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
2、就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迥然不同。因为“做数学”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了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
3、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开放思维,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
4、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做数学”的关键。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
5、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1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
6、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教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学,从而对数学教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教学、学数学教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7、的目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小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小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
8、动手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动手、观察、思考,使小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4、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 (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
9、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 (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 2 (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 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5、创设悬念,激发学习数
10、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几个月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动手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成绩较前有很大进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