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0569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嘴杨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好嘴杨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好嘴杨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好嘴杨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好嘴杨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好嘴杨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嘴杨巴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好嘴杨巴教案好嘴杨巴 冯骥才 1、积累词语:秫、撮、擀、硌、懵等词语。 2、分析人物的“好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3、探讨文章主要人物杨巴的说话艺术; 4、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探讨杨巴的说话艺术 分析杨巴的“好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品读法 讨论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媒婆、七品芝麻官中的包龙星等) 但是,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就被冯

2、骥才成为好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俗世奇人及作者简介: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均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

3、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俗世奇人包括苏七块 、泥人张、刷子李 、酒婆、 死鸟、 张大力、 冯五爷、蓝眼 、好嘴杨巴等。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读生字词 秫 擀硌 黏下晌懵 2、整体感知:(提示:删选信息法) 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 高手杨七和扬巴 ,杨七是一个 的人,杨巴是一个 人。在给 进献茶汤中, 的一句 话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 四、研究性阅读: 1、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将文中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然后要求学生简单地将“绝活”介绍给大家听。

4、)先品读杨七的奇。 明确:“杨七”之奇就在手艺奇。他的茶汤制作手艺无人能比、独行天下的手艺令人称奇。 2、提示:二四自然段重点写了谁?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呢?) 明确:二四节重点写了杨七,写杨七是铺垫,是为杨巴的出场打前站。 3、“千呼万唤始出来”主角终于登场了。而杨巴的“绝活”绝在何处?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请细读课文(6-15段)情节之奇中品析好嘴杨八之“奇”。 投影思考题: 、李中堂来到了天津,官员们举荐了哪种小吃?为何单单举荐杨家茶汤? 、杨七杨巴进献茶汤与往日有何不同? 、李中堂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火暴的李中堂了呢?(学生齐答)找到

5、对李中堂的描写,并用一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学生会说出“怒”来。好,现在,老师让一个同学读出怒气来!(生读)好,现在在“怒”前再加一个字。引导学生填出“大”字来!再读,读出更大的怒气来! 李中堂暴怒,现场犹如火药桶一点即爆。此时此景无人敢说,唯有杨巴,足显奇人本色。 4、然后出示杨巴的话“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勇气、勇敢等词。然后板书:敢说。 好,敢说,实话实说行不行? 找学生模拟现场:“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你说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6、学生会说拉下去打五十大板。甚至被杀。看来,这样说不行。那杨巴是怎么说的?再读杨巴的那句话。这句话哪一句是关键?引导学生重读“不知道”和“不爱吃”。揣摩“不爱吃”为什么重读。引出前面杨巴的心理描写。可见杨巴这句话说得很巧妙。板书: 巧说。 问: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三十分钟、三分钟学生会说不行。会说几秒钟。引导找出前面的“立时”、“飞快”、“一转两转三转”。板书:快说。因为敢说、巧说、快说,杨巴赢得了一张好嘴。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引出李鸿章的赏银。为什么赏?引导读李鸿章的心理活动。圈点李鸿章对杨巴的赞赏之语。找出“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重点板书“心灵嘴

7、巧”、“机敏过人”。 5、再想一想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赏析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明确:结尾提升主题,好嘴之好,好到中堂未吃,却茶汤更名,杨巴威名大震,可谓嘴建奇功,嘴出奇人。还用了杨七的埋没反衬出杨巴的名气。“俗世奇人”名副其实,流传后世。 6、有人说杨巴并不是什么好嘴,实际上就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当今时代杨巴的好嘴还需不需要? 明确: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

8、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这又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课堂作业:挑战好嘴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

9、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

10、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 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 !”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明确: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 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六、板书设计 好嘴杨巴 冯骥才 杨七:手艺奇 敢说 杨巴:嘴好 巧说 快说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八、课外写一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个性人物,我们要注意观察,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到能表现其个性的小事,还应该去尝试着抓住这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对他们进行描写。如果我们学会了去发现人物的个性美,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