察:观察、比较这些3的倍数,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 提问:可以怎样算出有几个珠?算一算拨27这个数,一共用了几个珠? 交流:你拨的什么数,用了多少个珠子? 交流:你举的什么数,与这个结论相符吗?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完全数?举例说一说。 现在发现的完全数都有什么特征? 交流,教师根据交流分别板书计算珠子个数的算式) 指出:3的倍数,除以3没有余数; 提问: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个数代表的实际上是什么?它们的和呢? 不是3的倍数,除以3就有余数。 交流:你各是怎样填的,有几种填 观察我们算出的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法? 说明

11、:只要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试着说说看。 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 。 观察这里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你有什么结论? 点评升华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结论。 4阅读“你知道吗”。 启发:当你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对数学有什么感觉? 当堂检测 1做“练一练”第1题。 第2题。 做练习五第8题。第9题。 四、课堂总结 6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和判断2、5的倍数不同在哪里?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因数和倍数练习 课 型 练习课 共 13课时 课 时 第 4课时 1

1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或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判断或说明2、5、3的倍数,以及偶数和奇数。 学习目标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判断、说明等活动,进一步体验简单的演绎推理,发展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判断、推理的过程,养成善于思考和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巩固倍数、因数和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课件 学生活动 引导

13、:对于因数和倍数,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内容? 你能举例说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吗? 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根据2的倍数你认识了什么知识?什么是偶数或奇数? 指出:在整数乘法里,两个乘数是积的因数,反过来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7 课后改进 整数乘法ab=c(0教师助学 除外)里,a和b是c的因数一c是a和b的倍数 2的倍数:个位上2、4、6、8、0一偶数、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5上的数,3的倍数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 练习应用 1做练习五第1 1题。 让学生独立选择写出一个算式,再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交流:你写的哪个算式,可以怎样说因数

14、和倍或0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交流:你写的什么算式,可以怎样说? 数? 2练习。 (1)写一个能除尽的整数除法算式,说出哪个数是 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让学生独立写除法算式,同桌互相说说因数和倍数。 说明:根据能除尽的整数除法算式,也可以说出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指名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什么。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下面每组数里两个数的关 系。 72和8 13和65 20和5 (3)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 15 28 4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让同桌学生先讨论、交流,再集体交流,说明

15、(4)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4 6 8 9 理由。 3填充。 (1) 36的因数有( ),其中偶数有( )奇数 有( ). (2)9的最大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 (3)1的倍数有:( ). (4)所有大于o的自然数都是( )的倍数; ( )是任何大于o的自然数的因数。 4做练习五第12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 说怎样想的。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 (1)让学生独立思考第12题,再集体交流,并说和3的倍数呢? (2)填充。 在大于0的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10以内所有奇数的和是( )。 小于30的数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大的个是

16、( )。 n是任意一个自然数,2n表示的是( )数,2n +1表示的是( )数。 5做练习五第1 3题。 6做练习五第14题。 四、练习小结 1练习小结。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你找到的是哪个数?怎样想的? 交流结果,得出可能是:5、10、20、40。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怎样可以知道一个数同时是两个不同数的倍数? (1)引导: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交流:说说你的例子和结论。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 课 后 反 9 思 共 13课时 课 题 质数和合数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

17、 5课时 1使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判断或写出质数或者合数,并说明理由;体会非0自然数的分类,了解50以内的质数。 2使学生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活动认识质数和合数,积累认识数学习目标 学概念的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观察、比较,以及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理解和认识质数和合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能判断或写出质数或者合数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因数的基础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课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0

18、 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质数、合数的相关知识 交流展示 1出示例6。 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让学生分别写出6个数的所有因数。 交流:这6个数各有哪些因数?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并板书出6个数的全部因数。 像2、3、5这几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也就是有两个以上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追问:上面这几个数里,哪几个是质数?为什么?哪几个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合数?你是怎样想的? 2完善分类。 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提

19、问:回顾上面学习过程,你认为大于O的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 说明:大于O的自然数按它的因数个数分类,可以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l。 3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先填写因数,再判断各是什么数。 交流:说说你的判断依据和判断结果。 点评升华 引导:上面我们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成哪几类?每类数有什么特点? 我们是怎样认识质数和合数,并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类的? 这里的分类和偶数、奇数的分类比较,有什么不同? 追问: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呢? 11 质数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小结:我们先写出一些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0、,认识了质数和合数:质数是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合数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1只有一个因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就按因数的个数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成了三类:质数、合数和1。这样按因数个数的分类和偶数、奇数的分类不同,偶数、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的。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依据是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如果只有两个因数,就是;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就是。如果有困难,当堂检测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1题。第2题。第3题。 还可以查质数表。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分解质因数 课 型 新授 共 13 课时 课 时 第 6 课时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

21、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学习目标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学会分解质因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因数和乘除法的基础 学15 讲 10 练15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课件 时间分配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12 学生活动 充分预习 1写出算式。 要求:你能把5和

22、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 2认识质因数。 交流: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3强化认识。 追问: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1、28、14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4做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独立思考。 交流: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答案。追? 交流展示 1引入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8,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教师助学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谈话: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

23、,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 交流: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的结果。 交流: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怎样做? 点评升华 交流: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4尝试短除法。 引导: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13 提问:根据你找质数的结果想一想,奇数都是质数吗? 说明: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确定的,质数是按因数的个数确定的,奇数和质数不是同一标准分类的结果,所以奇数不都是质数

24、。 交流:哪几个班人数可以平当堂检测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分解质因数。 2做练习六第5题。 3做练习六第6题。 4做练习六第7题。 5做练习六第8题。 均分,哪几个班人数不能平均分?为什么? 课 后 反 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课 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数 共 13课时 第 7 课时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

25、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因数的基础 教法与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14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

26、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充分预习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根据学生交流

27、,演示分割正方形,看出每条边长6厘米都正好可以分成3份,这个正方形能正好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5厘米的不能正好分成。 2引入新课。 交流展示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

28、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15 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点评升华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当堂检测 1做“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作业:做练习七第1题。第2题。 识了哪些内容?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先在表里分别圈两个数的因数,其中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

29、公因数。 课 后 反 思 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题 课 型 练习课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8 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地求最大公因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学习目标 应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维和交流,体会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30、数。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倍数的基础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16 教法与学法 教学课件 准备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练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o在练习教师助学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中,要注意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怎样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要能进一步发现求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单规律。 二、基本题练习 1根据要求填空。 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8和24的公因数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看。 根据学

31、生回答,教师板书。 2做练习七第3题。 引入:有时应用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可以直接看出其中一些公因数。 交流:哪几组有公因数27怎样知道的?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 7为什么? 3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四人板演。 三、发展题练习 1做练习七第5题。 (1)求左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两人板17 个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我们并能应用规律直接求最大公因数。有信心吗? 提问:观察这里填充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那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说明:也可以像这样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从这个

32、数的因数中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要简便一些。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各是用什么方法求的呢? 追问:你是怎样找出1 3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 说明: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交流:你从每组数里发现了什么? 指出: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演检查过程,确认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求右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这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几? 你发现什么时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7 2做练习七第6题。 4做练习七第7题。 5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7 8和1 6 1 6和24 学生独立完成。 6做练习七第8题。 学生读题,

33、明确题意是要把长方形正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可以分成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再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交流: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可以怎样计算个数? 7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两根铁丝分别长16厘米和20厘米,要全部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一共能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学生独立解决。 交流: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怎样想的?一共可以剪成这样的多少段?怎样计算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你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哪些认识?今天有什么新收获? 还有哪些体会? 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引导:我们发现了上面两种

34、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你能应用这个特点直接写出第6题里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请你写在课本上。 指出:大于O的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每组数你是怎样找的? 指出:找公因数可以利用每组数的特点确定方法。两个数之间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两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小数;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8 课 后 反 思 得: 课 题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共 13课时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 9 课时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

35、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9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倍数的基础 教法与学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法 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 充分预习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

36、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教师助学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对最小公倍数呢? 2公有的倍数。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7、 说明:先在表里分别圈出两个数的倍数,再看哪些数同时是两个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当堂检测 1做“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作业:做练习七第9题。 第10题。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最小公倍数。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 课 练习型 课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10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能灵活运用方法正确地求最小公倍数;认识两

38、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目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技能,了解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的联系;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考和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1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有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 教法与学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法 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下列

39、填空。 6的倍数有 ;8的倍数有 ;6和8的公倍数有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做练习七第1 1题。 交流:哪位来说说你是怎样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小结:能说说大数翻倍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三、发展题练习 1做练习七第12题。第1 3题。 引导:我们发现了上面两种关系的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你能应用这个特点直接写出第13题里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吗?请你写在课本上。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1和2、3、4、5的最小公倍数分别是几? 指名学生说出最小公倍数。 (2)下列每组数的最小

40、公倍数是几? 2和3 3和4 4和5 5和6 ? (3)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是几? 22 教师助学 一、引入课题 提问:观察这里填充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你能用大数翻倍法求后两组数10和25、20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吗?自己试试看。 交流:你找出的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各是几? 交流:从这里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1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和25呢?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想到的什么方法?怎样确定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 小结:因为两

41、路公共汽车每次发车相隔时间分别是6分和8分,所以到下次同时发车经过的时间,必须是6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也就是6和8的公倍数;到第二次同时发车经过的时间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第二次同时发车时间是 7和9 3和5 4和12 3和9 让学生先说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是几? 8和12 8和10 四、回顾总结 提问:通过练习,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新的收获或体会? 7:24。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1) 课 型 复习课 课 时 共 13课时 第 11课时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

42、,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学习目标 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3 重点、难点: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学情分析 易混、易错

43、点: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学生认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 教法与学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法 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6的倍数呢?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 倍数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因数) 点评升华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