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7440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以下简称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自2001年6月提出以来,历经系统设计与技术攻关、四省市试点和全国全面开展三个阶段。此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部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2009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追溯体系经过几年努力,逐渐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一、追溯体系建设的总体进展(一)系统设计、技术攻关与项目报批阶段1.提出前瞻性设计思路2001年,结合我部强制免疫标识制度的实施,通过对国内外追溯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并结合我国兽

2、医工作实际,提出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框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动物标识编码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建立从畜禽出生到动物产品销售各环节一体化全程追踪监管的管理体系。该设想具体包括四大环节:(1)数字标识建立溯源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基层数据单元数字转化问题,其中又以数字标识应用为最重要环节。数字标识成熟技术分为条形码数字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数字识别技术两类。前者具有原材料成本低的优点,但识读设备成本相对较高、操作灵活度较小;后者在识读方向和适应环境上具有优势,但标识成本将比前者高几十

3、倍。考虑到我国畜禽饲养量大,养殖者经济基础薄弱等国情,加之自主研发的数据存储量大、抗磨损能力强的二维条形码已开发成熟,决定选择二维码数字标识作为新型的追溯信息载体。(2)多功能一体识读器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应由动物防疫、检疫、监督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检疫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需依靠对耳标信息的读取和写入记录。考虑到我国基层兽医工作环境复杂、野外作业居多的现状,提出并设计、开发出便于携带和操作,同时可以连接打印机完成检疫出证,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识读器。(3)中央数据库借鉴国外大型网络应用系统的成功经验,我们决定建设中央集群式应用模式的追溯信息网络系统。即在国家级建设直接服务到

4、终端的数据中心,负责接收全国的数据传输应用服务;同时设立省级数据分中心,同步中央数据中心的本省应用数据,并担负国家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时本省终端的数据应用服务;由基层防检疫人员、规模畜牧场、生物药厂负责应用数据的采集和传报;由地、县、乡管理机构负责机构、区划、畜牧生产等基础数据的采集、传报和辖区应用管理。(4)无线网络传输渠道标识溯源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采集来自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乡村防疫、检疫、监督工作人员,采集点多分散在各乡村农户,分布在较偏远的县际、省际交界,不但环境条件差,几乎都缺乏固定网络传输条件。为实现基层数据的及时、准确、快速、完整传报,必须依靠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纸制记录无法实

5、现的跨时间、跨空间的数据对应匹配,同时可减少基层防检疫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2攻克关键技术由于市场上没有较为理想和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供选用,要实现上述构想,须组织技术攻关。具体包括二维码影像识读、便携式移动智能识读器等5项关键技术。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国家没有专项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研发的方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突破。(1)二维码影像识读技术由于条码识读技术应用涉及知识产权,全球掌握条码识读知识产权的7家企业又对条码识读使用形成了价格垄断。为突破此瓶颈,委托有关单位自主研发二维条形码的影像识读技术,历经10个月的努力,开发出了适合畜禽标识

6、应用,符合我国畜牧生产实际情况的二维条码。这项技术的成功,大大降低了耳标成本,使新型二维码耳标和传统免疫耳标成本相当。同时,新型二维码耳标具有存储信息量大、耐磨损、防伪等优势。(2)便携式移动智能识读器经过组织电脑、芯片、影像识读等各方面专家反复论证和设计修改,并与有关厂家进行研发合作,最终突破了相关技术难点,成功研制出集耳标条码影像识读、无线传输、开放的操作系统、手写触摸屏、IC卡识读、串口连接打印机等6项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移动智能识读器。该项创造发明,使过去需要2-3台设备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一台手机大小的识读器即全部实现,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追溯监管效率。(3)海量中央数

7、据库全国一年的畜禽标识(猪、牛、羊)数据存储量就可达到1500GB,养殖、防疫、检疫、监督等工作信息全部入库后,一年的数据存储量将高达8000GB以上。从而使数据的快速检索成为难题。为此,我们组织专家经过一年的努力,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结构,建立逻辑目录检索服务的海量中央数据库,实现了在巨量数据存储中短时间锁定数据源,达到了快速查询牲畜标识号码等数据的目的。(4)机打检疫证明对流通过程中的牲畜进行检疫并开据检疫证明是检疫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改进传统纸质手写检疫证明存在的易伪造等弊端,提高检疫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组织力量进行电子检疫证明的设计研发。目前,电子发票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它所采用的

8、计算机终端出证方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需要固定场所;二是开放型操作系统易受病毒感染、黑客攻击或出现误操作。为此,我们开发移动智能识读器检疫出证系统,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同时结合专用条码、IC卡和无线信息查询技术的使用,可有效杜绝检疫证伪造、变造等情况的发生,保证流通和监管工作顺利开展。通过电子检疫证明可实现及时对运载牲畜进行信息采集和有效监管。3积极申请报批立项自2001年6月提出动物标识溯源概念后,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进行了可行性研究。2001年12月,组织召开动物标识溯源专家论证会,通过论证确定了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并申请国家立项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后,又组织有关力量重点进行了系统结

9、构的设计,数据库和信息采集硬件的选择,传输和采集软件开发以及对4项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在各项重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我们对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中央数据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做了进一步完善。同时,确定了设立国家和省两级数据库的应用结构,以及由动物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大系统构成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2004年,农业部以关于报送的函 (农计函2004509号)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2005年8月,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发改农经20051644号),批复国家数据中心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动物防疫体系规划也列入了基

10、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人员的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的建设投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二)试点阶段为保障我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能够积极、稳妥、有效、顺利开展,结合我国畜牧生产实际,农业部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在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四省市启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得到各试点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截至2007年10月底,试点工作已告一段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试点工作进展情况(1)机构组织情况。四试点省市明确了具体实施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建设实施方案,为

11、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2)耳标申请发放情况。四试点省市积极开展新型二维码耳标申请、发放、佩戴工作,截止到2007年10月,共申请二维码耳标2亿套,完成生产近1.8亿套,完成签收8500万套。(3)设备配发及信息传输情况。2006年5月,四试点省市委托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招标采购了第一批移动智能识读器12200台,2006年10月开始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正式上传数据,截止到2007年10月,四试点省市共采购移动智能识读器13853台,完成网站注册12444台,传输活跃的有8759台,识读器使用活跃率为70.4%;共签收票据打印机4566台,IC卡15580张,SIM卡1236

12、7张;共向中央数据库传报耳标佩戴、日常免疫、道路监督等信息总计79.7万次,含牲畜标识信息800余万条。(4)制度规范制定情况。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动物溯源设备管理规范、上海市牲畜耳标订购、发放、使用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追溯体系建设这项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5)人员培训及宣传情况。四试点省市积极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2005年至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3期,共培训各类人员9000多人,发放宣传材料万余份。2取得的成效截止到2007年底,四个试点省共购买识读器13853台,但由于投资分散,涉及乡镇较多,如四川共采购6300台移动智能识读器,涉及126个县,756个乡

13、镇,平均每个乡镇6台;重庆共采购3633台移动智能识读器,涉及38个县,524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7台,未达到实际工作所需的设备数。在此情况下,试点工作仍取得以下成效。(1)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得到验证近两年的试点工作,基层防疫检疫人员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向中央数据中心传输数据信息平均每台500余条,证明追溯体系总体设计思路、三大系统、四大追溯环节(标识、识读器、传输网络、中央数据库)、四大技术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追溯体系各环节经受住了考验,证明设计思路正确,中央数据库运转稳定,网络传输可靠,二维码耳标、识读器研发,机打检疫证明研发取得成功。(2)设备的易用性得到验证。基层兽医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可

14、迅速掌握设备的操作。2007年11月,在上海市举行追溯体系建设操作技能竞赛中,选手们同时比赛扫描10个耳标,建立10个免疫档案,开据3张检疫证明,最快的仅耗时3分钟,最慢的也仅7分钟。其中一位58岁的选手取得仅耗时不到4分钟的好成绩。事实证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的工作者都能顺利地完成操作。(3)动物防检监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在新型追溯体系下,防检疫各环节环环相扣,防检疫人员的工作情况清晰地记录在数据库中,工作人员责任、权利和义务与工作成效之间关联更加清晰,使防检疫工作进一步规范。长期以来存在的检疫证明伪造、涂改和不规范填写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层兽医人员经过对该设备反复操作使用,普遍反应提

15、高了工作效率,尤其在屠宰场,实施屠宰检疫时优势更加明显。通过对追溯体系溯源能力的广泛宣传,对拒防、逃检等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能有力地推进防检工作,让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使动物卫生安全管理得到强化。(4)溯源系统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初步显现新型追溯体系下,通过扫描、查询牲畜配戴的二维码耳标就可以迅速查找到牲畜的原产地和责任人,并迅速追踪疫源扩散途径和扩散状况,提高了对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的安全控制能力。2008年1月,重庆市南岸区发现有人将168头病死畜抛弃,通过追溯系统跟踪查明,该批生猪来自于江苏省某养殖场,由于天气寒冷,仔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病死亡。南岸区动物

16、卫生监督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追查了当事人。(三)追溯体系全面开展阶段2007年6月25日,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内部明电,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并明确要求各地自2007年11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牲畜二维码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标志着进入追溯体系建设全国开展阶段。1机构建设情况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实施部门,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同时,各地按农业部要求确定了追溯设备管理员、溯源网络管理员、信息员等工作人员。2二维码耳标推行情况目前,全国共有45家

17、耳标生产企业与追溯系统联网,具备生产资质,共安装二维码耳标生产线281条。其中累计有40家企业中标生产供应耳标。截至2009年5月20日,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及新疆兵团共通过溯源网络申请订购牲畜耳标19.9亿枚(猪标13.6亿枚、牛标1.8亿枚、羊标4.4亿枚),完成生产18.9亿枚,已签收15.8亿枚。其中,2008年申购9.3亿枚,2009年截止5月20日申购2.1亿枚。3设备配发及使用情况2007年底,农业部以。函允许各省市购买移动智能识读器,各地积极进行移动智能识读器等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随着追溯体系工作推进,目前大部分省市区已逐批采购移动智能识读器等追溯设备,发放到基层工作人员手中

18、,开始向中央数据库传递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工作信息。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共招标采购移动智能识读器86556万台、打印机26192台,申请配发SIM卡53318张。目前,已有42903台移动智能识读器在门户网站注册使用。其中,已开始传输数据的有27261台,占总注册数的63%,传输量超过100条的有8819台,占32%。各地基层兽医人员通过识读器向中央数据库上传业务信息978万次,平均每台移动智能识读器传输数据239条,含牲畜标识信息1.19亿头牲畜进行了信息录入传输(详见附表2)。其中,07年传输数据信息135.7万条,对718万头牲畜进行了信息录入传输,08年传输数据480万条,对63

19、15万头牲畜进行了信息录入传输,09年截止到目前传输361.6万条,对4847万头牲畜进行了信息录入传输。4网络数据中心建设2007年8月农业部以关于报送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初步设计的函(农计函2007298号)上报发改委。发改委于2008年7月30日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初步设计概算的通知(发改投资20081935号),核定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数据中心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投资为1819万元。目前,已根据农业部计划司及发改委批复意见,对项目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准备开展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在国家关于追溯体系中央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没

20、有正式批复之前,为保障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在部各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整、筹措资金购买了服务器、数据存储等设备,开展了网络数据中心建设。目前,追溯体系中央数据中心具备一些必需的基本的功能。包括数据存储、溯源查询、工作管理和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各省也积极开展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北京市已基本建成,山西、江苏、上海、浙江、青海、黑龙江、海南等省也正积极开展省级数据中心建设。5培训宣传工作情况各地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部追溯办赴各地组织举办师资培训班60多期,直接培训师资6000余人;各省共组织开展各级培训400余次,培训人数近8万人。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形式,积极加

21、强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二、追溯办工作情况为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根据畜牧法、防疫法、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部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各项决策部署,做好政策法规起草、监督执法检查、技术保障支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几年来,追溯办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组织召开各种会议,推进追溯体系建设追溯办自2007年1月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相关会议达上百次。一是组织

22、召开8次农业部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会议,总结前阶段追溯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并就面临的问题和将要开展的有关工作进行研究和布署;二是召开各省市兽医部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6次,主要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各地试点建设工作的开展;三是进行体系相关规范及科研课题研讨40余次,制定有关规范,科学指导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四是组织有关部门、技术支撑单位和相关企业工作会议40余次,重点解决耳标质量、识读器管理、技术标准、软件改进升级等一系列管理和技术问题。(二)协调各方面关系,创造追溯体系建设有利环境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多,协调工作分量

23、重。追溯办主要协调一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多次与发改委、财政部等就追溯体系建设资金问题进行汇报和沟通。追溯体系中央数据中心项目得以批复,系统维护和网络信息传输等专项经费得以解决。二是为做好生猪防疫与生猪保险工作,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建立生猪保险与防灾防疫相结合的合作机制事宜,多次进行协商,并以疫控中心名义与人保公司签订了生猪保险和疫病防治合作框架协议。按照部领导指示,筹办了双方生猪保险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三是主动协调部内有关司局,取得业务上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协调各省的行政、事业单位,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工作。五是协调有关部门和生产企业。积极协调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

24、司使网络得以畅通。协调追溯体系设备生产企业,督促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三)起草制订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为保障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追溯办累计制定了20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其中,制定下发了7个基础性技术规范,包括牲畜耳标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管理规范、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移动智能识读器技术规格及要求、便携式票据打印机技术规格及要求、台式票据打印机技术规格及要求等。制定了2个相关标准,包括动物无线射频标识应用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动物电子标识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已制定和将要制修定的规范有11个,具体包括牲畜耳标生产、发放规范、智能IC卡操作规范、追溯工作操作规范

25、、追溯设备订购、发放、使用及管理规范、移动智能识读器应用管理规范、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SIM卡管理规范、牲畜耳标技术规范、耳标钳技术规范、耳标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追溯设备管理规范、中央数据库建设规范等。(四)中央网络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中央数据中心是整个追溯体系的心脏,追溯办还承担中央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一是编制中央数据中心初步设计,经过2次答辩,项目于2008年8月得到发改委正式批复。二是在中央数据中心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利用疫控中心项目经费购置部分服务器等提前搭建了中央数据平台,完成了硬件布署和调试、软件开发工作。三是疫控中心机房尚未建成,几经周折,确定

26、了服务器托管单位,为保证服务器妥善迁移,制定了周密的迁移方案,实现了新旧服务器平稳、顺利切换。四是做好数据中心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工作。经多次申请落实了部分中央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经费,通过招标确定系统维护单位,制定了相关维护管理制度,几年来,中央数据中心运转稳定,保障了各地追溯工作的正常开展。(五)不断完善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 随着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央和地方对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的需求不断增加,统计分析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我们一是初步建立了数据统计分析指标体系框架。为中央数据中心项目统计分析功能软件的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在项目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技术人员不断开发相关软件,不断提高统计分析功

27、能,目前溯源系统在工作开展情况、设备使用情况、耳标申请、发放情况、溯源信息查询等方面具有了初步的功能。(六)开展业务培训、咨询和宣传工作为指导各地更好地开展工作,追溯办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和宣传,并对各地提供咨询指导。一是组织编印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用手册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手册,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统一。二是组织开展师资培训,追溯办累计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达60多期,培训师资8000余人。三是安排专人、专用电话为各地提供咨询和解疑服务,每天平均接到各类咨询电话50多次,全年累计电话咨询11000余次,为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建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信息网”,

28、并把它作为追溯体系相关信息发布和宣传的窗口,进行追溯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五是编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情况简报3期,印发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七)组织开展规模猪场生产和防疫信息报送工作根据部领导有关部署和要求,我们利用追溯体系平台功能,在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开发和组织实施了开展规模化养猪场生产和防疫信息报送工作,2007年11月在全国选择了10000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作为定点开始传报信息,截止到2009年4月,共形成月报18份,报农业部兽医局。定点规模猪场上报累计数为16万多个,平均每月上报8612个。三、有关司局支持 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过程中,我部有关司局在以下几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

29、帮助。(一)政策支持方面。在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和畜禽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67号部令)的制修订过程中,得到部政策法规司和畜牧业司的支持。(二)机构建设方面。在落实2007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决定成立部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部办公厅和人事劳动司都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三)资金筹措方面。一是为解决追溯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不足问题,在财务司和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申请和多方努力,争取到追加经费290万元。2007年落实追溯体系的工作经费和网络运行经费约592万元,2008年落实工作经费和网络运行费460万元,为追溯体系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针对疫

30、控中心服务器严重超载,长期超负荷运转,随时有崩库危险的实际问题,为确保追溯体系正常运转,经与兽医局、计划司、疫控中心协商,招标采购了服务器用于加强中央数据库的功能。四、问题(一)投资分散,难以集中连片全面开展,追溯效果难以显现。2004年-2008年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投入资金1.95亿元,覆盖全国2133个县,9128个乡镇。资金主要用于县乡两级的追溯体系硬件设备购置,包括识读器52820台,打印机22452台,数据卡61746张。平均每个乡镇6台识读器,打印机2台,数据卡7张。(二)旧标、假标和低质量标占有相当比重,严重影响识读效果。在北京、江苏、河南、广东均发现假耳标,给追溯工作带来负面影

31、响。(三)识读器对静态标识识读效果较好,对动态标识识读效果尚不令人满意。(四)中央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对于追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全面展现。(五)基层兽医人员对追溯系统在认识和实际操作上尚有较大差距。(六)中国移动传输信号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追溯体系工作的开展。四、建议(一)理顺体制。明确各级兽医行政机关、事业机构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管理与实施职责,建立统一、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如继续设领导小组,则其办公室以放在兽医行政机关较为适宜。(二)集中连片推进。使追溯体系建设在一定区域全面开展,形成规模,看出效果。(三)加大对耳标、识读器、IC卡、打印机等追溯体系所需硬件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职责分明、监督有力、严密规范的管理办法和机制,切实保证硬件质量,不断改进和优化硬件功能,确保追溯体系建设健康开展。(四)加快中央数据库建设速度,确保追溯系统功能全面展现。(五)加大对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力度,强化屠宰环节标识注销工作,保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按要求顺利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