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升初的语文学习衔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强小升初的语文学习衔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加强小升初的语文学习衔接 如何加强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的的时候,语文考试轻易而举就能得到九十几分,而在中学得到八十分就很不错了。原因出在小学语文和中学的衔接存在很大问题。 学生进了中学,极不适应,垮掉的多,冲上去的少。就拿语文的理解思维和答题方式来说,小学的语文理解句子意思,只要同学说得大体巴得到边,就可以判正确。至于同学对理解的句子意思写的文字多少,回答的深浅怎样,有无规律可寻一概不论。那可以算是人性加人性,保护加保护,你好我好他也好,皆大欢喜,考个90分还算孬的,98、99也大有人在。家长和学生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就一线之隔
2、,中学里的语文考试就让孩子从90多分一下子滑到了40、50分,甚至于20、30分,不及格的占80-90% 。看看中学的试卷,再对照一下小学的试卷,问题其实很明显,小学的思维理解和答题方式的训练存在问题。因为出题的范围大大地超过了语文课本,也就是说把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学好了也拿不到高分。 因此加强中小学语文学习衔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分析、
3、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点的延伸。如教学名家名作济南的冬天,老师要求学生对作家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去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更重视文章语句的品味和赏析。如山中访友一文,教师除了重视人文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还注重谴词造句、文言修辞的欣赏和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因此今后学习中应重视文章语句的品味,赏析,课外阅读。 另外,积累十分重要。中学语文的考试,很大程度在考积累。例如,中学语文经常有这样的考题:写出带有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写出描写四种不同形状弯月的诗句。或者:同样是谈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请你举出三个著名人物各自怎样说的。然而,在小学里,这样的试题几乎没有
4、,学生的积累没有梳理成知识树,是散沙一盘,遗忘性是很大的。所以,这些也造就了学生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 因此,我们在教学训练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对积累的知识进行梳理。 、按要求归类下面的词语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前因后果 左顾右盼 前俯后仰 心领神会 赞不绝口 目之所及 纵情高歌 应接不暇 随心所欲 左思右想 做: 想: 看: 说: 、按感情色彩归类下面的词语 大公无私 舍近求远 生态环境 盛气凌人 漫山遍野 善始善终 手不释卷 南辕北辙 相互交错 褒词: 中词: 贬词: 1 、按要求写四字词语或成语 1、 描写人物神态: 2、 描写人物动作: 3、 描写人物心理: 4、 描写人物品质:
5、5、 描写自然环境: 二、渗透初中教学方法,使学生平稳过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同学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课前预习习惯。要对课文至少读两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上课时老师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目的既调动了同学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同学的预习情况。同时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课前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以此来研究本课内容、学习重点及要求,进行课外资料的查阅。同学学会自学。 2、听课思考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上课积极思考,培养记书间笔记,做批注点评,关键词语的勾画。借助常用的读书符号做好标记。如精彩句、关键句、中心句下标、疑难处标?好的片断
6、或读后有体会标!评注和旁批,可以是补充解释、也可以是评论式、也可以是提要式的。 3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认真完成习题。注意写一写学后感。 4、默读习惯和书写习惯。目前同学已习惯了大声朗读,这样既妨碍了别人,又影响了阅读速度。改变这一习惯,由大声朗读到轻声朗读最后到默读默记。书写也要改变以往的拖拉作风,不仅要认真,还要有速度。 5学习中应重视文章语句的品味,赏析,课外阅读。 6积累,对积累的知识进行梳理。 同 学也要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学习。 由于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难度加深,知识点增多,同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在高年级阶段,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你们的自学能力,教
7、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现在我们尽力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学们只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就能为中学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以下对所写文章归纳总结: 记叙文六要素,人称,顺序,详略,感情基调,及他们作用?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直抒胸臆。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
8、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按时间划分 按地点划分 按事情发展过程 总分总 七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9、八品味题目可以从 A线索 B内容上 C主题上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形式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 表层:表面指 深层:实际指;象征 作用: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五上金奖章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五上我的战友邱少云 3、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4、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
10、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五上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
11、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
12、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熬 歧 霎 粼 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相信并佩服。 忍受,艰苦支持。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受到不应有
13、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这句话的“挺不住”是什么意思? 4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话共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学习这种手法,用几句话描写深秋的校园风景。 5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6“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7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
14、那么仔细呢? 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没有用到比喻手法?“好像”的作用是什么? 9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读散步完成习题 1 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
15、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 5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
16、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1 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我”在公共汽车上的见闻。 2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用那么崇敬的眼神看那位母亲? 3“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
17、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请你说说这句话特别之处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在文中找出来。 5想一想过去的十多年你的妈妈对你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能不能列举一件令你印象最深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18、/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o 煎熬 q 分歧 sh 霎时 ln 粼粼 信服 熬 分歧 委屈 去世了 比喻;拟人 略 D 自然怡人;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因为他们是家庭责任的象征,需要认真地去担负起来 没有;表现了我的一种猜测,一种肯定 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3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4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5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6略。 三一位母亲不断痛惜呵护弱智的儿子,乘客们都很崇敬她 因为那位母亲无私地溶入爱里令他们非常感动 比喻十分新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