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6506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本文从分析涉外交往人员对待他者文化态度以及对待母语文化态度问题入手,探讨了全

2、球化背景下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应具备的双文化能力。关键词 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 双文化能力一、引言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随着经济和文化资本的迅速流动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不同民族和国度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直接和便利”(王宁,2002:161),各民族文化正在“一个很难在旧的发展缓慢的时代设想到的浓缩空间里”频繁接触和相互渗透(王宁:2002:162)。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中国,近些年与外界的交往十分频繁,如何避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已成为摆在我国对外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获得跨文化交际研究人员

3、和实践人员的共识。二、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跨文化交际人员对待他者文化态度问题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人员的共识,布兰贝克说的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办法”(王振亚,2005:2)。的确,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现象往往不是由于说话人不熟悉对方的语言结构,而是由于不了解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理念,无意当中采用了不符合对方文化规约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英语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鼓励个人独自应付挑战、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和西方人交往时按照中国交际准则处事,在得知某人患感冒时主动表示关心,说些“I do hope youll be feeli

4、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之类,就会被对方认为是多管闲事。显然,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对方的文化风俗。那么,跨文化交际人员对他者文化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文化学研究表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性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的功能,文化之间是相互平等的;而且,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各自的发展与完善 (顾嘉祖,1993)。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鉴于文化的平等性原则,我们应该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承认并包容他者文化的价值观,并尝试从对方文化角度出发,设身处

5、地地来看待、处理交际事件,也就是说,进行“文化移情/语用移情”。但值得跨文化交际人员特别注意的是,语用移情不能过度。学习西方的文化不等同于遵循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现在有些从事涉外交往工作的人员和青年学生过于崇尚西方文化,非英文歌曲不听,非英文电影不看,以吃西餐、穿西装、过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去基督教堂祈祷等为时尚,完全效仿西方人的饮食、着装、休闲方式,甚至宗教信仰。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人会陷入文化归属的矛盾和心灵无所依附的精神空虚。客观而言,过于发展文化移情,会形成对他者文化的过度适应,丧失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文化间的不平等,限制文化的双向交流。三、国际商贸、文化交流

6、人员对待母语文化的态度问题鉴于文化的互补性原则和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我国涉外交流人员还应尊重和爱惜自己的母体文化,并力图借助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大力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以促进西方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许多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汉语毕竟不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从丛,2000)。诚然,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就会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会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7、(王守元,2002)。有鉴于此,所有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都应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使东西文化彼此交融、和谐发展的责任。目前的现实情况比较令人担忧。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显示不出来作为文化大国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从丛,2000)。在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中,中国人作为交际主体却在表达中国特有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难, 我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解释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现象,也不太清楚如何用英语描述中国特色的婚丧和节日风俗,更不懂得如何用英文解释深奥的儒家、道家思想。因此,我们的涉外交往人员应大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真正促

8、进东西文化的共享和互补。四、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须具备的双文化能力从上述我们对涉外交往人员对待他者文化和母语文化应持态度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了解英语文化风俗和交际规则对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至关重要,而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表达,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国际经贸与文化交流的人员应该一方面充分了解他者文化的交际规则,进行“文化移情”,但另一方面,要努力阻止西方话语的“霸权”倾向,保持话语主体的身份,不断增强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笔者认为,为避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人员必须发展的便是这种双文化能力。这

9、种双文化能力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质。确切地说,它一方面包含理解对方风俗习惯和认知模式,并能自如地运用国际通用语言(一般为英语)以适当的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并能够以国际通用语言阐释和传播本族文化的能力。参考文献: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顾嘉祖:论文化的排他性、互补性与自我完善中美文化关系发展趋势之我见J.外语研究,1993 (3)3王宁: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 (6)4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 2002 (2)5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

10、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

11、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

12、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13、,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