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怎样进行有效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课怎样进行有效活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品德课怎样进行有效活动小学品德课怎样进行有效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品德教学中,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活动。但实质上,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下面四个特征: 一、 真实性活动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 1、活动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
2、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活动情境的创设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例如教学你帮我,我帮你一课时,一位教师组织了“贴鼻子”游戏活动,试图通过“盲人”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这一活动体验,引出课题“你帮我,我帮你”。另一位教师则涉及了“盲人取物”活动:让学生蒙着眼睛,沿着规定的路线,绕过“石头”,跨过“小桥”,迈过大沟小沟,到达指定地点,拿到目标物品。 这两个活动都很有趣,学生也玩得很投入,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贴鼻子”游戏体验的是贴错鼻子带来的快乐,其娱乐性强于生活性。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盲人取
3、物”则是盲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个活动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盲人行动的不便,进而萌发“你帮我,我帮你”的情感冲动,产生强烈的“助人”欲望,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应当植根于真实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怎样,我们的品德教育就应围绕怎样的生活去实施。 2、活动反映的生活更应该是现实的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区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显示,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 例如教学寸
4、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就不能仅仅用古人怎样“惜时”、“苦学”的典故进行说教,而应当立足于儿童生活实际,组织开展活动。如:“看一看”,各行各业的人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做一做”,我们一分钟能读多少书、做多少题、写多少字;“算一算”,小朋友做这些事情的间隙又浪费了多少时间等等。我认为,教育要未来培养人,儿童也必定要长大成人,但“未来”和“成人”只能通过“现在”与“儿童”来达到。只有儿童当下、即可进行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内心。 二、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
5、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们的一些教学中对“活动”的目标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因此成为无效劳动。 例如:某教师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时安排了两个活动:考考你:你对爸爸妈妈有多了解?观看小品看电视:你们一家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爸爸为什么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呢?而按照该单元整体安排,第一个问题应该在第一课我的一家人中解决,第二个活动应该在第二课家人的爱里更为合适。显然,该教师没有把握好单元教学的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造成了目标的错乱。 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和价值,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
6、性。如果目的性不强不强,效果不明显,哪怕是形式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 三、可操作活动要适合学生参与并能实践操作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中”列举的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20多种。该建议是针对广义的教学时空所提出的,并非所有活动都适合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选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教师,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分清哪些活动可以在教室展开,那些活动只能在室外、校外或野外进行。对于不能完全在教室开展的活动,也要分清活动的那些阶段可以搬进教室。譬如资料调查、
7、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及其他操作性和实践性活动,一般是很难在教室里展开的,我们可以在室外实地活动时收集资料,然后带进课堂,做后续的分析、整理、交流、讨论、欣赏、评价、制作等。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2、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 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的新俗套。例如教学家人的爱一课,为帮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倒入活动:说说家人关爱你的故事;一天中,家人为你做了些什么?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活动持续了20分钟,学生在冗长的课堂谈话中
8、兴味索然。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手的,就别只让学生动嘴;能让学生多感官活动的,就别只让学生单一感官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心的活动。 3、变虚为实,为抽象概念负于具体内容 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的星、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活动时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 四、有准备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或心理的准备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
9、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动物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请小朋友“用声音或动作表示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同学猜猜是什么”,接着又让小朋友开展小组合作,“每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看喜欢哪一种动物的人最多”。第一个活动中小朋友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时,突然中断游戏,转而让他们开展不甚擅长的言语交流,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致课堂反应十分冷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提出新任务前,能委婉地予以铺垫:“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时间有限,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小朋友都有交流的机会呢?老师提个建议,我们分小组交流好吗?”这样,学生的主题得到了尊重,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