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7177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姓名:董学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导教师:吕康银20090501AbstractThe famous institutional economist Douglass Cecil North once said: There is path dependence in innovation decision making. Culture,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and long-run, becomes the rule of innovation, providing a

2、 choice set.Namely culture affects innovation. Does enterprise culture, as a kind of subculture, have impact on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urely, it is. Enterprise culture, which is an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philosophy of a company, coheres the whole meaning of existing of an enterprise. It, d

3、irectly or indirectly, presents the attitude of innovation in the companys value-oriented, makes clear that the core of Haiers culture is innovation, and affects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channels, for example 15% rule of 3M. Peter F. Drucker, an American managerialist indicated one day: Management is

4、 based on culture, while innovation can not work without management. In other words, innovation can not survive in the absence of culture.Results of relative researches of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are firstly introduced in this essay, a summary and review of the intension,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

5、eory of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as well. Secondly, we expou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innovation systematically: In the level of strategy, enterprise culture is a sort of philosophy resource that is difficult to imitate and can not be copied, whose feature determines a guarantee

6、 effect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 the facet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ulture takes a role in innovation by institution of the company, obt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on of innovation subject,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ulture and its incentive and coherence function

7、is indispensable; In the aspect of learning 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of guiding and share function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for a company to get new, unique knowledge so as to response to a quickly changing competitive market environment. It is perfectly necessary to keep

8、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an interaction mechanism model between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to summarize and illustrate the process and approach of culture and innovation in a company. Finally, an example of Haier Group is set to validate the point men

9、tioned above through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culture and innovation.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innovation; impact mechanism究文贡人 研论要本 行,重由 进外出果 立方做结 独地究律 下的研法 导谢的的 指致人明 师和本声 月导注对本 明在标。 人以果明 声本加g说 是别究的 生文特g确 估论了的明 位除过了 创学,写作 炉知撰中 虫交所或文 独妃我表在 所据发已 :。经均 明果已 ,声成人体 S 勺 fe fe郑得其和 人取含人 本所包个

10、 。 作不的担 工中献承r0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奇辨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均 指导教师签名:fe象fe R期:r. if.曰期:-如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电话:诵讯袖iihm.一、引言(一)硏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据财富杂志统计,世界

11、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年,日本近百年来企业 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7年。可见大多数的企业都很快消 亡了。企业追求基业长青,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是延缓企业衰老、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的 原始动力。“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经济学 家于光远先生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当今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企业文化作为全体成员 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在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拥有竞争优势,而 几乎所有的竞争优势来源都可以用创新来解释,创新不仅是企业竞争

12、力的源泉,而且是 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企业创新在企 业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企业创新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企业文 化和企业创新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企业文化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的实现?企业创新 活动是否需要具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企业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这些研究在已有的学术探索中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如果能够清晰地阐释企业文化、企业 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定会对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学者的研究回顾从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来看,就会发现企业文化与一个创新氛围甚浓的

13、国家有着十 分密切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末的R本,从一片废墟中重新走入世界强国之列,大量 日本企业的产品轮番占领世界市场。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深入 研究后认为,日本的组织文化、企业凝聚力要优于美国,FI本员工的献身精神更是无人 能比,他们“和”的价值观更是利于企业的发展。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藤泽 武夫曾经说过:“日本的管理和美国的管理95%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有5%,而恰恰 这5%正是日本经济之所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真正原因。”这5%正是日本公司的企业 文化。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首先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其后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 出现了四部著作,为企业文化理论

14、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是1981年美籍日本学者 威廉大内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届怎样迎接R本的挑战。分析了美国占多数的 型组织和円本类型的型组织之后,提出了他所设计的“Z型组织”模式,并倡导一种“Z 型文化”。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为企业文化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1年,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期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他们设计 了一个简单而十分有效的企业管理“7S”框架,所谓“7S”是指:战略、结构、制度、 人员、作风、技能和共有价值观。并认为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必须紧紧抓住7个要素, 并且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而绝不是孤立的,当这些要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企业内部 组织会更加

15、一体化,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1981年7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特伦斯 E 迪尔和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 询公司的专家阿伦A 肯尼迪出版了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提出: “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命题。这本书将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理 论加以系统化,从最深层、最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到最为表象的企业文化仪式、活动,都 做出了的阐述。1982年,美国两位企业问题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尔曼出 版了寻求优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该书总结了美国成功公司的经验,认为 这些公司“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

16、公司意识到规范的企业文化对 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文化理论得到深入的发展。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出版了组织气氛与文化,提出了组织文化影响人力资 源管理实践、组织气氛、进而扩展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及其奉献精神,最终影响到 组织的生产效益。1992年,Roger Harrison和Herb Stokes出版了诊断企业文化量表和训练 者手册,他们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同具有的四种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企业进行 相应的变化,这种诊断可用于团队建设、组织发展、提高产量等。1992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霍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企业 文化与经营业绩,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表明企业文

17、化对企业长期经营 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此书中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 兴衰的关键因素”。1997年,爱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第二版)出版,这一版中,沙因增 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 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1998年,Kim S. Cameraon和Robert E.Quinn出版了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基 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这部专著为诊断组织文化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效的测量工具,为 理解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改变组织文化和个人行为方式提供了系统的策 略和方法。1999年,爱

18、德加沙因和沃瑞本尼斯出版了企业文化生存指南,用大量的案 例说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1999年,特瑞斯油尔和爱S 肯尼迪出版了新企处立化,他们认为稳定的企 业文化很重要,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 衡的途径。|】2.国内学者的研究我国企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仅仅是对国外一些研究成果 的翻译。从1986年起,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向企业介绍企业文化理论,并帮助企业建 设企业文化。90年代中期,以企业形象建设为点,涌现出一批形成了先进企业文化模式 的企业。为了对企业文化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又有一批著作问世。21世纪初,我国企

19、业 文化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一大批企业文化研究专著和论文纷纷出版、发布,企业 文化研讨会、论坛接踵而至,从而形成了新一轮企业文化研究的浪潮。我国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学说很多,其中主要包括:(1)企业总和说。即企业文化 就是企业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中有两大文化系统:一部分是外显文 化系统;另一部分是隐性文化系统。(2)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说。企业文化应当以人为本, 把职工积极性充分调动以来,科学地组织起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企 业文化三位一体说,即“同心圆说”。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和精神文化。(4)企业文化四层次说。即企业文化包含四个层次,可

20、以从物质层、行为 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来剖析企业文化。(5)企业文化是精神现象说。企业文 化被界定为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研究生产中人的因素,人的内在精 神、行为方式对物质生产所产生的功能与作用。【2许多学者对企业文化与创新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都有过阐释,柳振群从企业创新过 程的角度,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各阶段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 的动力,持续的企业创新必须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创新的每一阶段都与企业文化. 高度相关,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创新;黄华新、顾坚勇从企业文化与技 术创新的互动角度,提出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想要获得可持续

21、发展,企 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它不仅能够减少企业交往和协 调的成本,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提供动力;4】孙爱英、李垣等从官僚型文化、 支撑型文化、创新型文化对于技术创新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影响入手,指出不同类型组织 文化的组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选择创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只有结合组织文化正 确地选择创新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 争能力;盛亚、吴建中认为制度创新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硬环境,文化创新则 是为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有利的软环境。只有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融为一体, 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企业技术创

22、新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活跃起来;杜跃平、 王开盛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后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无不受制于文化环 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制约了我国的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对传 统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创新。使之具备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目前的研究大多从 单个层面,微观角度阐述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等问题,而没有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从 总体、宏观视角卜讲行分析,因此本文的诛颖在这个角度具有一宙的意义。(三)硏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是以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核心,进行四个方面的探索。这四 个方面包括理论研究、机制探讨、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首先是研究文献,通过检索、

23、 阅读国内外文献,梳理相关研究的成果,了解目前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的看法。其次, 将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关系进行论述,从企业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功能对企业创 新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将对模型中的重要因素进行界定,之后构建其理论模型,并力 求模型能够客观、准确的反应其作用机制间的因果关系。最后,以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 建设与企业创新实践为例证,说明本文的论述和构建的模型。2. 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两种方法论流派:一派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 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流派,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机构进行了系统探讨,也曾提 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但这种方法的

24、缺点是难以客观 量化,在考察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时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流派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 管理学院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流派,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可以根据一定的特征和 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组织文化模型测量、评估和诊断的学说,后被学术界称 为“现象学”流派。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法。积累和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收集国 内外企业的文献资料。(2)归纳法。注重经典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对企业文化与创 新的论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事例进行总结、归纳,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证 明,同时也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升华。(3)案例分析法。以海尔集团为例,对本文观点做 出进一步证明。二、

25、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一)企业文化理论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通过 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而获取经济利益。企业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自企业文化被提出之日起,国内外学者有许多 种类的表达。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传统气氛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 进取、守势、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 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特伦斯 E 迪尔和阿伦 A 肯尼迪合著 的企业文化一书中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

26、中,价值观、英雄 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其四个必要因素,而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惟一的 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是重视“运用价值观形 成、塑造英雄人物、明确规定习俗和仪式并了解文化网络来培养其职工行为的一致性”。 Mindset曾指出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企业的心灵集合。霍恩斯认为,企业文化是在工作 团队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帕斯卡尔和阿尔斯指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成员和顾客 政策的宗旨。爱德加沙因认为:“从企业的各个层面上来说,文化就是根本的思维方 式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这种 思维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被

27、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 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自觉运用这种思想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 物”。查尔斯希尔、盖洛斯琼斯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人们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 行为准则的聚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企业中人们之间和他们与企业外各利益方 之间交往的方式。”新世纪后,也有人针对我国对企业文化也进行了总结。(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 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 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 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 无

28、形力量和资本。(2)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确立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普 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 范畴。而其他如企业的文娱、联谊、形象设计等,均不属此列。(3)企业文化是企业经 营管理中各种效用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 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本文认为企业文 化是人思想范畴的活动,是需要得到员工认同、落实的价值观,是企业理念的集合,为 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必要的解释。2.企业文化的结构

29、企业文化的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 式。它表明了各个要素如何联系起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可以分为物质、行为、 制度、精神四层次结构。最外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即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也叫 浅层,即企业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即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即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即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 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以物质形态为主要表现的表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生产环境、企业 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也叫企业的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活动 中产生的,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

30、、人际关系活动等。从人员结构上划分,包括企业 家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一般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即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 管理制度等方面,它是人与物、人与企业经营制度的结合部分,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 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 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同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 企业精祌文化起反作用,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 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存在的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只能产 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

31、以贯彻的保证。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即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 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企业 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 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3.企业文化的功能(1) 自我内聚功能企业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 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相对 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

32、员的主观能动 性,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2) 自我改造功能企业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组 织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一旦组织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成员接受和认 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倘若组织成员违反了组织规范,就会 感到内疚、不安或者自责,这时他就会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文 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和改造性。(3) 自我调控功能企业文化作为团体共同价值观,并不对组织成员具有明文规定的具体硬性要求,而 只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它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 使组织自动地生成一套自我调控

33、机制,以“看不见的手”操控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实务 活动。这种以尊重个人思想、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非正式控制,会使组织目标自动地转 化为个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达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在较高层次上的统一。企业文化的 这种软性约束和自我协调的控制机制,往往比硬性的规定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持久力。(4) 自我完善功能组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 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推动企业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 进。也就是说,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持续的推动 企业本身的发展(5) 自我延续功能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

34、受到社会的、人文的和自然环境等多因素 的影响。因此,它的形成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耐心倡导和精 心培育,以及不断地实践、总结、提炼、修改、充实、提高和升华。同时,企业文化也 与其他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一样,一旦形成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而持久不断 地起着应有的作用,并且,不会因为组织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4.西方企业文化理论(1) Z理论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认为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也是美国企业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关键是,每一个企业都有一种充满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感的人际关系。他在详尽分析了美国盛行的A型组织和円本成功的J型组织各自特点和进行比

35、较后,提出了 “Z”型组织的模式,大内在谈到“A”型组织如何转向“Z”型组织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作用问题,并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还包括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他认为,这种组织文化的发展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严密监督的官僚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当具有了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之后,一个组织的宗旨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手段,使雇员对目标和价值有共同的理解,而把他们的活动统一起来。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准,可以对问题做出反应,阐明为什么某些行为会得到奖 赏 12(2) 5要素理论1981年7月,哈佛大学授特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公司的艾伦

36、肯尼迪出版了介业 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他们在约6个月的时间里,对近80家企业进行了 详尽的调查,认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书中作者将企业文 化的构成归纳为五个要素:企业环境。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现实,它的市场依赖于自己的产品、竞争对 手、顾客、技术和政府的影响等。企业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要取得成功企业价值观念。它是组织的基本观念和信念,因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者认为: “价值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作为赢得成功的企业的哲学的实质,价值为所有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大部分优秀企业的成功,就在于全体员工 能够分辨、确认、接受和实践组织的价值观。在那

37、些拥有强大文化的企业里,都有丰富 和完整的价值体系,为员工所分享,在这些企业里经理们公幵提倡这些信念,他们不能 容忍任何偏离公司价值标准的行为。所必须做的事情。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 因素。企业英雄人物。企业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念的“人格化”,因而成为员工模仿 效法的具体典范。优秀的企业都注重发现、培养、宣传自己的英雄,以便让其他员工学 习、效仿。习俗和礼仪。它是企业Fi常生活中有系统、有计划的一些惯例庆典例行事务所构 成的动态文化,是职工应当遵循的礼仪和应持有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的价值观得以健 全发展。文化网络。它是企业内部基本的但又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它能有效地传递企业的 价值观和英雄

38、意识。13(3)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 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强力型理论”即主张“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其逻辑 前提,是将企业文化区分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强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弱文化)”。 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念和经营方法被全体职 工一致认同并牢记心头。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

39、 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企业文化适应性越强,企业经营业绩成效(就)越大;而 企业文化适应性愈弱,企业经营业绩(就)愈小。这种理论所说的“企业环境”,主要 是指公司的行业环境,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内容。“灵活适应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 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聪玄”(二)创新理论1. 创新理论概述创新作为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是由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 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最早提 出来的。其后,熊彼特在1928年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一文中又首次提出创

40、新是一 个过程的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相继出版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和民主两本书中,熊彼特对创新加以全面、具体地运用和发挥,并形成了完善 的创新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 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五种情况,(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 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 种工业的新组织。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费尔德认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与新产品直接有关 的技术变动才是创新。产品创

41、新是从企业的产品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 结的探索性活动。Rogers (1983)提出,创新是一个经过个体、群体及组织采用新的知 识或相关的共识,共同努力及运作而形成的新产品或新过程。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 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凡是能改变己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的 行为,都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 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逐个步骤。国内学者也从技术角度提出 创新的定义,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 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辟市场、

42、获得新材料 建立新组织的过程。柳卸林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或设备的首 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及商业的活动。创新理论的发展上,在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索罗、 弗里曼、曼斯费尔德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变革、创新、扩散角度进行深入 研究;二是以诺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把创新和制度结合起来,研究制度因素与 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到了 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又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 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从

43、长远 的、动态的规划出发,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以推动产业和企业技术的不 断创新。2. 企业创新的路径模式(1)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表现。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能不断提髙产品性 能、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升级。工艺是将软件形式的 产品设计转变为现实产品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使原材料、半成品变成产品以达到设 计要求的方法和过程。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有效的创新组合模式, 要求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有一个合理的组合关系,以先进的工艺作支撑,生 产出先进的产品;以工艺创新为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2) 自主创新

44、、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自身探索新的技术,并完成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首 次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模仿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创新思路和经 验教训,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的创新活动;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 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 源共享或互补为前提,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个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 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上。企业采取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方式,与企业所处的创新发展阶段密切相关。(3) 显性创新与隐性创新显性创新,是指一些可用经济指标

45、直接量化的创新;隐性创新是指对企业发展有“长 时效”作用的创新,其反映了企业创新中知识存量、技术范式、学习模式和组织管理柔 性发生综合的演化,并最终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企业创新的成功,不仅 有显性经济效益,而且有隐性效益,隐性效益能对企业发展有“长时效”的作用,并通 过未来显性效益的增长得以实现。创新方式选择会影响到企业创新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使企业创新的发展呈现出路径依赖性,并影响到未来创新的选择。事实上,通过隐性创 新可使企业避免重复以前的错误,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它是企业创新效益中最 为核心的部分。(4) 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通常根据创新过程中创新变化的强度不同,而分

46、为渐进性与突变性创新。渐进性创 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而发生的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突变性创新表现为技术上、 组织上、结构上和文化上的根本性变革和根本性创新。以往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根本性 创新上,而对渐进性创新的重要性相对认识不足。导致渐进性产品开发的作用得不到应 有的发挥。(5) 跃迁式创新与连续跃迁式创新跃迁式创新是指企业平时维持现状,保持常规生产经营状态,受市场需求和竞争以 及技术发展的驱动,企业进行系统创新,打破现状跃迁到更高一层的生产经营状态,企 业跃迁式创新不断处于创新稳定凝滞再创新的过程中。连续跃迁式创新没 有凝滞期,企业稳定经营时一直保持着不断的小的创新,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导

47、致系统 质的创新突变,使企业跃迁到高一层次的生产经营状态。【三、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我国著名企业文化学者刘光明指出:“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平台的表层竞争转 向深层次的理念平台的竞争”。【3全球最瞩目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曾多次被作为研 究者们的研究样本,有研究者指出自1954开始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的企业 有三大特征,其中第三条特征凸显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排名前10位的行业基本没 变:汽车、石油、电信、通讯;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多地迅速路身于此, 如计算机软硬件、证券、保险、医药等;凡能长期稳定地名列前茅的企业,都有一套 较为成熟的独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先进的

48、管理经验。研究世界知名企业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规律,这些企业的产品都几经更 迭,但公司的核心价值取向却始终如一,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在理念和企业文化上的联 守,才成为蛇立百年的品牌。(一)企业文化作为异质性战略资源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重要的战略地位不 言而喻。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很多因素相关,企业文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的因素, 但却是作为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实践。倘若从战略层面来审视企业文 化,便会发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异质性战略资源的特殊意义。这种异质性资源是指企 业具有区别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独特性的优势资源。这种独特性的优势资源具有隐形、 无形和复合的特性,难以被其他企业学习,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复制,更不可交易。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这种优势资源的唯一方法是内部积累。刘光明认为:“技术、 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 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最难模仿的。” 3】从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每个企业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企业家理念、企 业行为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