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
2、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摘 要国内外关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研究很多,但关于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的现状及其高校志愿服务经历的阶段性研究较少。笔者以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10名高校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高校志愿服务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及问题、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影响因素;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要求;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志愿者动机以及其收获的变化。在对已有文献及访谈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 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影响因素包括:
3、志愿组织的知名度;志愿组织的内在价值;志愿组织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性格;周围志愿者的影响。2. 目前,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意向的考察;二是志愿行为的考察。3.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按照其阶段性特征总体可以分为:“探索了解期”、“平稳服务期”、“调试选择期”;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动机相应地经历“明确满足调整”三个阶段;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个人的收获体验大致经历以“外在收获”为主、以“内心体验”为主、以“认可需求”为主三个阶段。4. “志愿者流失”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体验性流失”和“期待性
4、流失”两种。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 志愿组织 志愿服务生涯AbstractThe studies on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s services have been largely emphasized in both home and abroad, but few of them focused on the college volunteers,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ges of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The writer bases on Supers career
5、 development theory, using depth interviews with ten college volunteers for the study. The mai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volunteers select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on college volunteer recru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
6、t phase of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the change of the volunteers motivation and the volunteers harves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 the paper concluded:1. The factors of volunteer select voluntary organization i
7、nclude: the popularity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whether suit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ity; the impact of volunteers around.2. Currently, the college volunteers recruiting emphasiz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review of the
8、 intention of the college volunteers; the second is the inspection of the voluntary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volunteers. 3.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ollege volunteers attitud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eriod of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9、period of steady service, the period of adjus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volunteer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 experience defined - satisfying - adjustment three st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volunteers in
10、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ir personal gain will experience external harvest ,internal experience and recognition needs.4. In different stage of volunteers services, the volunteers lo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oss of experiential and the loss of anticipatory.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1. 形容词 1. do
11、mestic2. internalKey Words: College Volunteer,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Volunteer Career Planning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1第一节 研究背景1第二节 研究意义1一、理论意义1二、现实意义1第二章 概念界定3第一节 志愿组织3第二节 志愿者3一、定义3二、特征4第三节 志愿服务生涯4第三章 文献综述5第一节 志愿者动机研究5一、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5二、国内志愿者动机研究5第二节 志愿服务生涯发展理论6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收获效用研究7一、国外志愿服务效用研究7二、国内志愿
12、服务收获及志愿者流失研究7第四章 研究设计9第一节 研究方法9第二节 访谈实施9一、访谈提纲9二、访谈实施9三、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0四、被访者背景介绍11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12第一节 高校志愿服务环境与志愿服务阶段性分析12一、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及问题分析12二、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弱选择关系”15三、志愿服务环境对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的影响17第二节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分析18一、探索了解期18二、平稳服务期20三、调试选择期22四、小结24第三节 高校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对策研究25一、高校志愿者应做好志愿服务生涯规划25二、高校志愿组织需按
13、照志愿者“阶段性”特征安排工作26第六章 结论28第七章 结语30参考文献31致 谢33访谈提纲34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一节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近几年在国内蓬勃兴起。高校志愿服务更是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一面旗帜。特别在一些大型赛会举办、应急救援等领域,高校志愿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与志愿服务一时间风靡高校,成为一种风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关于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赛事中高校志愿者的研究;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性研究;价值
14、研究等方面。现有研究表明高校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所表现出的服务热情和志愿精神对志愿者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发现了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稳定性和志愿者流失的问题,但是对参与志愿组织的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的动态研究不足,本文拟从该角度对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进行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本研究选择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点作为研究主题,并以高校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1. 揭示目前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服务的现状,从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角度入手,研究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心理偏向的原因,以及志愿者在高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阶段性特
15、征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对其动机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影响,探究志愿者在不同服务阶段的收获,从而提出了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为高校志愿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探讨路径。2. 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并将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纳入到人的生涯发展规划中进行理论探讨。二、现实意义1 揭示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在高校阶段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着志愿者流失严重的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主要将志愿者的流失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但是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志愿者明显流失存在于志愿服务的两个阶段
16、之中,并详细分析了原因。2 通过研究高校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不同阶段的动机发展与收获变化的特征,有利于高校志愿组织富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者管理服务工作。在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志愿者个人的动机需求科学地分配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提供满足其动机需求的服务岗位,从而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和持久性。3 做好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工作,解决了现阶段志愿服务过程所遇到的种种困惑,有利于促进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目的性,从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二章 概念界定第一节 志愿组织目前,国内外有关志愿组织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缺乏一个权威的定
17、义。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术界,对于“志愿组织”这一概念的称呼很多,涉及志愿服务的机构被称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没有统一规范的表述。本文为了叙述和表达得更清晰,参考西方学术界的概念“voluntary organization”,将上述称呼统称为“志愿组织”。学术界,鲜有专家对志愿组织进行准确清晰的定义,但是,在一些志愿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中有较完整且较权威的定义。下面是广东省、香港地区对志愿组织的定义。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三条载明:“本条例所称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指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包括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下属的青年
18、志愿者服务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第4页。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志愿组织”称为“义工组织”,并将后者定义为“以推动义工服务和任用义工为主的机构、组织、社会或小组,界别可多元化,如学校、社会福利服务、医疗、政治、环保、文娱康体、地区事务等,皆有义工组织协助推动本地义务工作。” 同上,第4页。从上述志愿组织的定义看,我们可以发现志愿组织的概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第二,以推广或从事志愿行为为己任。根据莱斯特萨拉蒙的研究,志愿组织通常表现出以下六个关键特征,分别是:组织性
19、、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第二节 志愿者一、定义志愿者(英文Volunteer)一词在大陆比较通用,但香港多译为“义工”,台湾则译为“志工”,关于志愿者的定义也尚未统一。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平安幸福,“志愿者培训(2):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
20、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互动百科,志愿者,志愿者通常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其行为的目的不以报酬衡量。二、特征虽然学术界关于志愿者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在志愿者概念的界定中普遍认同以下几个特征:1.志愿者是无偿,是不计报酬的;2.志愿者与被帮助者处于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3.志愿者不仅是给予了他们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多重收获;4.志愿者的终极目标是对社会的回报;5.志愿者是用自己的
21、生命去影响他人。 同上。有的学者将“根据组织使命与工作任务的需要,招募而来”作为志愿者的前提条件,并将我国志愿者的特征概括为:来源的广泛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志愿行为的随意性以及组织文化理念的传承性。 李丹,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第36-37页。本文在访谈对象选择中对志愿者的概念界定为高校阶段参加志愿组织的志愿者,文中称之为“高校志愿者”。第三节 志愿服务生涯目前,国内志愿者的已有研究中还没有出现关于志愿服务生涯的研究,但是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由于拥有较长的志愿服务的实践,并且志愿服务的开展也比较广泛,对人的影响较大,已经出现了关于人
22、的志愿服务生涯的发展研究,但是在描述中采用“志工生涯”、“志工生涯发展”等词汇。在大陆地区,由于志愿服务兴起时间较短,对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关于志愿者志愿服务生涯还没有准确的描述。本文拟采用“志愿服务生涯”一词用以描述志愿者一生中参与志愿服务经历的概念。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志愿者动机研究一、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志愿服务源于西方宗教的积善行德的意图,在国外,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相对较充分。这里仅就与本课题相关的志愿者动机及其与志愿服务的匹配性研究等文献进行梳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Synder 为代表的一批国外研究者开始从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
23、alysis)的角度探讨分析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功能分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强调意识等心理现象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功能。 肖立、黄蓝: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述评,载: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2007年10月,第862页。Omoto和Synder两位学者在态度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艾滋病患者援助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志愿服务的五种功能,对应于志愿者的五类参与动机:表达价值观、理解、个人发展、社区关怀、增强自尊。 同上,第862页。随后,Clary等人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志愿者的六类参与动机,分别是:价值观表达型、学习理解型、社交型、职业生涯型、自
24、我保护型、自我增强型等。Judy Esmond和Patrick Dunlop的研究是基于Omoto和Synder研究所发现的六种不同功能基础上,将志愿者动机分为:互惠(Reciprocity)、认知(Recogn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反应(Reactivity)、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和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等六类。Tschirhart 等对社区服务志愿者的研究也发现了志愿者的五种行为目标:工具型、利他型、社会型、自尊型以及回避型。 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第7
25、6页。最近Prouteau等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几乎每一种志愿者行为动机的分类中都会涉及到“关系”类的动机。所谓“关系”类的动机,就是为了建立友好的关系而执行某种行为,是理性决策的结果。Prouteau等认为很多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是结交更多的朋友,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并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益处。Gebauer 等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诸如志愿者行为之类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主观乐意型(pleasure) 和迫于压力型(pressure)。 同上,第76页。二、国内志愿者动机研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志愿服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青年
26、志愿者行动”的提出和启动才真正开始。关于志愿者动机的研究直到21世纪才真正开始。关于志愿者动机早期研究中,大多数人以利他和利己划分动机类型。在李良进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分析一文和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一文中,他们都把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与青年社会化相联系。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表明,现实社会竞争导致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将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适应不同环境变化。 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2005年第2期,总第70期,第15-16页。风笑天老师在谈到志愿者动机中“利他”因素的时候,也采用了社会角色
27、理论来分析,指出选择“帮助有需求的人”,则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将自己定位在“有能力”的“强势地位”的角色上,这既是对学生角色的反叛又是对自己角色扮演的期待。董海军、倪赤丹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中使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对动机进行分析。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合、被接纳和成为其中一员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成功、胜任、赢得赞许和承认产生荣耀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利他动机、成就动机、提升动机。 董海军,倪赤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载:理论界(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39页。作者认为在分析某一动机时, 就应先论述参与者在生理心理上的某种需要,然后再论证志愿者活动
28、能不能提供这样一种缓和欲望的事物目标。吴鲁平2007年发表的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一文将志愿者动机划分为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在确立了三大“轴心”概念的结构模式之后,吴鲁平老师又深入研究分析,指出依据志愿动机构成要素,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结构模型”;另一类是“多元混合结构模型”,并根据“时空压缩”理论解释了个体志愿行为动机多维性的成因。王芳、张乐天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利己动机的志愿者所占比例较小,而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动机所占比例超过六成。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的研究得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
29、”、“热心公益和做有益社会的事”等利他动机所占的比例较大。涂敏霞、张炳富1998年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得出上述结论是由于城市处于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即有不少人把握机遇获得成功,也会有人因各种原因受到冲击、遇到困难、陷入困境。那些能够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人、有需要的人,就能够为社会减轻负担、减少自身的压力,保障整个社会稳定和顺利发展。殷小川、田惠芬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和吴文琪的大学生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研究开启了特定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的先河,开始意识到不同志愿者的动机有所区别。第二节 志愿服务生涯发展理论舒伯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
30、一个持续渐进的发展过程,一直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他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1415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舒伯在后期,提出在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 、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是一个循环再循环的过程。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并不完全和年龄相关,而且各阶段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可能有交叉,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经历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中国启尔蒙职业规划网,“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台湾学者林正义依
31、认为:依据一般志愿者进入机构服务之后的心态变化,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期、平稳期、期待期、不满期、调试期。 林胜义: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1版,第37-38页。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收获效用研究一、国外志愿服务效用研究国外学者从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两类动机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哪种类型的动机更有利于维持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但结果却不尽相同。Omoto 和Synder对援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最初加入志愿组织时的利己动机对志愿者持续服务的时间有显著的正向的推动作用。相反,利他取向的动机对持续服务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en
32、ner 和Finkelstein同样对援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进行了追踪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类似的,Clary 和Orenstein 对危机咨询志愿者的研究也发现,利他动机和持续服务时间长度存在正相关。 肖立、黄蓝: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述评,载: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2007年10月,第862页。这说明,参与不同志愿服务项目的动机对志愿者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各不相同。此外,Clary等人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志愿者的动机同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的匹配程度对志愿者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先假设:志愿者的重要动机是否能在服务经历中得到满足影响着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行为。对志愿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33、,动机与志愿者的收获的匹配程度越大,其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越大,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志愿者的动机、对收获的期望同服务经历的匹配程度对工作满意度和倦怠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同上,第862页。二、国内志愿服务收获及志愿者流失研究刘珊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当前服务状况多方面存在不满,这些综合表现在,客观上社会无法提供完全吻合志愿者服务需求的服务类型;公众和政府主观上对志愿者社会角色的主体性不够重视;以及资金问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不足。殷小川、田慧芬在研究中发现志愿者流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志愿者组织方面的表现不满,志愿者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好地满
34、足或是被分配的任务与本人当初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符等,因此建议管理者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分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服务项目。潘红霞、应广兴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初探一文中针对现在高校志愿者缺乏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寻找原因,包括:活动流于形式,有做秀的嫌疑;功利性目的较强;志愿服务业务水平低三方面原因。 潘红霞、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初探,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2-64页。韩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发现,人们在强调奉献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忽略了为志愿者的参与提供发展空间。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
35、1期,第46页。将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分为来自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身、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志愿者组织问题包括:人治化管理、对志愿者的错误定位。志愿者本身的问题包括: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两方面。魏承帅以志愿失灵理论视角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其中问题和困境包括:志愿者组织经费的短缺、志愿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欠缺两方面。 魏承帅:志愿失灵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载法制与社会(社会观察),2010年8月(下),第117-118页。关于高校志愿者中特定服务项目志愿者的研究也有,其中刘欣然,刘春荣等发表的影响
36、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一文中,将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包括: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期、政府支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社会调节机制、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事业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等十二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社会角色转变需要、自身成长、发展需要、情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等。 刘欣然,刘春荣: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载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7年第1期,第6-8页。在已有研究中,也有从志愿者收获角度研究志愿者发展的文献,如吴鲁平和牛茜在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一文,通过研究发现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中
37、,获得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体“发展”与“成熟”;而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具有“后现代性”意义的“快乐”体验,则有“九大来源”。 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页。其中也有文章从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的。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等。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一节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梳理高校志愿者已有研究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其中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
38、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的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选择质的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因为质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满足本研究的要求:第一,该研究方法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从高校志愿者自身的角度了解其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征;第二,该研究方法有利于从微观层面上获得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与其动机、收获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细致深入地了解志愿者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第三,该研究方法允许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
39、,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对几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细致的探究志愿服务不同阶段志愿者流失的原因。第二节 访谈实施一、访谈提纲本研究采取开放型访谈方式,访谈提纲只是访谈内容的主线,在访谈过程中会根据访谈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访谈情况对访谈进行相应地调整,适时追问,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访谈提纲的问题主要涉及:一、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参与志愿组织等;二、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的情况;三、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四、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自我志愿服务意愿进行比较,了解志愿意愿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五、志愿者流失现状的了解;六、志愿者未来参与志愿服务意
40、向了解、七、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整体规划情况。二、访谈实施1. 访谈提纲是本次访谈的主要方向。访谈过程中,总体把握访谈提纲为主线,不拘泥于提纲的个别问题和相互间地顺序,研究者采取灵活、多样、开放的态度,按照被访谈者回答的思路进行提问。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所强调的内容,研究者进行重点追问;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没有涉及到的重要问题,研究者在随后的访谈中及时补充提问。2. 访谈时间与地点:提前与被访者协商,每次访谈时间为50分钟左右。3. 访谈对象的选择:研究者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第一,本研究课题的对象是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征研究,需要寻找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其动机与收获的
41、变化发展规律,因此,需要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达到一定时间的高校志愿者。第二,由于在访谈过程中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中涉及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除了笔者尽量将问题设计的通俗易懂之外,还需要被访者有较高的文字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不同的志愿者从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最终志愿者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也不相同,笔者试图通过对多种类型志愿者的访谈,更全面的了解参与不同志愿组织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体验,同时着重考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其整个志愿服务生涯的影响。4. 与被访者协商使用MP3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然后对问题和被访者的回答进行梳理,找到追问过程中的问题,尽量
42、再次跟被访者取得联系,力争找到答案。三、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在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合。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类属分析能够将一部分资料(或概念主题)从他们所处的情景中抽取出来,通过比较的手法凸显他们之间的关系。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90-292页。类属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进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地结论。四、被访者背景介绍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者共访谈了10位北京
43、地区高校中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被访者中男女比例为4:6。被访者参与高校内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从事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序号性别参与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年限1男北京市红十字会防治艾滋病宣传(以下称:防艾宣传)4年以上2女校红十字会、北京市红十字会献血服务、急救培训、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2年以内3女校红十字会实践部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防艾宣传2年以上4女校红十字会手语队北京市红会防艾宣传1年以上5男校红十字会宣传部从事无偿献血与防艾宣传2年以上6女青春红丝带防艾宣传2年以上7男青春红丝带防艾宣传与急救培训2年以上8女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支教基金会支教、敬老活动、平安校园志愿服务活动2
44、年以上9女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社区义务家教、义务导游2年以上10男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5年以上表4-1 被访者基本信息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一节 高校志愿服务环境与志愿服务阶段性分析一、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及问题分析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高校也成为了志愿服务重要的实践平台。高校成为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示服务热情,发扬奉献精神的“舞台”。除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对全国青年掀起了“志愿服务热”的引领作用外,高校成为了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和展示舞台,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践行者也存在其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一)
45、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高校既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渡平台。志愿服务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掌握了社会规范,内化了价值观念;丰富了阅历和人生经验;拓展了社交范围,增加了社会关系。 李良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载:青年探索,2002年第6期,第31-31页。志愿服务因此才能够在高校发展壮大。此外,高校的社团发展氛围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各种志愿组织的发展。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外在影响因素:1. 学业压力减轻,可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充裕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的学业任务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相对轻松
46、,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裕。这是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访谈者1说,“如果当初上大学就想着要好好学习的话,肯定不会关注这些社团活动,特别是参与志愿服务,我认为大学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来说,小了很多。”有的志愿者希望能在大学的前两年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选择参加了志愿组织,既对自身发展有所锻炼,又能做一些公益事业。如被访者4:“其实我也是想抓着大一、大二这两年比较轻松,考试也比较简单,好好做做志愿服务。到大三了,由于考研的原因,我自身精力不够,怕耽误他们的工作进度,可能也就淡出了。”2. 经济压力较少,有相对富足的资金支配通过访谈了解,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支出,因此,自身在经济支出方面顾虑较少,有少量可支配的经济条件用作志愿服务的经费。被访者10说到,自己之所以选择支教这项志愿服务,是因为这项活动是在他经济能力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一项真正体现志愿精神的活动,整个活动的各项费用都是自己支付。被访者5:因为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并且大学阶段的主要生活支出都是父母负担,不需要去接触社会上很功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