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5300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现代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文章在分析国外物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

2、南京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从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建设两个方面完善和优化南京市物流技术支撑体系。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标准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1-0032-03Abstract: The logistics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to develop the modern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at abro

3、ad and the status quo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in Nanjing, the paper suggests to perfecting the logistics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of Nanjing by accelerating to construct the logistic public IT platform and th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logistic pu

4、blic IT platform;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贯穿现代物流的所有环节和全过程。然而目前物流信息化也日益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现代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目前,南京市的现代物流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现代物流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健全。南京市的物流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1国外物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的特点在物流业发展比较完

5、善的美国、日本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建立在强大的高技术支撑之上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1应用先进技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在于采取高技术支撑,物流业发达的国家都设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带GPS系统的先进运输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等。例如美国的物流企业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实现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企业内部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来实现内部订单的收集、审核、处理、结算等步骤。1.2实现物流网络化物流网络化是物流运作高效和信息交流透明有效的基础。现代物流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网络建立公共

6、信息平台,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互动。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物流企业高效运作最大的高技术支撑是网络。新加坡政府自1989年开始启用“贸易网络”(TRADENET),实行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除了政府提供的公众网络之外,各个物流企业都建设了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计算机技术平台专用网络平台,可以为公司和客户提供监控整个物流全过程的可靠、直观和动态的窗口。1.3强调标准的统一统一的物流运作标准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使现代物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注重物流运作的标准化建设,主要在基础标准、业务标准和信息化标准方面。在信息化标准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系统

7、管理软件标准,使得各物流企业得以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进行研发。2南京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南京市区位条件优越,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内河第一大港、华东地区第二大国际机场和多条直达欧美、东南亚的国际航线,有电子、汽车、石化、钢铁、能源五大支柱产业,以此为依托建设以空港、海港、公路物流和钢铁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集聚区具有巨大的优势。南京市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二是城市制造业地位突出;三是科技信息技术支撑明显;四是流通业基础作用较强1。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支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对信息的综合要求,发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8、,促进信息流与物流的结合,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协同经营机制的建立,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支撑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多样化的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工程,通过建立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互动,从而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社会物流运作效率,为企业竞争提供平等发展机遇和空间,降低产品运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为政府调控物流业提供信息通道和支持信息环境2。城市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应该是对目前各分散在不同

9、企业和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具有可视化的特性,目前南京市还缺乏这样的可共享信息的现代物流信息化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不规范、平台与平台的数据交换不统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平台的建设进程,甚至影响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减低库存,提高效率,还可以实现全程监控、可视化管理,为物流管理的创新提供条件3。随着南京市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总体质量不高等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主要问题,代表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物流标准化建设

10、的严重滞后,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南京市以及我国物流信息化标准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上4。(1)企业层面上的信息化标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开发工具不规范,缺乏标准体系的指导,开发商的投资多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市场做不大,客户也不敢用,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过高,进展缓慢。(2)行业层面上的信息化标准问题。由于电子单证格式和认证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企业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地沟通,需要反复地转化、认证,费用高、效率低,还很不安全。(3)社会层面上的基础信息化标准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社会层面上的标准也往往是国际标准,由于基础标准的滞后,商品编码、无线通讯频

11、率不统一,像RFID这样的先进技术难以很快应用推广。3加快南京市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根据国外物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的特点,结合南京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主要从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建设两个方面来完善和优化南京市物流技术支撑体系。 3.1南京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体系和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功能。企业内部物流体系是指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四大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储备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结算系统)和“一大平台”(信息管理平台),要求各企业在建立信息系统的时候,考虑各部门的联系,做到集中采购、

12、统一储备、统一配送、集中结算、信息共享,确保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有序流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方物流体系是指用于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主要集成了诸如条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快速响应(OR)、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订货系统(EOS)及数据仓库技术(DW)等。政府 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加快南京现代

13、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相关部门主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物流政策、法规、信息等。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求这三方的协调,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如图1所示。南京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以服务现代物流业为目的,以税务、交通、银行、海关等政府、行业信息为支撑的三层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公共信息平台整体上相对独立,各层相互提供信息和数据交换服务,不同平台之间通过统一、规范的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第一层为数据标准化整合和数据

14、交换层,这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核心,它明确了整个平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信息规范、编码规则、安全标准等。并且对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标准化、存储等,通过相关技术得以实现。第二层是服务层,它以第一层数据交换层为基础,充分利用平台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经数据挖掘和标准化整合,提供物流业的运载工具调度的智能化管理、联系运路的成本优化与智能选择、货况跟踪、异常货况的管理以及区域物流供需分析。第三层是用户层,即为整个平台的用户提供沟通界面,以助其使用此平台的第二层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功能。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应建立易于接入、共享和使用的公共信息平台环境。为了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要研究并应用异构系统

15、的兼容技术,以兼容多标准、多格式的技术方法建立易于接入的应用环境。在兼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物流跟踪查询系统、物流资源管理系统、智能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网等重点业务系统,实现各行业和区域系统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物流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开发物流园区(基地)信息库、物流企业信息库、运输资源数据库、仓储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物资资源数据库等,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确定各类信息共享的范围与权限,推广电子认证应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行的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

16、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和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积极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等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3.2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三个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要建立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应加强政府的协调功能,并接受国家标准化制定与管理部门的指导,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1)基础标准。物流基础标准包括计量单位标准和模数尺寸标准。物流专业计量单位标准,是物流作业定量化的基础,它的制定要在国家的统一计量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到许多专业的计量问题和与国际计量标准的

17、接轨问题。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是物流系统中各种设施建设和设备制造的尺寸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出集装箱基础模数尺寸,进而确定物流的模数体系。(2)业务标准。业务标准是物流活动中采购、运输、装卸质量、仓储、包装、生产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的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指与物流信息交换有关的专门领域标准,如EDI标准、EPC标准、电子商务标准等。参考文献:1 黄繁华. 南京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01(9):91-94.2 徐宝贵.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营问题探讨J. 通信世界,2006(9):40-42.3 曾宇容,王林,

18、袁泽沛.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区域物流资源整合J. 科技管理研究,2007(4):125-127.4 李敏,姚大红,曹彬. 构建现代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研究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37-4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

19、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20、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

21、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