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8966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生态 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戴赛男 如今,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因而,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过程中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第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

2、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

3、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第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堂的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 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

4、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

5、光芒。如在出行巧安排中,可以事前让学生调查了解到目的地的基本交通情况,课堂上,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分析出所选各个交通工具的特点,通过小组评价提高认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更善于抓住学生交流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因为这些资源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存在差异,教师要抓住不同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我们应坚信只有生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后得到的交流,才会成为更为美丽的涟漪和火花,才能让孩子们有更为深刻的思维交流与智慧碰撞,有更为精彩的感悟传达与体验分享,才能

6、成就更有效度的课堂。 第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更多的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这一改变,也更好地体现了对“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我们的教学则更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各环节的安排都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能经过充分的自学理解,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着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

7、了经验和智慧,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出行巧安排一课时,教师可紧紧把握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了“获取出行信息,安排出行工具”,“筛选旅行信息,优化出行方案”两个活动。活动初,以即将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这个热点话题为契机,创设出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提取相关旅行信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当学生的初次计划不够完善时,老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第二个活动,将学生容易忽略掉的出行因素用锦囊的方式出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各种旅行信息中,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筛选出所需信息。然后再通过“发布会”的方式

8、,学生在交流和激辩中,相互填补信息的空白,完善旅行信息,最终选择出合适交通工具。这样的体验探究,由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总结,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点滴智慧汇集成今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应注意适度-即适时的动静交替,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要有角色表演、歌舞表演、情境再现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其次,活动的设计还应有“效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到“以生为本”。同时,活动的设计更应有“梯度”,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老师们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9、,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第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更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单一走向丰富,由单向走向综合,更好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这条”主线”,善于整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去选点,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丰富课程的内涵,采用“特定学习方式”集结“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如

10、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一课中,可以通过上课前和学生们一起从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学情,再通过了解学生所好和所需,重点将傣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列为学习的重点,收集资料,给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资料包,再通过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展示各自喜欢的民族舞蹈、介绍感兴趣的民族节日和民族特色住宅,这样的活动横跨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中感受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彩,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勤劳。让学生在体验中亲历,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不局限学科,不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上,有视频、实物、图片、书本,有专业知识的人士、甚

11、至听课的老师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堂学习的资源;在学习形式的开发上,小组体验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的文化活动、少先队主题教育、亲子活动等都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良好载体。课程不仅仅只是各科的教科书,还是体验、经历等等,因此教学不只是在课堂,还可以在课外。只有课内外的充分结合才能彰显出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各学科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