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784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台灣中小學校園的政治分析簡宏江幼兒保育系專任講師【摘 要】1990年代台灣的教育改革在鬆綁理念的架構下,開展此波以民主化、市場化為主要特色的教育改革。其具體的政策體現,包括:教師法的公佈實施、國民教育法的修正,教育基本法的訂頒,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的施行等,這些教育政策的變遷,撼動了中小學校的底層結構,使得傳統以校長為權力核心的結構解體,演變成行政、教師及家長三角鼎力的權力生態。是以,學校的權力結構與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文旨在以權力途徑分析在這一波校園民主化的改革浪潮下,中小學校園所呈現的政治現象。而本文結構安排,首先探討為什麼(Why)會產生校園民主化政策,其環境背景為何?次則分析中小學

2、校園的政治現象:有哪些政治行動者(Who)?他們擁有哪些政治資源?第三則分析這些政治行動者,他們在爭奪什麼(What)?以及背後衝突的成因為何?第四則探討這些政治行動者如何(How)運用政治策略以獲致所要爭奪的,最後為省思這些權力運作的過程及目的。關鍵字:教育政治學、組織政治、權力Political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Hung-Chiang Chien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Abstract】In 90s, the idea of l

3、essening restrictions of Taiwans education was underway. This wave of educational reform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alization and marketablization. The major policy changes included the announc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s Law, the amendment of Law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4、 education, the issuance of Law of Educational Fundamental, and enforcement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Policy. Those policy shifts have moved the base structure of all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and dissolved the center power of school principles. The school political power has been

5、spread into three parts, the administrations,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refore,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the schools are encountering major movements that have never met befor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political phenomenon revealed in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hich is under t

6、he educational reform wave. First of all, it discusses “why”, in what background that the schools developed democratic policies. Second, it analyzes political phenomenon: “who” are those political actors and what political resources do they have? Third, it explores “what” those political actors are

7、fighting for and reasons behind the conflicts? Fourth, it inquires into “how” those political actors apply political strategies to get what they want. In the end, it examines the process and goal of that power exploitation.Key Words: Educational Politics,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Power壹、前言 校園民主化之後,所

8、見盡是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間,為排課、既得利益、資源分配等問題而互相爭執,反而造成校園紛擾不安的氣氛,甚至影響及學生的受教權利(林惠真,民86,引自張明輝,民87:243)。這是一位國小校長沉痛的陳述現今校園的亂象,而許多無法容忍這些變局的校長,也都大嘆不如歸去。 校長們的感嘆,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傳統上中小學校園是社會上最安定的地方。學校透過明確的權責分配與分工、階層式的管理層次,注重以正式法令來監督、控制管理組織的程序與運作,並透過繁冗的規則和程序來管理員工的行為,以減少異離的行為。是以,校長只要發號施令,教師們不敢不從。 然而,隨著歷史的演進,民主化潮流重塑著教育體制,諸多校園民主化的

9、政策如火如荼的推動,尤其教師法等法案的施行,一方面促使教師跳脫特別權力關係的宰制,釐清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激發了自主與自決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法賦予教師籌組教師會的權利,促使教師擺脫弱勢族群的無奈,展現了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團結了分歧與鬆散的力量。就在這種教師意識覺醒及組織力量崛起,兩股力量相互激盪的脈絡下,使得以校長為權力核心的官僚體制,面臨嚴酷的挑戰;既有的習慣、規則、制度,也產生前所未有的運作危機,而學校內部的人際互動,也就衝突不斷。本文旨在分析在這一波校園民主化的改革浪潮下,中小學校園所呈現的政治現象。有關政治的意義,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本文在此不擬深論。然而,誠如上述所言,解嚴後校園權力結

10、構重組,再加上資源的稀少性,因此利害關係人(校長、教師及家長)在學校生活中運用權力,爭奪這些稀少資源的政治現象也就無所不在。此外,學校猶如是個政體(polity),在價值的分配過程決策過程,充斥著權力與衝突,學校裡的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等成員,對於學校的發展有著衝突的想法、對於學校如何分配資源也是有不同的見解(Marshall & Scribner,1991),而美國政治學者拉斯威爾也強調:政治是決定誰得到什麼的過程 。是以,從權力途徑來分析校園中的政治現象,將政治視為相關利害關係行動者在競奪這些稀有資源,而權力正是進行此類鬥爭的手段(楊日青等譯,民88:17),相信更能洞察與描述校園民主化後

11、的人際互動。至於本文結構,首先探討為什麼(Why)會產生校園民主化政策,其環境背景為何?次則分析中小學校園的政治現象:有哪些政治行動者(Who)?他們擁有哪些政治資源?第三則分析這些政治行動者,他們在爭奪什麼(What)?以及背後衝突的成因為何?第四則探討這些政治行動者如何(How)運用政治策略以獲致所要爭奪的,最後為省思這些權力運作的過程及目的。貳、權力重組變遷中的台灣中小學校園解嚴後,隨著政治的民主化與經濟的自由化,台灣威權的政經體制逐步解構,反支配的社會力風起雲湧,民間教育改革呼聲不斷。政府為回應民間團體的改革的壓力與訴求,於1994年9月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擘畫教育

12、改革的藍圖。兩年後,教改會提出總諮議報告書接櫫教育鬆綁的改革理念與建議,為台灣的教育行政帶來典範的轉移(楊巧玲,民89a:36)。其具體建議包括:調整中央教育行政體系、重整中小學教育行政及教學、維持教師的專業自主、鬆綁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的鬆綁、鬆綁民間興學與辦學、社會觀念的鬆綁(行政院教改會,民85:2134)。是以,在上述教育鬆綁理念與建議的影響下,民主化與市場化遂成為重塑教育體制的兩股重要思潮,而強調學校自主(School autonomy)與參與決策(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為特色的學校本位管理(David,1989;Wohlstetter and

13、 Mohrman,1993,引自楊巧玲,民89b:4),也成為中小學校重建(School Restructuring)的重要策略。而其具體的政策體現包括:1995.08.09教師法公佈施行、1999.02.03國民教育法修正通過、1999.06.23教育基本法公佈實施、2001.09正式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等。這些教育法令政策的制定與翻新,撼動了中小學校的底層結構,使得學校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其影響如下:一、校園權力結構的重組傳統上,台灣的教育行政系統是具中央集權色彩的,它是一套從中央,透過各種法令,一層層指揮、管制,將地方及學校的教育行政系統連結起來的。而校長是法令

14、的執行者及擁有許多裁量權,並在人事、經費使用、校務決策、考核獎懲等方面上,擁有關鍵性的主導地位,因此教師莫不臣服於他,而家長也依賴其提供資源。但隨著教師法的施行、家長教育選擇的強調,使得教師及家長在校務、人事等方面都享有決策的權力,校園的權力生態呈現行政、教師、家長三角鼎力的局面。二、特別權力關係的瓦解所謂特別權力關係係指基於特別之法律上原因,為達成公法上之特定目的,於必要之範圍內,一方取得概括的支配他方之權能,他方對之負有服務之義務,此為關係之內容。而其特徵為命令權、懲戒權、排除司法審查(陳清秀,民88:239240)。傳統上,在特別權力關係的理念與制度影響下,將教師視同公務員,強調教育行政

15、單位與教師之間不對等的權利義務關係,教育行政單位可以不依法律規定或授權,任意限制教師的權利,規定教師的義務。但教師法的施行,具體規範了教師的權利義務,還給教師作為憲法上一個公民的身分,這也使得過往權威、保守的校園文化逐漸在轉型中。參、粉墨登場中小學校園中的政治行動者根據筆者研究與觀察,現今中小學校園中的任何議題,無不涉及以校長為首的行政人員、教師及家長等三種行動者的權力互動。茲將其擁有的資源分析如下:一、校長的資源分析傳統上,校長是教育科層組織的一員,從法令的角度,校長在角色上是更接近局長的部下與教師的長官。因此校長只要對長官負責,毋庸太理會教師及家長的聲音。另外,雖然校長秉承主管官署的法令與

16、政策辦學,然而實務上,其在人事、校務上等方面擁有許多裁量的權力(王震武等,民85:74)。 是以,在體制結構上,學校的資源包括人力、經費等都受制於上級教育行政的控制,然而校長在校內卻擁有許多裁量權,以分配資源;教師及家長也都依賴其資源分配。因此,傳統上校園內校長仍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力。這些資源權力包括(Hoyle,1986):(一)物質資源校長對於設備、書籍、空間、經費運用等資源具有高度的控制權,常能依自己的主觀偏好分配這些資源。(二)升遷校長對於教師昇任組長及主任等職位具有任免權,並且對於優良教師等榮銜的推薦,具有影響力。(三)尊重以校長之尊讚美教師,可增加教師在同事眼中的尊榮。(四)自

17、主性校長可藉由教學視導、查勤等活動的監督,決定教師所享受的自主性程度。(五)執法的寬鬆校長對於法令執行的鬆緊,擁有不同解讀權。若校長堅持依法行政,則教師的自主性受到限制;而若校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則教師擁有較多的彈性空間。例如,校長對教師的出差勤、上下課的時間嚴格要求,依法則是沒有錯,但是教師的彈性空間也就受到限制;反之,若校長執行寬鬆,只要沒有人抗議,教師也沒有出大錯,那麼大家也就相安無事,而這個執法的寬緊,完全掌握在校長手中,是校長重要的交換資源。(六)職位權威與關係網絡我國素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再加上校長是一校之首長,擁有許多資源分配的權力,因此以校長之職位及名器,必然受到社會大眾的敬重。

18、此外,校長身處的社會網絡是與教師不同的。校長有較多時間與家長、地方人士、政治人物等不同身分背景的人物互動,因而建立校長專屬的人際網絡,這些也都是校長在校園政治爭奪中可資運用的資源。 然而,隨著教師法的實施及國民教育法的修正,促使學校權力結構產生變革,諸如,教師會的籌組、教師評審委員會的設置、校務會議的法制化、校長遴選制度的確立,使得校長在人事、校務運作的空間受限,甚至自己的飯碗也被控制在別人的手中。因此,校長的資源除依賴上級機關外,對內所能掌握的資源更是稀少,雖然校長擁有物質資源、升遷、尊重、自主性、執法的寬鬆等資源,但在結構上所形塑的依賴特質,導致所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極需要獲取教師及家長的

19、資源,才能實現其教育理想與目標。二、教師的資源分析(Hoyle,1986)傳統上,教師是位於官僚體制結構下的最底層,對於校務的參與以及本身專業的建構,幾乎沒有空間,但隨著歷史結構的演進,教師的角色地位日趨重要,茲將其所擁有的資源分析如下:(一)尊重教師表達對校長的看法,對於校長的形象建構具有影響力。(二)支持教師對於校長所提出的學校願景、目標的接受度。(三)意見領導在教師群體中有許多非正式組織及意見領袖。這些意見領袖可運用個人的影響力來決定是否接受校長的目標或領導權威,造成對校長領導上的威脅。(四)順服對於校長所訂定的準則、程序,以及所推動的政策,也都需要教師的順從接受。Lipsky(1980

20、 ,引自Taylor,(et al.),1997)曾指出教師是屬於科層體制下的基層人員(street level bureaucrats),其負有職責,須實際傳遞政策並付諸實行。但基層教師為應付實存工作環境的各種壓力,因此會發展調適策略,使得原本課予的政策變調。換言之,教師可以運用抗拒政策的權力,包括強烈抗拒、惡意順服、假裝同意、忽視否認、冷漠退縮等形式(簡宏江,2000),使得校長所推動的學校政策受阻。(五)聲譽參與社區活動、學生體育運動的績效、學校升學率的提昇等,可增加學校及校長的聲望,這些都有賴教師的參與及配合。尤其現今校長的派任改為遴選制、並實施校長評鑑、校務評鑑等工作,校長若要良好的

21、表現並甄選得上校長,有賴教師的努力及付出。(六)團結權一九九五年八月九日教師法公佈施行,該法第二十六、二十七條明白訂出教師組織的規範,正式賦予教師組織教師會的權利。教師會的主要任務在於維護教師專業自主及尊嚴,保障及爭取教師的合法權益,其性質為一專業團體及自治團體,並具有壓力團體的角色,如能正常運作將成為學校行政過程的主要制衡力量(張明輝,民87:240)。(七)人質權中小學校園設有導師制度,一般而言,導師對於該班學生授課時數較多,並負有輔導學生的義務,尤其小學是包班制,學生幾乎完全掌握在導師中,對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更是影響深遠。因此,在這種高度依賴的關係下,行政與家長不敢直接與教師對抗。三、家

22、長的資源分析 傳統上,家長是被定位在出錢、出力的角色上。但隨著民間教改團體的努力、教育思潮的改變,家長對於校務參與及學生學習權日趨重視,茲將其所擁有的資源分析如下:(一)支持校長的學校領導、教師的班級經營若得到家長的支持,則校長及教師在推動校務及班級活動時順遂無阻,反之若被家長列為不適任校長或教師則信用破產,則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因此如何與家長互動,取得家長的正當性資源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在校長遴選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例如,台北市校長遴選辦法設計家長代表有一名浮動委員,即出缺學校的家長代表),而取得家長的正當性支持也就不可言喻了。(二)協助學校爭取預算藉由家長豐富的人脈關係及選票資

23、源,協助學校向上級教育行政機關或議會爭取預算及補助。(三)提供人力、經費等資源由於以往長期以來,政府對於中小學校投資的不足,使得中小學教育發展面臨結構性的限制人力及經費的匱乏。為提昇學校服務的品質,有賴家長們的經費挹注,改善設備,並提供人力資源,諸如,充任導護媽媽(爸爸)、圖書義工等。(四)團結權隨著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生活的改善以及知識、教育水準的提昇,使得家長有時間及能力參與學校事物,目前各個地方政府均訂定相關法令以保障家長的學校參與權。學生家長會組織的主要任務,旨在協助研討班級和學校教育計劃及發展,並提供改進建議事項。因此,家長有了發聲的組織力量,再加上家長不同的身分背景,所蘊藏豐富資源,

24、使得家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五)協調權對內,學校若發生重大事件,則仰賴家長出面協調,發揮中立仲裁的功能,以免事態擴大;對外,學校則需要家長以其名義,發揮遊說上級機關的功能及政策影響力,以達成學校或教師的利益。肆、政治爭奪台灣中小學校園衝突的來源與成因 基本上,當前中小學校園中衝突的焦點,主要是以行政教師為主軸,以校務會議為戰場,所展開的一連串對抗行動。舉凡教師授課時數、教室分配、經費運用、學生編班與評量、簽到、查堂、導護等議題,都是引發校長、教師及家長三者之間相互競逐,產生緊張關係的來源,茲從教務、訓導、總務及輔導等四個層面分析如下:一、教務方面(一)教師授課時數少一節課,多一節課是教師

25、在教學生活中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因為量化的節數分配更是直接挑動教師對利益分配是否均等的觀感。以往授課時數的編配是向行政人員傾斜,兼任組長及主任的教師,編配較少的授課時數,但是教師法通過後,這些既定的規定,便受到檢視及挑戰,各個相關人員莫不磨刀霍霍,以裨爭取到有利的時數編配。(二)教師職務安排以往校長掌握教師職務安排的權力,教師們想佔取有利的職缺(例如:科任教師、任教低年級可有半天的休假、任教高年級可以養鴨子等),無不依賴校長的分配。而且各個職位的勞逸情形不一,更是成為校長操控教師的利器。但是校園民主化之後,教師自主意識抬頭,這種攸關個人利益的職務安排,便成為行政、教師相互競逐的標的。(三)學生編

26、班以往校園中普遍存在著人情班、特權班等現象。這也是校長攏絡各利害關係人的籌碼。但是校園民主化之後,關於學生編班的方法,拆、編班的年段,以及家長、教師子女是否可選擇教師,也都成為論戰的議題(龍安國小家長會訊,民86)。(四)進修研習校園中一般的教師研習機會,也是一位難求。因為進修研習可公假出差,課務以公費派代,並且免費享有餐點、教材,上課期間又鮮少有課業要求,是以成為教師們競相爭奪的福利。(五)課後輔導課後輔導提供行政人員、教師賺外快的機會,尤其放學後的鐘點費更是高出正常上課許多,而且上課輕鬆愉快,不用特別備課,因此引發相關人員的爭奪,甚至家長也想兼差。(六)課程決定控制資訊及理念的流向是權力的

27、主要來源(Spring,1998:30)。早期關於誰決定課程的內涵?要教哪些課程?教學的進度為何?如何評量等議題,學校行政及教師是有極大的自主權力。但是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家長會的崛起,使得愈來愈多的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權益,因此學校變成各種行動者試圖影響價值、理念及資訊分配給學生的標的。(七)教科書採用國民教育法修正後,賦予學校選擇採用教科書版本的權力,選擇教科書除攸關學子的受教權益之外,更隱含利益之爭,因此,採用何種版本的教科書,遂成為行政、教師及家長競逐的標的。二、訓導方面(一)課外活動(畢業旅行)的安排以往課外活動(畢業旅行)的方式、地點等安排偏向娛樂化,被質疑為沒有教育意義,而且都由教師

28、決定,因此家長希望能爭取參與、甚至主辦該活動,以期使過程透明化,並保障子女的學習權。(二)導護的安排導護工作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為不僅需趕著在上學、放學時段,忍受污濁的空氣,出勤維護學生交通安全,並須巡邏校園、主持會議、處理校園突發事件等,使得教師聞導護莫不色變。早期,對於誰要排導護?一學期要排幾次?也就引起教師相當的關切。在教師法通過後,對於教師該不該安排導護,更是引爆校園內行政、家長及教師的爭議。(三)運動會的實施對於運動會的節目內涵、數量、進行方式等,行政與教師都有不同的立場。就校長而言,希望運動會能夠盛大舉行,以宣傳學校績效,做好社區公關;但是站在教師立場則希望多一事,不如少

29、一事,因此對於運動會的實施勢將引起衝突。(四)衛生清潔教育的實施對於學生打掃區域的分配、誰負責打掃廁所?是否外包打掃學校廁所?也都會引起行政、教師及家長的論戰與爭奪。三、總務方面(一)校園空間規劃與運用關於校園空間的功能規劃、配置也都成為爭奪的焦點。例如:低年級的教室要不要配置在樓上?各年級的教室是否要輪調?要不要規劃教師休息室、研究室?此外,校園內要不要規劃教師停車場等,也都是教師、行政及家長之間相持不下的議題。(二)預算、營繕工程與採購預算、營繕工程與採購無疑是最直接涉及利益分配的問題。關於採購的項目與規劃、需求的優先順序、誰能獲得商機等?這些都是牽涉複雜的政治過程。四、輔導方面(一)特殊

30、學生的輔導與安置根據許多實證的研究,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極大,不但要負責教學、輔導,應付繁雜的行政交辦事項,此外還要抽空與家長溝通,因此,對於需要額外花費更多心力來輔導特殊學生,教師認為大吃不消。所以,特殊學生的安置就成為行政與教師爭執的焦點。(二)學生管教輔導近年來,有關教師體罰學生的案例層出不窮,許多案例的司法判決更是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因此,有關學生的管教方式、範圍、程度等問題,行政、教師與家長之間可能存在著認知上的差距,引發三者的論戰。 綜合上述,仔細探究這些衝突行為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三個面向的基本價值衝突:民主參與與官僚控制、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學習權及教師利益與學校目標。茲分述如下:1

31、、民主參與與官僚控制過往學校組織的運作型態,是以校長為合法理性權威基礎的科層體制,教師處於科層的底層,從屬於校長,為被支配者的角色,就在這種上對下的支配關係中,教師的自主性受到體制性的壓抑。而教師法通過後,賦予教師協商、提供建言,參與校務的空間與權力,是以教師對於校園民主化、專業自治等價值的要求殷切,然而,有些校長受到決策慣性的影響,仍以舊思維加以面對,排除或不尊重教師的聲音,導致教師的反彈。2、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學習權傳統上對於教材內容、教學進度、評量方式等,教育行政機關都有一致性的規定,再加上許多煩雜的瑣事纏身,使得教師的專業自主空間深受限制,專業能力及形象也受損。然而,教師法第十六條第六款

32、及第二十七條,對於教師專業自主權的保障均有所規定,使得專業自主成為教師捍衛的價值,藉以建構專業的尊嚴。是以教師認定與教學專業無關的工作,例如,導護工作、學童午餐的照護等也都一一端出檯面檢討,引發衝突論戰,此外,校長及家長基於維護學生的學習權為由,希望能參與教師的教學與課程的設計,教師則認為此舉干預其專業自主權,引發其不滿的情緒。3、教師利益與學校目標分析教師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教師組織任務具有雙重性質專業發展與保障權益。所以改善工作條件、促進教學環境良善等維護教師基本權益之主張均是教師組織之本職。然而教師爭取權益的過程,往往與學校組織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與目標,以及家長的期待產生落差。例如,學校行政

33、及家長均是希望教師能致力於教學品質的提昇,然而教師認為教師員額編制的提昇、降低班級人數等改善結構性問題,才是首要目標,此與家長抱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等待的急切心態,背道而馳,這種不同的價值觀,引爆三者之間的衝突。伍、權力遊戲政治策略的運作人是有生命的個體,為了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任何行為者必會以自己的稟賦(資源)為基礎而有自利性政治或經濟行為,以求在整體社會的再生與發展過程中汲取更多的資源(蕭全政,民77:45-46)。是以,在校園中的政治行動者校長、教師及家長,勢將運用資源,透過權力策略的操控,以獲致利益的極大。有關權力此一概念的內涵與面向,學者研究甚多。Lukes(1974)及Gaven

34、ta(1980)發展一個權力的三面向模式,涵蓋了討論權力的主要理論(Fowler,2000:50)。本文主要參考其架構,藉以分析校園中的權力運用:一、第一面向的權力權力的明顯操作權力的第一個面向主要包括四種權力類型,即強制力、經濟支配權、權威及說服,茲分別說明如下:(一)強制力(force)包括生理及心理的強制力。生理的強制力,包含限制自由、使人受傷害、痛苦、讓人無法滿足生理的基本需求等;心理的強制力是用來損傷別人的自我概念,例如,語言或符號的侮辱、惡意中傷、責備挑剔等形式。(二)經濟支配權(economic dominance)所謂經濟支配權是使用影響力讓別人的工作、生涯保障等受到影響,以便

35、控制他們的行為。另外一種經濟支配權的形式,則是使用影響力讓別人的工作條件、工作分配、假期受到影響,以促使他人順從主控者的意念。(三)權威(authority)權威是奠基於合法性(legitimacy)的基礎,讓人深信當權的人擁有特殊權力的權利,這種權力讓順從者毫無疑問的承認與接受,無須強壓或說服。(四)說服(persuasion)用公開明示的方法,讓人確信主控者所要求的行為是好的,以便影響他們的行為;或以理性說服,提供論證及相關的事實,讓人確信並採取行動。 在校園民主化之後,校長、教師及家長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絕對運用經濟支配權、權威等權力迫使一方順服;強制力的使用也缺乏正當性的基礎;而理性說服的

36、權力運用也有待發展。因此,多半是行為者就重要議題尋求可行方案,以解決利益衝突時,所發生的互動行為,其具體的策略如下(Weimer & Vining,1992):1、求同存異(化敵為友)(Co-0ptation)策略在提案內容中包含別人的觀點,試圖說服別人支持;或者成立相關委員會吸納各方意見,並藉由人際關係的拉攏,消除潛在的反對者。2、妥協策略(Compromise)所謂妥協是利用可替代的、可修正的政策提案來增加其政治上的可接受程度,將不被接受的政策予以修正,使其成為多重目標的提案,可吸納額外的支持。亦即以最小而必要的修正來吸引一些支持者,使政策提案能夠通過。例如:教師聘約內容的決策過程中,校長

37、及教師往往就運用求同存異、妥協策略等權力策略。此外,校內許多章則辦法的決策過程,也是校長、教師及家長三方相互折衝的結果。二、第二面向的權力偏差動員此即非決策制定(nondecision-making)的面向。權力的運用不只涉及決策為中心的衝突聯合過程,還包括行為者利用偏差動員,透過習俗規範、組織結構、流程、競局規則或政治過程等機制,將某些不利的訴求或政策偏好排除於議程之外的非決策部分。詳言之如下(Weimer & Vining,1992、Wirt & Kirst,1997):(一)操縱議程藉由掌握特定的機制及職位,如:會議主席及程序委員會等,以直接操縱議程。其方式包括駁回他人的提案、減少自己的

38、提案所面臨的阻力、設定議案討論的優先順序等,以順遂推動對自己有利的議案。(二)控制議題其方式包括增加新的議題,以分散利害關係人的注意力;製造使對方不利的議題或者藉以爭取其他團體的支持,以扭轉我方的劣勢,反敗為勝。另外則是試圖操控議題,以減少對我方不利的議題。在校園中,第二面向的權力運用是校長的最佳利器。因為學校中分層負責的觀念未落實,許多正式、非正式的會議幾乎都是由校長主持,再加上一般教師對會議規則不熟稔,所以校長可藉議程與議題的操控,藉故排除異議者與會,或者增加中立、漠不關心的成員,以將決策的範圍限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三、第三面向的權力意識型態的形塑行為者透過資訊的控制,大眾傳播等溝通的過程,

39、以及符號、迷思的運用,主動影響、塑造或決定其他行為者的慾望與偏好。具體而言,行動者以其辯才、或透過刊物發行、提供民意調查等論證資料,以塑造偏好;另外則是透過符號的運用,增強或弱化相關行為者的主體意識。例如:基本上,相對於教師及家長而言,校長是有優勢的行政與資訊的資源。校長利用校史、校友等優良事蹟的符號運用,並透過校刊等刊物的宣傳、教師進修課程、主持會議等資訊溝通,高舉維護優良傳統,塑造危機意識,將不同意見的教師標籤化為動亂份子,以去除教師的民主化訴求;教師會透過會訊的發行、行動研究等,塑造專業形象,以獲取家長的支持;家長會藉由舉辦公聽會,並邀請專家學者背書,以主動影響校長或教師的偏好。陸、權力

40、競逐下的省思代結論綜合上述分析可知,解嚴後的台灣中小學校園,在民主化的浪潮,以及諸多法令政策的推動下,舊有的由科層體制所形塑的權力結構解體,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多元的校園結構與文化,教師、家長的力量獲得解放,校長不再是校園裡的權力核心。是以,校園內諸多事務與議題,遂成為三者運用權力相互競逐的標的。權力行使,固然可以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使得傳統校園內不合理的事項,重新獲得檢視。但,在實踐過程,我們觀察到下列兩個問是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本質是否安在?學校教育的本質與目標,旨在以學生為中心,協助學生充實自我,使其具備才能(成事)、培養健全的人格(成人)、進而自我實現(成己)(詹棟樑,民84)。任何的

41、權力發動當以此為思考,是以,吾人較關心的是,權力的行使是不是能達成校園民主化政策的根本目標學生受益,換言之,在三者權力爭奪的過程中,是否能捍衛教育的本質,是我們必須省思的。二、校園民主是否深化?在純真的校園裡,解決衝突的方式,是否一定要將社會上的惡質作風帶入學校?以理服人的民主討論方式,不能做為解決校園爭端的方法?在爭取校園民主的同時,程序正義是否也一併被照顧了呢?(吳昌期,民90:3031),這是一位教師對於某校因推選學校參加縣教師申訴會人選案,爆發校長與教師會激烈衝突,因而產生對於校園民主化的省思。是的,校園民主化政策的另外一個目標在於鞏固、促進校園民主。而民主的真諦則是尊重與責任。是以,

42、三者在權力競逐的過程中,是否能以溝通理性,取代情緒性的對抗?能否兼重程序與目的來達成共識?能否自省應盡的責任?進而塑造民主的校園文化,深化校園民主的內涵,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參考文獻一、中文部份1. 王震武、林洪煜、黃旭田(民85)。台灣教育組織的體質以國民教育為中心的分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3. 吳昌期(民90)。校園民主之必要。師說月刊,404,頁3032。4. 張明輝(民87)。校園民主應否戒急用忍?中小學學校自主改革成效初探。載於高強華等(225-256)主編,鬆與綁的再反

43、思。台北:五南。5. 陳清秀(民87)。行政法上法律關係與特別權力關係,載於翁岳生編:行政法(211253)。台北:翰蘆。6. 楊日青等譯(民88)。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7. 楊巧玲(民89a)。教育行政的典範移轉與學校經營模式革新。教育研究月刊,79,頁2942。8. 楊巧玲(民89b)。教育鬆綁與學校分權的教育改革策略分析。教育研究資訊,8(6),頁115。9. 龍安國小家長會訊(民86),7,頁19。10. 詹棟樑(民84)。現代教育哲學。台北:五南。11. 簡宏江(民89)。抗拒變革理論對學校行政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啟示。載於國北師院國教所研究生論文輯第四輯,頁119。12.

44、蕭全政(民77)。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二、英文部份1. Fowler,F.C.(2000).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New Jersey:Prentice-Hall.2. Hoyle, E.(1986).The politics of school management.London:Hodder & Stoughton.3. Spring, J.(1998).Conflict of interests: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Boston:McGraw-Hill. 4. Marsh

45、all,C. & Scribner,J.D.(1991).”Its all political”:Inquiry into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V.23,N.4, Aug.,347355.5. Taylor, S(et al.)(1997).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London:Routledge.6. Weimer,D.L. & Vining,A.R.(1992).Policy analysis:Concept and pra

46、ctice.N.Y.:Prentice Hall.7. Wirt, F.M.& Kirst, M.W.(1997).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Berkeley:McCutchan.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

47、、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

48、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