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7502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课件.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谁?现在在我眼前的人。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现在我要做的事。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是什么?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我们做最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是最重要的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 与案例分析,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教师的舞台。如何将“这台戏”演得更精彩,更受“观众”喜爱。除了有扎实的舞台基本功,还必须有能让“观众”叫好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不是执行教案的舞台剧,而是一次师生共同演绎的成长记录。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有效课堂教学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分享提纲:,一、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新

2、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一、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解决,(1)教学内容,教什么?,(2)教学对象,教给谁?,(3)教学方法、流程,如何教?,(4)教学结果及评价,教得怎么样

3、?,(5)教学理论依据,为什么这样教?,从传统备课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其变化主要是: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再次,

4、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了形象的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1、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者将出现哪些学习行为,并

5、据此确定教学目标;2、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3、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习者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4、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绩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当前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第一,照搬他人教案,没有个性化的整合与创造,很多教学内容在网络上容易找到现成的教案,缺乏教学对象针对性思考,从而失去了教学设计的意义。第二,有的教师没受过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培训,所以普遍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第三,虽然名为教学设计,但思维定势还是停留在传统备课层面,只关注教师怎样教

6、,而忽视学生怎样学,甚至教学设计中没有学生活动的表述。第四,只关注教学内容的梳理,而对教学内容传输的形式与手段(即教学模式、流程、方法)有效性、适用性很少考虑。第五,不注意对学生特征与需求的分析,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教材分析2.学生情况分析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5.教学活动设计6.教学评价设计,1.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1)熟悉和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目的要求。2)通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3)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

7、,钻研例题、习题的解法。4)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其他知识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联系。,2.学生情况分析(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学生怎样学数学?,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的经验基础是什么?,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是改善教学行为、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对教材研读水平的不同导致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研读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

8、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3.教学目标制定,“学生学完这些数学后能够做什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学的方向。是教学的指南,既决定课程的内容,又决定教学的方法,同时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等,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

9、准,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课堂目标的准确表述,1、行为主体学生 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的依据。,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而表述为:“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的”等,是不恰当的!,2、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最好有质与量的定性。,课堂目标的准确表述,陈述中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为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应尽可能选

10、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判定”“解决”等。陈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识别给定图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一个现代版的寓言故事三个馒头,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就吃馒头,吃了一个没有饱,就吃第二个,吃了两个还是没有饱,就吃第三个,吃下去三个肚子饱了。吃饱以后他就后悔了:早知如此,不如就吃第三个馒头了,前面两个都浪费了。注:新课标将“学习过程”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而不只是让它服务于学习结果。,3、行为条件 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难以评价。通常有四种类型

11、:关于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能。)时间的限制(如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能记住。)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课堂目标的准确表述,4、表现程度 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有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课堂目标的准确表述,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精确分析的基础上。3.尽可能的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地表

12、述。切忌“大”而“统”,要有利于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课题:认识毫米,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4.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一般地,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等,都

13、是教学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处理原则:注意与教学目标对应。,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

14、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

15、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训练点。要找出教学的难点,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把握了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预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5.教学活动设计,导入设计提问设计小结设计,导入设计,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这一关把握得当,可以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

16、的基础。,一、导入的功能 1、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注意,即为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学习准备状态。2、激发求知欲 激发求知欲就是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从而产生好奇心,形成探究愿望。3、调动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就会都变成泡影。”4、明确学习任务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把学习任务预示出来。,二、导入的类型(一)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 1、演绎导入(旧知导入)2、归纳导入 3、类比导入 4、整体导入,(二)生活实例导入 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

17、值,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求知冲动的最好材料。因此选取生动的实例来引入,可以使学生看到处处可以提炼数学,处处可以发现数学,处处需要数学观点与方法,从而重视数学学习,从中找到价值与乐趣。,(三)数学活动导入 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来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形成感知动作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种通过演示进行观察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的导入方法,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四)问题情境导入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

18、如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的知识,并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五)教具演示导入 教师通过特制的教具进行恰当的演示导入课题。,(六)数学史实导入 讲有些数学概念、定理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背景,往往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甚至会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地,数学历史故事中往还往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很有好处。用数学史实引入,要求教师多积累与中学数学有关的数学史资料,使自己能及时准确的引用

19、。,注意: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设计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数学实际、认知规律,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引入,所以不必每一节课都要绞尽脑汁去设计,有时可以开门见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开始就明确目标,单刀直入。,提问设计,提问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及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反应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去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教学技能。,

20、1、低效或无效的提问(1)目的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察(4)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5)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停顿(6)用语不妥,意思不明,甚至随口而不计后果(7)“是不是”、“对不对”提问,2、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学生思考并回答了这个问题,就马上能判断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点,是否掌握了某种数学方法,是否领悟了其中的数学思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一定能从中暴露出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2)针对性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骄

21、傲自满或不屑回答;问题太难,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任何过易或过难的数学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3)启发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得指出:“一个差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考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4)激励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老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该考虑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3、“提问”的有效方法(1)激趣性提问 这是

22、为了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令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形成理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的提问。,(2)铺垫性提问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可以铺垫性地提问道出转化的途径或指向。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后再问:“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能得到什么启迪?”这样一来,怎样引辅助浅的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3)探究性提问 仍以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为例,在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后即可问:“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呢?”问题就象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急于

23、探究奥秘的好奇和好胜心理的涟漪。问题也同时隐含着与三角形中位线的类比,引起联想或猜测 与底边有关;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这类问题如放开让学生探索,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4)设“陷”性提问 教学中恰当地设置“陷阱”,制造思维冲突,训练学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本领,促使学生思维严密,强化教学效果。,(5)巩固性提问 在授完新课之后,教师再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6)激疑性提问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教师若能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24、自问自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提出某一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就自己把问题回答了(即所谓的“自问自答”)。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或多或少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如果教师过于急迫想得到问题的结论,一旦学生没有回应,就自己把结论说出来,那么,学生也逐渐习惯于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再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马上会给出结论,不需要学生来思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圈:教师不给学生时间思考问题,学生也逐渐懒得思考问题。反过来,学生不思考问题,对教师的问题没有反应,教师也只得自己说出有关问题的结论,学生也因此越发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2)喋喋不休。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喋

25、喋不休”,所导致的消极影响至少有:打断了学生思考问题所必需的连续时间,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动无法开展起来。剥夺了学生犯学习错误的权利。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其实是学生的思考轨迹。教师的不断提示让学生跳过了一些思考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有助于学生迅速解决有关问题,但实际上,却让学生失去了比较多种解决方案优劣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了不该有的依赖感。教师的“多话”在某方面使学生习惯于等着教师来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习惯于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来进行演算。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削弱了学生的成就感。其实,学生都想体验积极思维带

26、给自己的成就感。可是,教师的“好心帮助”却较大地阻碍了学生成就感的实现,进而惰化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限时限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没有“自问自答”,但是在提出某一问题之后,马上指定某学生回答(即所谓的“限时限人”)。事实上,教师马上指定某学生回答问题,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预料该学生会说出教师所想要的答案;一种情况是教师预料该学生说出的答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错误答案,教师正好以此进行“纠错”。不管是哪种情况,教师所指定的学生早就预先存在于他的心目中。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不会再多花时间、花精力去观察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或者说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放在一边,而以自己预设的情况

27、来进行有关教学。,小结设计,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后,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学生实践等活动方式,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及时的系统化,使新知识稳定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之中,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结。小结不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课上任何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都需要小结。比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个例题讲完之后,都应小结。,一、小结的功能 对任何一件事的阐述,像写文章、讲演一样,总有引入、中心和结尾部分。对某数学事实的教学给以简练、明确、完美的“小结”是十分重要的。(1)通过小结,可强调教学中某段内容的重要数学事实和规律,加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2)通过小结,可引起学生对

28、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的升华,特别是对概念、定理的认识,以及解题方法的认识。(3)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小结等活动,还可促进学生形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养成主动分析的习惯。,二、小结的类型(一)从小结者来分 1.教师主导方式 即教师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数学方法进行完整、系统的总结及概括。这种小结方式,易给学生完整全面的感觉,而且小结所用的时间容易控制,使用方便快捷,教师意图能顺利贯彻,因此被教师广泛采用。2.学生为主体活动的方式 学生回忆、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某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提炼解题方法 学生观察、分析题目,(二)从思维方式来分 1.封闭型:自然结束法、复述

29、记忆法、归纳小结法、口诀总结法、前后呼应法、综合练习法、图示表格法、概括中心法、回顾提炼法、阅读理解法2.开放型:设疑激思法、发散迁移法、延伸铺垫法、引申拓宽法,三、注意事项 1、及时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结束时,都应及时小结、巩固。它包括定义、定理及例题。特别是例题的总结,不但使例题作用得以巩固,而且会影响学生养成做完每一道数学题都进行总结的习惯,这种习惯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很有效的。,2、概括性 小结绝不是对原有问题一丝不差的再重复,小结也绝不是面面俱到的简化。小结中对讲述的数学事实要精练、具体,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数学方法的小结要明确、具体,语言简练。总之,概括性的小

30、结,语言要少而精,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抓住一节课或一段数学知识的精髓,才能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建构起来认知结构的核心进一步固化。,3、强化性 通过小结,应使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成功解决问题的愉快感,从而产生对类似问题的信心。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学习,从动机的增强会逐渐使学生的学习及学习目的产生质的提高。,4、获得性 每节课的导入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对问题的解决,而小结给以问题的确切回答,这样,一节课才浑然一体,完整而圆满,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也明确。,5、紧凑性 小结课程,要突出重点,在内容和时间土的把握要紧凑。若教师总结用时过多,内容又面面俱到,必定不能突出重点,不能突出关键,而

31、妨碍学生记忆和理解。紧凑性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不能在下课铃响后,还在进行总结。打了下课铃之后,一般学生思想已经分散,学习效果很小。教师教学中要留给总结较充分的时间,教师完成结束部分教学后,如还有时间可留给学生进一步回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个别课堂上,教师如时间没掌握好,或其他原因,使课程内容讲不完,则可减少教学内容,但不能没有小结时间。,“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教学设计十问,(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2)为什么要学习新内容,其实际背景、与先前内容的联系是什么?(3)学生要具备什么基础,可能有什么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克服?(4)新内容中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进行教

32、学?(5)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6)何时提问学生,目的是什么?(7)选用什么例题、习题,目的是什么?(8)选用什么教具?(9)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大致时间是多少?(10)应联系哪些章节进行练习巩固,应为后继的学习留下什么伏笔?,依据一体化系统教学设计应包含着评价设计。评价活动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同步向前推进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提出教学实施方案的同时,也提出过程评价方案。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6.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设计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

33、归宿,三、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数学教师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数学形象。,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是课程实践者(教材编写者、教师)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后面隐藏着每个人对数学、教育等的理解和看法。,1、数学化设计理念,什么是数学化?,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

34、念,这也是数学化。,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什么是数学化设计理念?,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35、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案例1“分数除法”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师: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能解答吗?试试看。,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

36、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2、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案例3 怎样围面积最

37、大,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传统的教学,只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仓库,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把思考过后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这是现代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允许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

38、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它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3、活动化设计理念,现今,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几乎处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不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方式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尽可能地要动,尽可能性地要多动”。,教材是学生从事数

39、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它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个性的精华是艺术,艺术是不能复制的,艺术追求精神世界的和谐完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

40、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课堂创新而教,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师:为了大家观察起来方便,我们用点来表示队列中的同学。观察点子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生:1412 1214师:利用你手中的点子图,在上面画一画,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你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写在纸上。,两位数乘两位数,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创设情境感受价值产生需要(兴趣),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满足需要(可持续),注重过程促进互动提升思考(本质),直面现实因材施教打好基础(个性),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堂没有彩排,永远现场直播。不管讲得成功还是失败,过去了就没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我们对下节课的精心准备与设计。精彩不曾预约,美丽水到渠成。让我们的课堂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独具匠心,在生成中迸发出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在预设与生成中激情共舞。,感悟分享,因智慧而快乐,因快乐而美丽,愿大家有一个快乐和美丽的执教人生!,精品课件!,精品课件!,欢迎批评指正,邮 箱:QQ:269952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