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6226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草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3+5”城市群发展,抓住机遇,借助外力,拓展常德发展空间,特编制本规划纲要。一、对接的机遇和基础1、对接的机遇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将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作为点晴之笔着墨规划,又将改革贯穿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错位布局长株潭三市产业发展方向,高起点、全方位铺开“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宏伟蓝图,将长株潭打造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湖南经济发展的

2、核心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为发挥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3+5”城市群发展战略,即“发展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聚集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和“3+5”城市群建设,为常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作为全国的改革试点,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在长株潭先行先试,率先形成体制机制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从而加快“3+5”城市群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大整合、大重组,必将为常德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注入强大的动力。二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中部崛起战略、长株

3、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和“3+5”城市群发展,是国家和省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必将会出台相关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推动城市联动的合作机遇。根据省里的统一规划和战略定位,“3+5”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构架是“一核三带辐射联动”,作为核心区,长株潭城市群将会重点考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商务、科技农业等高端产业的集聚与基础工业、传统加工业的疏解。岳阳长株潭衡阳、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三个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将会凸显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与长株潭主动对接,错位发展。常德作为湘西北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也会在城市联动合作中加快融入

4、“3+5”城市群的步伐。2、对接的基础从区位优势上看,常德是“3+5”城市群的5个次级中心城市中唯一不与长株潭接壤的城市,是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点,既承接长株潭的辐射,又承担将长株潭辐射效应向湘西传导的使命,同时又是联通长株潭城市群与成渝经济圈的枢纽,这个特殊区域为对接提供了先天基础。从经济实力上看,常德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2007年,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第二位,城市综合实力居于全国百强行列。从基础设施上看,常德是全国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是全省除长沙以外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通信水平在全省领先。从城市发展上看,

5、中心城市建成区达到6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8万,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城市环境比较优美,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资源禀赋方面,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还是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主要矿藏有50多种,部分矿产品储量居全国全省之首。从生态环境上看,环境保护基础较好,环境质量优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检查验收,拥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点。从体制机制上看,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消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为常德融入“3+5”城市群、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点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二、对接的总体构想1、指导思

6、想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一化三基”,坚持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发展取向,通过积极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使常德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带动区、协作区和受益区。2、基本原则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体制机制的大转换、发展空间的大拓展和创业环境的大改善,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破解瓶颈制约,建立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全方位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按

7、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行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通过发展“两型”产业和推进产业的“两型化”,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各展所长的新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常德在全省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以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为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以园区特别是常德工业走廊作为对接长株潭和发展“两型”产业的主阵地,推进项目建设,壮大核心企业,培育集群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承载力,实现与“3+5”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高。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集中力量突破常德工业走廊、柳叶湖旅游度假

8、区、城市新型社区示范点、农村镇村同治示范片等亮点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市 “两型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管理,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3、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对接,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实现常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2015年达到2100亿元以上,人均分别达到26000元和34000元,基本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方式得到明显改善。单位GDP能耗2012年比2

9、007年降低20%以上,2015年降低25%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2012年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面建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两型社会”,走上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发展之路,实现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目标,成为湘西北的区域经济中心。三、新型工业化的对接以“两型”产业为导向,以常德工业走廊为载体,突出把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承接长株潭及沿海地区产业梯级转移,加强区域分工

10、协作,打造一批区域带动型、对接配套型、资源特色型产业。到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1、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加强产业对接立足产业对接、相互促进,突出发展区域带动型、配套协作型和资源特色型产业。一是把卷烟制造、食品、有色冶金打造成全省的龙头带动型产业。巩固常德烟草工业在全省卷烟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增强“芙蓉王”品牌效应和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实施卷烟生产线扩改和石板滩烟叶仓库建设项目。加快发展绿色、保健、方便食品,规划建设西洞庭食品工业园,争取形成一批全省全国名牌,建成全省最大的食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以铝材、钛材等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建成全省最大的铝材、钛材生产基地。

11、二是在机械、纺织、林纸产业上加强与长株潭的配套协作。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和烟机、纺机、纸机、粮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为长株潭地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方向,做大纸业规模,重点实施林浆纸板一体化工程。加快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引进知名服装品牌,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发展建材、医药、盐化工等资源特色型产业。充分挖掘水泥灰岩、石膏、瓷土、矽砂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重点开发中高档建材和新型材料,打造全省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重点抓好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生物工程药物和医药器械的生产。推进成品盐、盐化工衍生产品开发,建立以岩盐资源为依托,以日化用

12、品为最终方向的化学工业体系,成为湖南重要的盐化工生产基地。2、以产业的“两型”化提升产业对接水平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两型社会”发展路子。一是大力发展“两型”新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都市产业、绿色产业,鼓励发展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二是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重点在工业企业中实施信息技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自动化水平,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提升烟草、机械、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

13、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三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新建项目能耗、资源限额、污染排放强制性门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评估审查机制,严格项目审批。重点抓好电力、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34家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抓好2家列入国家“千家节能行动”和12家列入省政府“百家节能行动”的重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进行全市5家氮肥厂合成氨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对创元铝业、大唐石门电厂实施能源系统优化改造,对湘澧盐矿、恒安纸业进行燃煤锅炉改造,推进雪丽造纸、常德纸业、西洞庭造纸等企业的碱回收改造项目和石门玉叶等公司的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

14、,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07年的1.017吨标准煤下降到0.8吨标准煤,降低21.3%,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以常德工业走廊作为产业对接主阵地以长常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德山经济开发区、汉寿经济开发区、鼎城经济开发区、创元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常德工业走廊,使之发展成为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成为常德市“两型产业”示范走廊,成为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先导区,常德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湘西北发展的动力源。力争到2012年,工业走廊规模工业总产值在2007年34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到1200亿元,2020年增长到3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

15、%、75%。德山经济开发区(含武陵工业园)工业走廊核心园。坚持把德山开发区作为工业走廊的重点,争取在2012年前升格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为常德承接沿海地区及长株潭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改造提升机械、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城市新区、工业新城。汉寿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重点园。作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10个重点县之一,重点抓好与长株潭的对接工作,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开发新模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电子以及医药、机械等产业。鼎城经济开发区机械制造配套园。以灌溪工业园为主体,加强与长株潭机械制造及相关产业协作,建成长株

16、潭机械工业配套的专业化园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桃源创元工业园铝材生产加工专业园。重点发展铝材、建材产业,巩固常德在全省铝材生产行业的龙头地位,扩大铝系列产品精、深开发和固体废渣废料循环利用,降低产品能耗标准,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到2012年建成为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四、新型城市化的对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部署,在“两型”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合理布局,实现城镇体系梯级化,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居环境友好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城镇开发集约化,坚持品牌立市,实现城市风格特色化,走一条高度体现“两型”特征和鲜明常德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路

17、子。1、立足建成“3+5”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加快形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实行城市扩容提质与新区开发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到2012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85万人以上;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在空间布局上,结合外围高速环线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采取渐进式总体向城市东西两翼发展模式,构筑“廊道式紧凑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三山三面围城,两水穿城而过,一湖傍城铺展”,远山近水、山水交融的洞庭水乡城市景观特色。在功能分区上,把江北

18、城区建成常德市城市综合功能核心区,江南城区建成综合商贸核心区,南部德山开发区建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结合区和交通枢纽,北部柳叶湖建成常德市的生态屏障和休闲旅游区。在设施配套上,高起点配套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做到人车分行、雨污分流、垃圾分类、设施节能。加快沅江西大桥、金丹路、桃花源路和机场连接线的建设,扩建常德大道,形成连接江北、江南和德山的城市环线,拉开城市骨架。2、突出统筹发展,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以各县城为重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支持澧县、石门、桃源等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城发展成中等城市或市域内次中心城市,支持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县

19、城按照高标准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择优培育一批重点建制镇,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镇,发展有条件的各类特色小镇,构筑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小城镇体系。通过推进市城区、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三条轴线”的城镇发展格局,即:以常德市城区为中心,以津市-澧县为核心的东北次中心和以石门为核心的西北次中心,三条轴线分别是:南部发展轴(G319、S226、石长铁路、常长高速沿线)、北部发展轴(津市、澧县沿澧水流域到石门)和中部发展轴(G207、石长铁路和S304)。2012年,市域城市化水平达到45%,2015年达到50%,2020年达到60%。3、选择试点,开展城市新

20、型社区示范。重点建设四类新型示范社区。在滨湖公园、屈原公园、丁玲公园和穿紫河两岸的周边社区,创建以绿化美化、休闲宜居为特色的“生态型社区”;在建设路以北、育才路以南、朗州路和武陵大道之间的区域,创建以垃圾分类、雨污分流、绿色消费为重点的“环保型社区”;在柳叶湖新城和城市西区,创建以节能住宅为主体、节能用品(太阳能、电能等生活用品)为主导的“节能型社区”;在居民居住集中、人口较多的“紫桥社区”、“红卫社区”、“体育东路社区”等大社区,创建以“全民学习、健康娱乐、平安互助”为主题的“和谐型社区”。五、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推进“镇村

21、同治”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探索五类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等订单生产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生态农庄”模式,在生态环境优美、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依山傍水建成一批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循环农业”模式,在种养条件较好的区域,注重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循环种养建

22、立粮油、养殖、园艺、纤维、林纸五大循环农业产业链。“集约农业”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时、节药、节肥、节种、节粮、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渐成规模的区域,重点建成以高效经济作物为主导的集约用地示范区。“绿色农业”模式,在工业污染小的区域,建成以绿色环保农产品为发展方向的绿色农业基地,抓好临澧县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鼎城区国家级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基地、桃源县和石门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省级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需求,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从2008年开始,以大中型灌区为单位,按每年疏通渠

23、道5000公里的速度整体推进,逐步实现主要灌区沟渠畅通,主要排灌设施正常运行,旱涝保收面积稳步增加。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突出抓好安全水、环形路、充裕电、洁净气、垃圾围、宜居宅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在全市形成以市、县城区为区域龙头,连接若干卫星小城镇、若干中心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从2008年起,全市37座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从2010年起,全市大型湖泊禁止投肥养殖;从2012年起,全面禁止珍珠养殖。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地区工业污染,整治或合理使用农用农药、化肥、农膜,加强农

24、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供给、农产品生产、包装标识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土壤污染治理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可靠途径,建设一批土壤治污示范工程。三是以点带面推进镇村同治。着眼于全省领先发展的目标,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坚定不移地推进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把镇村同治打造成常德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近期重点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周边行政村,大力推进“镇村同治”,实行镇村产业同步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垃圾同步治理。2009年启动主要交通干线、旅游区和水源保护区所在乡镇的环境整治,2010年完成所有乡镇所在地的垃圾治理。到2012年,全市有400个以上的村建

25、成新型农村示范区;到2020年,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全面实现“镇村同治”。通过采取“统筹规划、镇村互动、建管并重、滚动推进”的办法,达到“五化”的村庄整治目标。“五化”即:环境洁化。做到村内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农户禽畜集中圈养,宜建户改水、改厨、改厕、改浴配套率在90%以上;农宅美化。引导农户逐步向规划区集中建房,适当整修现有民宅和其它建筑的外墙立面,建成一批宜居住宅;水源净化。村民集中居住区建成给排水设施,散居农户自备井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生产生活污水基本达标排放;道路硬化。通村通组主干道基本硬化;村庄绿化。山丘区、平湖区村庄整建区绿化率分别在40%、20%以上。六、现代服

26、务业的对接围绕对接长株潭,着力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旅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常德打造成为“长常张”旅游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湘西北的物流中心、商务中心。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湘西北物流中心。充分利用我市的机场、铁路、港口特别是作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体系建设,建设成为全省农产品、轻工业产品、非金属矿产品物流中心。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推动市城区火车站、桥南、德山三大物流园区加速发展,着力扶持澧县、石门等区域物流园建设,重点抓好常德纺织物流中心、金健米业物流中心以及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力争到2

27、012年形成2家交易额过百亿元的物流园区(中心)。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企业(门店)”的基础模式,推动工业、商业、运输、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整合,构建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重点培育一批以大宗农产品跨区域调动为主的物流集团,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发展旅游业,有效对接“长常张”旅游黄金走廊建设。突出文化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开发、逐步到位的原则,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发展关联产业,使常德生态休闲

28、游与长沙历史文化游、张家界自然风光游、湘西民俗风情游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把常德建成“长常张”旅游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旅游目的地。高标准建好柳叶湖度假区。突出柳叶湖湖光山色、自然生态、地方文化的特色,高标准建好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为主的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努力把柳叶湖打造成面向全国、服务长株潭,具有高度生态品质和文化品味的“生态乐园”、“度假胜地”、“水上天堂”影视基地和“国际赛场”。在2012年前,申报并争取列入国家5A级旅游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亿元。加强柳叶湖的旅游开发。按“一带串明珠,双心呈锦绣”的空间形态,抓紧实施环湖大道、占天湖大桥、柳叶湖体育生

29、态园、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环湖国际马拉松赛场、短道汽车拉力赛场、爱情主题度假村、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水上世界、花鸟水产观赏园、游船俱乐部等大型水上游乐设施,精心设计一批国际体育比赛和休闲运动项目,开发一批度假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突出水乡特色,形成在“张家界看山,柳叶湖品水”整体旅游形象。加强柳叶湖的生态保护。加强太阳山保护力度,禁止乱采乱挖,使度假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实施万金障退田还湖,将柳叶湖、占天湖和万金障垸连成一片,使柳叶湖形成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的景观风貌。搬迁桃树岗垃圾处理场,杜绝垃圾渗虑液和污水排入,减少柳叶湖水体污染,保持柳叶湖碧水蓝天的景象。

30、加强柳叶湖的文化挖掘。以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及民俗等人文资源,抢救和保护历史遗迹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常德悠久的“楚”历史文化,开发大阳山山地游览区、花山文化游览区等一批人文景观,彰显柳叶湖的人文底蕴,发挥与长株潭资源差异互补的优势,实现互促互惠的联合发展。高起点整合、盘活旅游资源。以“桃花源里的城市”为主题意象,整合桃花源、柳叶湖、花岩溪、壶瓶山、夹山寺、城头山、西洞庭湖湿地以及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景区景点和旅游公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点的快速通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尽快形成“大桃花源”旅游目的地。发挥交通枢纽优势,配套完善接待服

31、务设施,尽快形成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发展旅游龙头企业,开发地方旅游商品,完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突出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培训等新型商务服务业,健全商务服务体系,提高商务服务水平,建成对接长株潭、带动湘西北的区域商务服务中心。完善中介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社会中介服务网络。到2012年,全市主要服务行业均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强化金融支撑。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争取各种股份制商

32、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常德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促进“3+5”地区间金融合作。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贷款担保基金。提升信息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信息科技服务业,重点在工业企业中推广应用以辅助制造、数控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程,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企业自动化水平。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培育专业技术市场,开展科技成

33、果转让、技术引进培植、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等服务。七、基础设施的对接统筹路网、电网、信息网、水利等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对接长株潭、辐射湘西北、连接成渝经济圈的大动脉,走立体通勤、综合配套的新路子,为对接长株潭乃至国际国内产业梯次转移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将常德建设成为湘鄂渝川黔五省(市)边界的公路交通枢纽和省内重要的物流中心。公路:新建常德至邵阳、常德至岳阳、常德至澧县东岳庙、安乡至慈利、西洞庭(安乡)至汉寿太子庙5条高速公路,形成以常德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环,以常长、常张、常吉、常邵、常岳、常东6条高速公路向邻近省市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加大改造国省干线

34、公路力度,改建以G207线、S205线、县道石门陬市鄂子湾线和红卫闸军山铺线为“4纵”,G319线、S302线、县道窑坡渡骆家峪线和谢家铺杨溪桥线为“4横”的“4纵4横”线,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4纵4横4联线公路网。新建大杨树大桥、官垱大桥、张九台大桥、常德西大桥、孔家河大桥5座大桥,实现境内省道渡口全部改渡为桥。铁路:近期建设黔张常铁路,启动石长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实施石长铁路城区段北移,打通连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圈的通道。中长期建设“常德岳阳九江”铁路。民航:实施桃花源机场4D级扩建工程,成为黄花机场的主备降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20万人以上。水路:加快推进沅水、澧水、

35、西洞庭湖航道整治及常德港、津市港、安乡港、汉寿港、桃源港建设工程,使沅水常德至鲇渔口航道达到1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远期规划达到2000吨级),常德至沅陵浦市大码头段、澧资航线津市至沅水航道达到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管道:长常天然气长输管线延伸至各县城,新建岳(沅)常成品油输送管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火电的同时,大力推进核电、水电、风电和生物质(垃圾)发电协调发展,分别建成华电常德电厂、创元铝业自备电厂、石门电厂三期、皂市水电站、常德核电站、澧县理昂生物质能发电厂、德山垃圾发电厂等能源建设项目,使全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发电能力分别达到335万千瓦、640万千瓦和12

36、15万千瓦,实现60%的电力向省内其它地区供应,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常德”、“信息常德” 工程建设,大力构建对接长株潭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城市空间数据库,在省内率先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和协调。加快推进以光纤网络为主体的固定电话、第三代移动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移动电话、宽带IP城域网为基础的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信网络“村村通”。建立功能完善的电子业务网络平台,完善支撑金融系统、现代物流、旅游管理、教育科研、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系统,促进与长株潭商务往来的紧密化、便捷化。水利基础设

37、施建设。加快实施洞庭湖区水利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堤防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洪道整治三大骨干工程。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重点抓好黄石水库、山门水库、浮山水库等九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五里溪、戈尔潭、王家湾等一批大中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对天井昏、罗家湖等一批大中型电排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抓紧实施高家当、马家铺等一批新建或续建电排的建设。抓紧江北、江南和县城防洪圈建设,搞好沅水、澧水河道疏浚,并对河道两岸的大堤进行加固处理。八、政策措施的对接1、坚持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作为对接长株潭、融入“3+5”的先导工程,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推动思想解放、推

38、进“两型社会”建设和“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转变安于现状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转变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转变封闭狭隘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进一步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增强人本民生意识。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思路、举措和行动,落实到创造性的工作上,多在深化、细化、具体化上下功夫,把对接长株潭、融入“3+5”的工作一项一项抓到位、抓落实。2、推进改革创新。深化资源节约体制改革。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推行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报告制度。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39、体系。积极破解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控制,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安居新机制。深化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完善环境准入机制,探索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制度。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选拔、流动机制。改

40、革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体制,对创新人才采用产权激励。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示范工程等的支持。对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技术改造、循环经济项目等给予奖励和优惠。进一步探索投融资改革。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多样化金融平台,支持保险、证券公司进行创业风险投资业务,争取省里批准商业银行在常德市开展金融品种创新试点,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一揽子金融支持。扩大直接融资,以常德工业走廊企业为主体,稳步推进股权融资改革试点,大力鼓励、支持本土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突出培育上市公司,通过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组建基金等方式,加快实现资金

41、证券化的步伐。推进城乡统筹改革。积极争取省里将常德市列为全省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倾斜性、鼓励性的人口迁移政策,支持有强烈离农愿望的农民优先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鼓励农村劳动者,尤其是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进城创业。建立适合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平等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城乡卫生资源公平分享。实施弱势群体帮扶工程。

42、强化弱势群体生活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最低保障标准。3、加强政策衔接。深入研究长株潭“两型社会”试点建设的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落差。以长株潭的制度建设为参照,认真清理现行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创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常德在产业发展、交通物流、信息资源、科教文化等领域与长株潭的全方位对接。4、启动内在活力。大力营造敢想敢干、敢于争先,支持创业、鼓励创富的社会环境,放手发动民众创业,放开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内部发展活力。坚持公平待遇、政策激励、法

43、制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降低登记门槛、下放审批权限、加强财税支持,努力推动“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的转变。放松经济管制,敢于放权让利,在法律范围内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实行放开搞活,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最宽松的环境,尊重企业家,善待投资者,保护纳税人。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能人典型,努力营造务实宽容的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激情,以全民创新推动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激发全民创新,使创新创业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创富的浓厚氛围。5、争取对接支持。争取省里在突出长株潭的同时,兼顾常德发展,把常德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点的延伸区,允许和指导常德在一些改革领域先行先试。争取省里对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修编给予支持。尽早争取省政府或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认可和批准常德工业走廊规划,对工业走廊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积极争取省里对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安排,根据常德的发展定位优先布局一批重大项目。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常德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