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孤独之旅教案课题:孤独之旅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方法目标:1、体会小说中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体会小说中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体会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今天,同学们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来教大家学习课文,大家有没有一点好奇啊?好奇些什么?老师喜欢回答问题错误的同学,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实话哈,老师也
2、很好奇,我是第一次给七中的孩子上课,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热情最高,思考的能力最强,回答问题的声音最大,是不是这样啊?好,我们就比比看,看看哪位同学最愿意回答问题 ,哪位同学最善于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好不好?我们来定个暗号,摸摸头发,就是说,我不怕错,你也不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你们坐在这里,扬起红彤彤的脸庞,老师感受到了满堂的青春飞扬,老师猜一猜,大家正值青春年华,世界繁华热闹,肯定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吧? 是啊,当觉得父母唠叨时,我们希望早日长大;当看着网吧“18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告示时,我们盼望马上长大;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我们
3、渴望快点长大。可是,怎样才算真正的长大呢?成长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曾经有这样一句歌词,可能会带给你们深深的思索。同学们齐读。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是啊,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出示目标;:请学生朗读,好,并加以评价同学们,学习犹如爬山,这些是我们大家今天要征服的高地,大家有没有信心把他们拿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解决生字词 轩( ) 嬉( )闹 凹( )地 雍( ) 掺杂 胆怯( ) 撅( ) 给( )予 觅( )食 撩( )逗 驱除 旧茬儿 戳破 请同学到黑板上注音,纠错。 2、
4、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可以考虑小说的要素可以用_人_事_结果的格式。 明确:生1:杜小康辍学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的故事。 生2:杜小康在孤独中放鸭成长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揣摩语言,合作探究 师:很好,就像同学们所概括的,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这四句话。 师: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
5、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师: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 生1:因为他家由富变穷了。 师: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你们知道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吗?小说中这样写到 v 杜小康是油麻地最有钱的家庭。他是他们班的班长,成绩非常好,过着伸手就可以得到的日子。 v 杜小康从小就有许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如,一年四季的衣服,皮带,自
6、行车等等。 v 意外发生了,杜小康父亲满载着全家人希望的运货船,被迎面而来的大浪打进了海里,家境一落千丈。为了给父亲治病,再加上上次翻船,已经穷到吃不起饭了,也没钱读书,只好退学,为了还债,杜小康跟父亲到百里之外的芦荡里牧鸭。因为芦荡里食物丰富,鸭子肯下蛋。 师: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生:不愿意。 师:第一段中哪个词语能表现出杜小康的态度? 生2:“只好”写出了杜
7、小康无奈的态度。 师:无奈的杜小康对父亲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生2: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 生3: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师: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师: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想家的杜小康。 生2:一个不懂事的杜小康。 师:哦?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完全一样吗?我们
8、来看说这句话时杜小康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芦荡? 生:在芦荡。 师:这是怎样的芦荡呢?请同学们齐读第21段。 师:这是初到目的地,杜小康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万重大山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地压力,杜小康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生3:害怕、胆怯。 师:是的,课文中写道:“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 生4: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现在他的希望破灭了。 师:的确,文中写到: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这是环境描写,又是心情的映照,可是此时,他还不是真正的害怕,因为,这段中有一个词表明他除了恐惧之外,其实还有一点点的幻想或者
9、希望? 生:撩逗 师:真好,撩逗,但是,这种幻想在什么时候全都破灭了呢? 生:在到达芦荡之后,他回不去了,现实摆在他面前,于是,他产生了真正的害怕。 师:看看到达芦荡后,他的表现吧。 生: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生: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师:这些表现出他的害怕,他的孤独。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 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生7:“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师
10、:这句话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些词突出了此时孤独感的强烈? 生8:“那点”、“简直就算不得”。 师:非常好,你是位对语言极为敏感的学生。还有吗? 生9:“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说什么。” 师: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按刚才变换人称的方式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 师:此时
11、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我们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 生10: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 师:你能感到有什么不一样? 生11: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能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 生12:他似乎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师:在这个令人压抑的,令人恐慌的,孤独的环境里,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他是一个什么样地孩子? 生13:不一样,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 生14:是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 生15: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师:看来此时的杜
12、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这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成熟的杜小康。 生2: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 生3: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准确,杜小康的第三句话中,哪个词鲜明地体现了杜小康的懂事,责任感? 生:“分头”。 师:是啊,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雷声一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天昏地暗,四下里,只有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声音,杜小康表现的英勇无比。我们一起来读读 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情形的段落吧。 师:这就是我们的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
13、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老师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 生4:不可以,换后是疑问语气了,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那么为了突出坚决,我换成感叹号,好不好?为什么? 生5:不好。因为 师:不着急,你想想用句号、感叹号,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生5:句号要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一些。 师:对,“平静”一次用得很准确。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但是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杜小康真的 生:成熟了。 师:其实这一部分里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试着分析一下。 师:这些细节描写,环
14、境描写表现了,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师: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三句话,要读出杜小康此时的成熟和平静。 师:杜小康成熟了,长大了,跟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鸭子,它们下单了,在八月的一个早晨,杜小康看到第一个鸭蛋后,大叫起来: 生:蛋!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 生2:一个激动的杜小康。 师:我们看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3: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正和前面的哪个词相照应,充分表达了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生:“惊喜”。 师:有了鸭蛋,就有了希望,代表着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
15、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生:孤独。 师:这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他从一个养尊处优,不肯理解父亲,幼稚的孩子,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经历了恐慌,孤独,最终懂事了,坚强勇敢,富有责任心,长大了,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 生:成长之旅。 是: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生1: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 生2: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 生3:
16、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 师: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后来,小说中写道 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五、小结;布置作业 师:杜小康真的出息了吗?请同学们课下从草房子中去寻找答案吧。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每一次都在徘徊孤独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受伤也不闪泪光,是风是雨都能催人成长,只要坚强就能到达梦想的天堂。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