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0998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时方歌括 清 陈念祖 目录 小引 凡例 卷上 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 桂附地黄丸 正元丹 磁砂丸 全真一气汤 升麻葛根汤 香薷饮 通关散 通关丸 防风通圣散 六君子汤 当归补血汤 十全大补汤 还少丹 归脾汤 苏子降气汤 二加龙骨汤 小续命汤 五积散 越鞠丸 六一散 凉膈散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人参养荣汤 龟鹿二仙胶 大补阴丸 朱砂安神丸 九味羌活汤 地黄饮子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逍遥散 备急丸 失笑散 卷下 滑可去着 简介 指迷茯苓丸 济生乌梅丸 封髓丹 神木汤 肾着汤 香连丸 芍药汤 当归六黄汤 斗门秘传方 真人养脏汤 平胃散 一味白术酒 温胆汤 脾约

2、丸 附汤 圣济附子丸 清燥救肺汤 五皮散 泻白散 金铃子散 更衣丸 玉屏风散 四神丸 琼玉膏 二陈汤 甘露饮 丹参饮 礞石滚痰丸 威喜丸 金锁固精丸 生脉散 萆厘清饮 左金丸 白合汤 五味异功散 独参汤 天王补心丹 圣愈汤 虎潜丸 四磨汤 人参败毒散 资寿解语汤 小柴胡加常山汤 导赤散 三一承气汤 独圣散 香砂六君子汤论 四物汤 六味地黄丸 十味地黄丸 全鹿丸 黑锡丹 香苏饮 藿香正气散 稀涎汤 五淋散 温脾汤 1 滋肾丸 犀角地黄汤 三生引 地骨皮散 四生丸 附汤 清暑益气汤 回阳急救汤 近效白术汤 时方歌括 小引 龙胆泻肝汤 益元汤 附子理中汤 当归芦荟丸 济生肾气丸 鸡鸣散 经方尚矣。唐

3、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虽曰平浅。而亦本之经方。轻可散实。仿于麻黄葛根诸汤。宣可决壅。仿于栀豉瓜蒂二方。通可行滞。仿于五苓十枣之属。泻可去闭。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胆导蜜煎。滑可去着之剂也。赤石脂桃花汤。涩可固脱之剂也。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轺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之剂也。白虎黄连泻心等汤。寒可胜热之剂也。白通四逆诸汤。热可制寒之剂也。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限于赀而未梓。缮本虽多。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大为恨事。辛酉岁。到直供职。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以劳构疾。脉脱而厥。诸医无一得病情者。迨夜半阳气稍回。神识稍清。

4、自定方剂而愈。时温虐流行。因余之病。而知误于药者。堪悯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余滥竽人后。诸多有志而未逮经。即仲景。其切当精纯。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汇药治病。不足言方。缘一时盛行。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韵既成帙。共商注解。业经梓行。亦不遽弃。别其名曰俗方歌括。此三种者。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时方歌括 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 尊生

5、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所列病症。不可谓不详。而临时查对。绝少符合。即有合处。亦不应验。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每症只寥寥数语。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非遗之也。怔忡求之虚痨。头痛有邪求之伤寒。无邪求之眩晕。虚痨历节。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症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有论此症。而彼症合而并论者。有论彼症。绝未明言此症。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实无他诀。唯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论中所列诸方第三卷第

6、四卷俱载弗遗。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非熟读原文。不能领会。此书偶有阙而未载者。欲人于原文中寻其妙义。阙之即所以引之也。阅者鉴子之苦心焉。 一方后附论。或采前言。或录一得。视诸书较见简括。阅者自知。 时方歌括 卷上 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须加干姜。 2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 五味异功散 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良方。 苓术参甘四味同。方名君子取谦冲。增来陈夏痰涎涤。再入香砂痞满通。水谷精微阴以化。阳和布护气斯充。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 陈修园曰。胃气

7、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今录本草经原文而释之。或数百年之误。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

8、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气即邪气也。今五脏得寒甘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

9、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浮泛杂沓。愈乱经旨。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八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抑或辛刚 香砂六君子汤论 柯韵伯曰。经云。壮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

10、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证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从何来。 3 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砂仁以通脾肾之元气。而 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

11、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当归补血汤 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 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

12、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保元汤 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甚。最宜。补养诸汤首保元。参 桂草四般存。脉微血脱可回生。人参煎取稠粘汁。专任方知气力宏。 陈修园曰。阴虚不能维阳。致阳气欲脱者。用此方。救阴以留其阳。若阳气暴脱。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汤辈。若用此汤。反速其危。故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产后血晕诸证。今人以人参大补阳气。皆惑于

13、元人邪说。及李时珍纲目等书。不知人参生于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背阳向阴。其味甘中带苦。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而易蛀。 四物汤 治一切血症热血燥诸症。 八珍汤 气血双补。四物归地芍川芎。血症诸方括此中。若与四君诸品合。双疗气血八珍崇。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钝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双补。十补不一泻法。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两虚。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 桂 加入八珍煎。大补功宏号十全。再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专。 陈修园曰。十全大补汤。为气

14、血双补之剂。柯韵伯病其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其补。补血而仍用行血之药于其间。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正非过贬语。而人参养荣汤之妙。从仲景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药为君知之也。芍药苦平破滞。本泻药。非补药也。若与甘草同用。则为滋阴之品。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则为和荣卫之品。若与附子干姜同用。则能急收阳气。归根于阴。又为补肾之品。虽非补药。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药为君。建中汤诸品俱在。恶饴糖之过甜动呕。故以熟地当归白术人参诸种甘润之品代饴糖。以补至阴。然饴糖制造。主以麦。麦为心谷。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远志之入心。麦造为 。能疏远而

15、畅气也。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建中汤中。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细思其用意无非从建中套来。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养荣名汤奈何。心主营而苦缓。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无归也。按神农本经云。芍药气味平苦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是没其苦泄攻坚之性。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皆善用芍药以为补。非以芍药之补而用 5 之也。但芍药之性。略同大黄。凡泄泻必务去之。此圣法也。本经不明。宋元以后

16、。无不误认为酸敛之药。不得不急正之。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陈修园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骨节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 桂附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

17、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 六味滋阴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丸。再加桂附扶真火。八味功同九转丹。 陈修园曰。六味丸补肾水。八味丸补肾气。而其妙则在于利水。凡肾中之真水不足。真火衰微者。其溺必多。二方非补肾正药。不可因薛立斋之臆说而信之。近效白术附子汤。极佳。其方列于热剂。宜细玩之。肾气丸。金匮要略凡五见。一见于第五篇。云治脚气上入小腹不仁。再见于第六篇。云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三见于第十二篇。云夫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四见于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见于第廿二篇。云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则愈。观此五条。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不可以通治火衰之症

18、。且此方金匮不入于五水之门。今人谓治水通用之剂。更为可怪。 还少丹 治脾肾俱虚。饭食无味。面少精采。腰膝无力。梦遗或少年阳痿等症。 杨氏传来还少丹。茱蓣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陈修园曰。此交通心肾之方也。姜附椒桂。热药也。热药如夏日可畏。此方诸品。固肾补脾。温药也。温药如冬日可爱。故时医每奉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断非此方可以幸效。且柔缓之品。反有减食增呕致泄之虞也。 6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人有三奇精气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胶取龟和鹿。枸杞人参共四珍。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

19、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浓。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清食气之壮火。 所以补气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阴。所以补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

20、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热。妙在黄 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 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

21、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 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得黄 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热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阙憾。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

22、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 十味地黄丸 治上热下寒。服凉药更甚等症。 即桂附地黄丸倍用桂附。加芍药元参各四两。 陈修园曰。此孙真人千金翼方也。芍药能敛木中之火气。以归其根。元参能启水中之精气。以交于上。故加此二味于八味丸中。一以速附子之下行。一以防肉桂之上 。凡口舌等疮。面红目赤。齿牙浮动。服凉药而更甚者。此为秘法。 正元丹 7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即四君子汤加山药黄 。参志香甘与枣仁。龙眼当归十味外。若加熟地失其真。 陈修园曰。此方汇集补药。虽无深义。然亦

23、纯而不杂。浙江江苏市医。加入熟地黄一味。名为黑归脾汤。则不通极矣。内经阴阳二字。所包甚广。而第就脏腑而言。言阳盛阳衰者。指阳明而言。言阴盛阴衰者。指大阴而言。太阴者脾也。神农本经。补阴与补中二字互用。盖以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即是中虚。中虚即是阴虚。后人错认其旨。谓参 白术为气药。补阳。归地芍药为血药。补阴。谓姜桂附子为热药。补阳。谓知柏生地为寒药。补阴。满腔都是李士材薛立斋张景岳之庸论。则终身为误人之庸医矣。 今即以此方言之。方中诸品。甘温补脾。即是补阴之剂。而命方不为补而为归者。归还其所固有也。妙在远志入心以治其源。即内经痿论所谓心主身之血脉。生成篇所谓诸血者皆属于心之旨也。木香入脾以治其流。

24、本草经名为五香。五为土数。香又入脾。藉其盛气。以嘘血归脾之义也。方虽平钝。颇得金匮要略。调以甘药。令饮食增进。渐能充血生精。以复真阴之不足。若加入熟地黄。则甘缓剂中。杂以壅滞之品。恐缓者过缓。壅者增壅。脾气日困。不能输精入肾。欲补肾反以戕肾矣。又有逍遥散加入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更为无知妄作。吾知数年后。必将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生脉散等方。加入此味。名为黑四君子黑六君子黑生脉散矣。堪发一叹。 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大补阴丸绝妙方。向盲问道诋他凉。地黄知柏滋兼降。龟板沉潜制亢阳。 陈修园曰。知柏寒能除热。苦能降火。苦者必燥。故用猪脊髓以润之。熟地以滋之。此治阴虚发热之恒法也。然除热只用凉药。

25、犹非探源之治方中以龟板为主。是介以潜阳法。丹溪此方。较六味地黄丸之力更优。李士材薛立斋张景岳辈。以苦寒而置之。犹未参透造化阴阳之妙也。 8 虎潜丸 治痿神方。 即前方加味。 加味虎潜丸即前方再加味。 陈修园曰。观此二方。可知苦寒之功用神妙。非薛立斋张景岳辈所可管窥。喻嘉言寓意草。谓苦寒培生气。诚见道之言也。 全鹿丸 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功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年一纪。其法须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则每人得一全鹿。若一人独制一料。恐久留变坏。药力不全矣。法用中鹿一只。宰好。将肚杂洗净。同鹿肉加酒煮熟。将肉横切。焙干为末。取皮同杂。仍入原汤煮膏。和药末肉未加

26、炼蜜为丸。其骨须酥炙为末。同入之。 陈修园曰。此方冠冕堂皇。富贵之家。无不喜好。修园不韵不注。明者自知然亦有不得不言者。肥浓痰多之人。内蕴湿热者。体此丸。即犯膏粱无厌发痈疽之戒也。惟用瘦过于劳苦。及自奉淡薄之人。或高年瘦弱。用此早晚两服以代点心。不无补益耳。重可KT 法 磁砂丸 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澹白色。又治耳鸣及耳聋柯韵伯云。治聋癫狂痫如神。 磁砂丸最媾阴阳。神曲能俾谷气昌内障黑花聋并治。若医癫痫有奇长。 王又原曰。经曰。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目之能视者。气也。目之所以能视者。精也肾惟藏精。故神水发于肾。心为离照。故神光发于心。光

27、发阳而外。映有阴精以为守。则不散而常明。水发阴而凝结。有阳气以为布。则洞悉而不穷。惟心肾有亏。致神水干涸。神光短少。昏 内障诸症。所由作也。千金以磁石直入肾经。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铁。吸肺金之气。归藏肾水。朱砂体阳而性阴。能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鉴。火能烛。水火相济。而光华不四射与。然目受脏腑之精。精俾于谷。神曲能消化五谷。则精易成矣。盖神水散大。缓则不收。赖镇堕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为急救之剂也。其治耳鸣耳聋等症。亦以镇堕之功能。制虚阳之上奔耳。柯韵伯曰。此丸治癫痫之圣剂。盖狂痴是心肾脾三脏之病。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心者。神明之主也。经云。主不明。则十有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

28、乃大伤。即此谓也。然主何以不明也。心法离而属火真水藏其中。若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虚火要行。所谓天气者蔽塞。地气者冒明。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故目多妄见。而作此奇疾也。非金石之重剂以镇之。狂必不止。朱砂禀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能降无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石禀北方之黑色。入通于肾。吸肺金之气以生精坠炎土之火以 9 定志。二石体重而主降。性寒而滋阴。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矣。神曲推陈致新。上交心神。下达肾志。以生意智。且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其食则已。此内经治狂法也。食消。则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曲之旨乎。炼蜜和丸。又甘以缓之矣。 苏子降气汤 降气汤中苏半归。橘前沉朴草姜根据。风寒咳嗽痰涎喘。暴病无妨任

29、指挥。 陈修园曰。仲景云。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苏子降气汤。即从此汤套出。时医皆谓切于时用。然有若似圣人。惟曾子以为不可耳。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寤寐不安。 安神丸剂亦寻常。归草朱连生地黄。昏乱怔忡时不寐。操存须令守其乡。 陈修园曰。东垣之方。多杂乱无纪。惟此方用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大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方意颇纯。亦堪节取。 四磨汤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急。妨闷不食。 四磨汤治七情侵。参领槟乌及黑沉。磨汁微煎调逆气。虚中实症此方寻。 王又原曰。七情所感。皆能为病。然愈于壮者之行。而成于弱者之着。愚者不察。一遇上气喘

30、急。满闷不食。谓是实者宜泻。辄投破耗等药。得药非不暂快。初投之而应。投之久而不应矣。夫呼出为阳吸入为阴。肺阳气旺。则清肃下行。归于肾阴。是气有所收摄。不复散而上逆。若正气既衰。邪气必盛。纵欲削坚破滞。邪气必不伏。方用人参。泻壮火以扶正气。沉香纳之于肾。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导之。所谓实必顾虚。泻必先补也。四品气味俱浓。磨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其下养正丹者。暖肾药也。本方补肺气。养正丹温肾气。镇摄归根喘急遄已矣。 黑锡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脚膨胀。并阴阳气不升镇纳浮阳黑锡丹。硫黄入锡结成团。葫芦故纸茴沉木。桂附金铃肉蔻丸。 陈修

31、园曰。此方一派辛温之中。杂以金铃子之苦寒为导。妙不可言。 10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丹别无方法。即痘疹各种坏症。服之无不回生。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既备此丹。如灵砂丹养正丹之类。可不再备。 全真一气汤 滋阴降火之神方。 即生脉散。加熟地五七钱或一两。白术三钱。牛膝附子各二钱。水煎服。 陈修园曰。此冯氏锦囊得意之方。无症不用。俱云神效。其实大言欺人。修园不信也。方以熟地滋肾水之干。麦冬五味润肺金之燥。人参白术补中宫土气。俾上能散津于

32、肺。下能输精于肾。附子性温以补火。牛膝引火气下行。不为食气之壮火而为生气之少火。从桂附地黄丸套来。与景岳镇阴煎同意。然驳杂浅陋。不可以治大病。惟痘科之逆症相宜。以诸药皆多液之品。添浆最速也。 二加龙骨汤 治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谷。浮热汗出。夜不成寐等症。 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加白薇一钱五分。附子一钱。 陈修园曰。此方探造化阴阳之妙。用之得法。效如桴鼓。庸医疑生姜之过散。龙骨牡蛎之过敛。置而不用。以致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后来居上。询可浩叹。宣圣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方所以然之妙。修园亦不说也。予友林雨苍有神农本草经三注。采集予之注解。颇多逐味杂对。后再读此方。便

33、觉有味。轻可去实 九味羌活汤 一名冲和汤。四时感冒发散之通剂。 冲和汤内用防风。羌芷辛苍草与芎。汗本于阴芩地妙。三阳解表一方通。 陈修园曰。羌活散太阳之寒。为拨乱反正之药。能除头痛项强。及一身尽痛无汗者。以此为主。防风驱太阳之风。能除头痛项强。恶风自汗者。以此为主。又恐风寒不解。传入他经。以白芷断阳明之路。黄芩断少阳之路。苍术断大阴之路。川芎断厥阴之路。细辛断少阴之路。又以甘草协和诸药。使和衷共济也。佐以生地者。汗化于液。补阴即托邪之法也。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 人参败毒草芩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托邪扶

34、正有奇功。 汪 庵曰。羌活理太阳游风。独活理少阴伏风。兼能去湿除痛。川芎柴胡。和血升清。枳壳前胡。行痰降气。甘桔参茯。清肺强胃。主之以人参者。扶正气以匡邪也。加陈仓米三钱。名仓廪汤。治噤口痢。 香苏饮 11 治四时感冒。发表轻剂。 香苏饮内草陈皮。艽芥芎防蔓子入。解肌活套亦须知。 陈修园曰。仲景麻桂诸汤。从无他方可代。后人易以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及此汤。看似平稳。其实辛烈失法。服之得汗。有二虑。一虑辛散过汗。重为亡阳。轻则为汗漏也。一虑辛散逼汗。动脏气而为鼻衄。伤津液而为热不退渴不止也。服之不得汗。亦有二虑。一虑辛散煽动内火。助邪气入里而为狂热。不得寐。一虑辛散拔动肾根。致邪气入阴而为脉细

35、。但欲寐也若用仲景之法则无是虑。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钱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阳明发热兼头痛。下利生斑疹痘良。 新订症同太阳。而目痛鼻干不眠称阳明者。是阳明自病。而非太阳转属也。此方仿仲景葛根汤。恶姜桂之辛热。大枣之甘壅而去之。以升麻代麻黄。便是阳明表剂。与太阳表剂迥别。葛根甘凉。生津去实。挟升麻。可以托散本经自病之肌热。并可以升提与太阳合病之自利也。然阳明下利。即是胃实谵语之兆。故以芍药之苦甘。合用以养津液。津液不干。则胃不实矣。至于疹痘。自里达表内外皆热之症。初起亦须凉解。 小续命汤 六经中风之通剂。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风中诸经

36、以此通。 陈修园曰。天地之噫气为风。和风则生长万物。疾风则摧折万物。风之伤人者。皆带严寒肃杀之气。故此方桂芍姜草。即伤寒论之桂枝汤。麻杏甘草。即伤寒论之麻黄汤。二方合用。立法周到。然风动则火升。故用黄芩以降火。风胜则液伤。故用人参以生液。血行风自灭。故用芎芍以行血。防风驱周身之风。为拨乱返正之要药。附子补肾命之根。为胜邪固本之灵丹。防己纹如车辐。有升转循环之用。以通大经小络。药品虽多。而丝丝入扣。孙真人询仲景下之一人也。 地黄饮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症。 地黄饮子少阴方。桂附蓉苓并地黄。麦味远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须详。 陈修园曰。命火为水中之火。昔人名

37、为龙火。其火一升。故舌强不语。以肾脉荣于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气。欲化作冷风而去也。方用桂附苁蓉巴戟以导之。龙升则水从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则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药石斛以安之。火迸于心。则神识昏迷。方用远志菖蒲以开之。风动则火发。方用麦冬五味子以清敛之。肾主通身之骨。肾病则骨不胜任。故足废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补之。然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而火由风发。风则无形而行疾。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 12 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刘河间制方之妙。汪庵辈从未悟及。无怪时医之愦愦也。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

38、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资寿特名解语汤。专需竹沥佐些姜。羌防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 陈修园曰。此与前方相仿。但表药较多。外证重者相宜。方中羚羊角一味。甚妙。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 藿香正气芷陈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 陈修园曰。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入。与邪伤经络者不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只用芳香利气之品。俾其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苏芷陈腹朴梗。皆以气胜。韩昌黎所谓气胜则大小毕浮。作医等于作文也。茯半术草。皆甘平之品。培其中气。孟子所谓正己而物正。医道通于治道也。若邪伤经络。宜审

39、六经用方。不可以此混用杀人。按夏月吐泻。多是伏阴在内。理中汤为的方。时医因此汤有治霍乱吐泻之例。竟以为夏月吐泻通剂。实可痛恨。嘉庆丁巳岁。医生郑培斋患此症。自服藿香正气散不效。延孝廉陈倬为商之。再进一服。少顷元气脱散。大喘大汗而死。是向以误人者。今以自误。设使地下有知。当亦悔不读书之过也。 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益黄连。草苓五物还十物。瓜橘参 白术全。 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然胃恶燥。脾恶湿。多饮伤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气者发汗。腹中有水气者利小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选其能汗能利者用之。香薷芳草

40、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浓朴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参 橘术。名十味随证加减。尽香薷之用也。然劳倦内伤。必用清暑益气。内热大渴。必用人参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反济其内热矣。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以代茶。是开门揖盗也。 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骨髓酸痛。及豆疮寒胜等症。去麻黄酒煮。治痢后鹤膝风甚效。 局方五积散神奇。归芍参芎用更

41、奇。橘芷夏苓姜桂草。麻苍枳朴与陈皮。去人参。加青皮二钱。 陈修园曰。疟症初起。忌用人参。时医之伎俩也。然相沿既久。亦姑听之。第初起无汗者。宜加麻黄二钱。多汗者。宜加白芍桂枝各二钱。寒多者。宜加桂枝干姜各二钱。热多者。宜加贝 小柴胡加常山汤 凡疟症三发之后。皆可服。天明时一服。疟未发前一时一服。神效。 即柴胡汤加常山三钱。生用不炒。 陈修园曰。常山一味。时医谓为堵截之品。误信李士材薛立斋之说。不敢用之。而不知是从阴透阳。逐邪外出之妙品。仲景用其苗。后世用其根。实先民之矩 。即云涌吐。而正取其吐。去积疟。则疟止。宣可决壅直中痰潮此斩关。更有通关辛皂末。吹来得嚏保还生。 季楚重曰。经云。太阴不收。肺

42、气焦满。又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然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胃气之运。必本三焦之化。甚至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莫非胃气不宣。三焦失职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气。调肺之拂郁。臣以苍术开发。强胃而资生。神曲佐化水谷。栀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抚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木为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燥降逆。要以木郁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14 陈修园曰。诸病起于郁者难医。时医每以郁金统治之。是徇名之误

43、也。此药本经不载。唐本有之。唐本云。气味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原文只此二 逍遥散 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逍遥散用芍当归。术草柴苓慎勿违。散郁除蒸功最捷。丹栀加入有元机。赵羽皇曰。此治肝郁之病。而肝之所以郁者。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平。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

44、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通可行滞 导赤散 治心热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痛热急不通。 导赤原来地与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茎痛兼淋沥。泻火功归补水中。 季楚重曰。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制火也。 五淋散 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涩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为膏汁或热怫便血。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柯韵伯曰。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申其旨曰。气化则能出。何也。盖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纳而不出惟气为水母。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无形之气化。不专责有形之州都矣。夫五脏之水火。皆生于气。气平则为少火。少火生气。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气有余则为壮火。壮火食气。则化源无藉。为癃闭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之不清。非决渎之失职。若以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化绝矣。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