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7762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学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第一节 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3,一、原始社会是家庭教育的源头二、我国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三、我国近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四、我国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4,一、原始社会是家庭教育的源头在原始社会,家庭即社会,社会即家庭。社会成员属于氏族公社大家庭公有,儿童由公社施行公养公育。,5,二、我国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一)我国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概况先秦时期,宗族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宗子负责,教育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方面。此时的宗族家庭教育有比较明显的等级区别。随着封建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日益明显。,6,及至隋唐、宋时期,家

2、庭教育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更加强调封建纲常伦理,而且越来越与科举考试结合在一起。元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强调家族族权对家庭成员的言行管理,把以修身为手段的齐家家教与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巩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禁欲主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纳入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中。,7,古代的胎教(1)作用:正本慎始(2)内容:精神、饮食、环境、起居与生活习惯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1)保傅制度:三公三少(2)三母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原则:教儿宜早;教子义方;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2)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8,古代的蒙学教材(

3、1)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课本: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等。(2)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课本:孝经、论语、太公家教、小学等。(3)以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 的课本:兔图册、蒙求、幼学琼林等。(4)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的趣味读物:书言故事(胡继宗)、日记故事(虞绍)等。(5)以陶冶儿童性情为主的诗歌读本:千家诗等。,9,古代的女子教育读物(1)定义:在封建时代的礼教制度下,有专门以教育、培养“贤妻良母”、“孝女节妇”为目的而编写的女教读物,或称“女训”、“女学”、“内教”等。(2)内容:儒家的礼书中规定妇女所应具备的四种德行:妇道、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道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

4、枲。”各种女教读物即以“四德”为基本内容,系统地阐明儒家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道德思想和为妇之道,并把“四德”具体化,规定出妇女要遵守的各种条规或戒条。,10,(3)数量: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女教的论述多是零碎片断,且对为行为规范一类的条规。独立的女教文本出现在汉朝。刘向列女传:为古代105名妇女立传,以正统封建道德观念为准绳,提出妇德善恶标准和女子教育导向,倡导贞顺节义、宽容去忌、循法守礼等妇德和妇节。班昭女诫:以母亲谆谆教女的形式撰述,启迪妇女自觉认同社会规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以列女传和女诫为鼻祖,唐末至清末衍生出许多女教读物,编印量大增。,11,教女遗规序言

5、,12,女训约言正文,13,女训约言正文,14,(二)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1、王室家庭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伊尹和周公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家庭教育。他认为,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培养形成的,王家子弟的家庭教育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15,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西周时期人,创立了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以教育德”。建立了周王室的家庭教育师、傅、保制度,并根据他的礼乐与敬德保民思想,提出了系统的贵族子弟的家庭教育内容,除了六艺外,还包括“体恤下民,力戒贪逸”;勤勉从政,谨言慎行;知人善任,勤于求贤。,16,2、提

6、倡“孝悌”为家庭教育核心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主张建立以“孝”为根本,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仁礼”政治道德体系,由此“天下大治”。家庭伦理教育重在伦理情感的培养。“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7,3、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531约590年以后),字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国之变,历仕四朝之官,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因此身怀忐忑之虑。该书上承汉魏六朝以来的“诫子书”、“家诫”的遗风,下开唐宋元明清诸朝士大夫之家家训的先河,被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18,共7卷20篇,包括序致、教子、治家、慕

7、贤、勉学等篇章。(1)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作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19,为什么教育子弟应该越早开始越好呢?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还引用了孔子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为思想理论根据。他又引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来作为例证。婴幼时期,一张白纸,比较容易接受影响,思想

8、观念还没有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所以说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20,(2)爱与教相结合颜之推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一味放纵:“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别人提醒他时还不以为然。这样,孩子就会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不良行为也愈加明显,这时父母才 觉察到,开始加以管教。然而已经难以奏效了,反而导致子女的抵触对抗:“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所以颜之推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庄重严肃,但不能过于严厉,要严慈有度,所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21,比

9、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22,(3)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颜之推主张上自明王圣帝,下至庶人凡子,均须勤奋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因此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因此,除必读儒家的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

10、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难以应世经务”。,23,(4)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他在家训中说:“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他主张学习应当虚心,应与师友切磋。他反对“高谈虚论”,反对“悠闲”度日,提倡学习要勤勉努力。,24,(5)注重环境习染 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 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

11、,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 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25,4、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司马光,北宋名臣,著有资治通鉴,死后被封为“太师温国公”。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指出,“子始生未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他指出,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不抓紧家庭中的早期教育,“使之不知尊卑长幼之礼,每致侮詈父母,殴击兄姊,父母不加诃禁,反笑而奖之”。这样就会使孩子“未辨好恶,谓礼当然”,把错误的当正确的

12、坚持。等他们长大了,“习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复制。于是父疾其子,子恶其父,残忍悖逆,无所不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司马光认为,“此盖父母无深知远虑,不能防微杜渐,溺于小慈,养成其恶敌也。”,26,“不孝有五:惰其四有,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和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父母,五不孝也。”提出家人要“和睦相处”;及早施教,“慎在其始”;要树立榜样;要防微杜渐,“弱于小慈,养成其恶”;不要“遗之以利”,要“遗之以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犬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27,5、曾国藩及其

13、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谥“文正”。家书共330多封,主要是写给儿童纪泽、纪鸿及诸弟的。(1)坚持祖传治家之法:八字、三不信。“八字”为:考,诚修祭祀祖先;宝,善待亲族邻里;早,每天早起;扫,打扫屋室、院落;书,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蔬,要自己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三不信”为:僧巫、地仙、医药,皆不信。,28,(2)坚持祖传的教子之法,即“八本、三致祥”。“八本”即: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3)提出教子成才的思想,包括教育子女读书

14、做学问;教育子女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教育子女谦恭谨慎,不要有官家风味。,29,三、我国近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家庭教育法令1、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康有为:儿童未出生则重胎教,特设“人本院”以教育孕妇;出生后或在家里进行教育,或送入公立“育婴院”;3岁后转入公立“慈幼院”受幼稚教育;6岁入学校受教育。梁启超:根据日本的教育制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主张5岁以前为儿童期,受家庭和幼稚园教育。,30,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到大学毕业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对蒙养院的四年教

15、育,又专门通过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家庭教育法令,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法令。,31,第一,确定进行儿童蒙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第二,规定要大力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知识。第三,特别规定对女子进行教育,但只接受家庭教育。第四,规定了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针对儿童可塑性大的特点,家长和保育员要榜样示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按照孩子发育的实际,保健身体、开发智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规定了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2,2、民国年间的家庭教育法令(1)推行家庭教育办法1940年9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令32046

16、号公布了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将1938年12月颁布的中等以下学校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纳入其中,全面规划和规范了国家的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应督导各级学校、社会教育机关及文化团体、妇女团体,按照本办法之规定,积极推行家庭教育”。,33,(2)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为了具体贯彻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第八条规定的:“中等以下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推行家庭教育,以举办家庭教育(讲习)班为主要工作,其详细办法另订之”。1941年5月28日颁布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它对讲习班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学员、教学安排、经费支出及管理、学籍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布置和规范。,34,(3)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计划要点

17、为了具体贯彻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第五条规定的:“但女子学校及女生数超过学生总数半数以上之学校,得组织家庭教育委员会,主持各该校所在地家庭教育推行事宜。其办法另订之”。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计划要点。规定了设区的目的是“以谋推行尽利起见”;对设区的地点、承办机关、实验期限、组织、工作人员、经费等作了安排;并从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提出了实验目标和具体操作办法。,35,(二)我国近代的家庭教育思想1、朱庆澜和他的家庭教育时任广东省省长,1917年出版家庭教育。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家庭教育专著。家庭教育一书用白话文写成,共23个问题。对于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原则、内容和方

18、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36,(1)家庭教育极为重要。(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不能忽视。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教育定要跟着小孩的程度;注意“家庭气象的教育”,即指教育环境、风气的影响;父母要共同教育子女;划清界限掌握分寸;父母要言行谨慎防微杜渐;不要打骂孩子,要教他、劝他;家庭与学堂要一气。(3)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仁的教育;义的教育;礼的教育;智的教育;信的教育;制苟且的教育;勤俭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37,2、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理论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亲自进行家庭教育的观察和实验,并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上卓

19、有成效的教育家,其家庭教育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民族性。著作: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文章:怎样做父母,38,(1)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2)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体育与卫生:加强运动,为孩子寻找适宜的玩耍游戏伴侣,不要轻易吓、骂、打孩子,避免孩子受冤枉和压抑。家庭德育: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教育孩子有同情心;使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教育小孩子对长者有礼貌;教育小孩子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禁止孩子作伪,教育孩子诚实;教育孩子不要强行霸道欺负别人;教育孩子适当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孩子爱父母,爱别人。,39,家庭智育:丰富孩子的生活常识,增进生活经验;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

20、孩子试探物质;鼓励孩子的好问精神,激发求知的欲望;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和环境,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家庭美育:让孩子早一些接触音乐、图画,生活在整洁、高雅的家庭环境中,这样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加强孩子审美的观点,使孩子养成审美的习惯。家庭劳动教育: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代替他们做。,40,(3)家庭教育的原则101条教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要慎重。(4)家庭教育的方法在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论中,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注重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是一种艺术;父母必须有高度的理智,不感情用事。具体的方法包括:游戏教育法;激励

21、教育法;榜样教育法;诱导教育法;暗示教育法;督察教育法;动作教育法;鼓励教育法;练习教育法,环境教育法。,41,四、我国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的某些功能逐步向社会转移,但家庭教育的地位却日益加强(二)家庭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三)家庭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科学性增强(四)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42,第二节 批判地继承我国家庭教育传统,43,一、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精华(一)重视家庭教育“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渝。”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

22、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陈鹤琴:“德、智、体三育都从小好好儿学起,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变而为少年的国家?”,44,(二)提倡早期教育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实行胎教的记载。西汉贾谊的新书胎教和大戴礼记保傅中,总结记载了他自己做太傅的经验和先秦时期有关胎教的情况,并以周成王的母亲为例,具体说明孕妇应有的举止行为,“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尘而不蹉。笑而不谊,独而不倨,虽怒不詈。”,45,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孟母怀孕对孟轲实行胎教之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义命篇中也谈到胎教问题,“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邪

23、虑,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46,隋末唐初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胎论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胎教思想。他说,“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秉性未定。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感德大师;观礼东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47,颜之推:“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司马光:“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未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48,(三)注重教子做人1、勉子立德

24、我国古代以来就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其戒子益恩书一书中,谈到,“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49,唐太宗为了对子女进行德行教育,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命大臣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候王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求他们把此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出发,提出要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有同情心、诚实、爱父母、爱别人等九个方面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教子立德的高

25、度概括。,50,2、诫子自立颜氏教训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北宋王旦:“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51,3、教子孝亲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说,“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2,4、训子以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是专门对儿子进行勤俭教育的家训,引用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不勤不俭,不但伤害小孩的志气,并且害渠(指他)的身体;不俭不但教小孩眼前枉使几个钱,并且教给他将来受不尽的苦。”,53,(四)坚持爱而有教颜氏家训明确说明了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娇惯溺

26、爱子女。“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戒反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当法尔。”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也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而患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之败也,母败之也。”“心虽爱人,不形于外;常以庄严莅之,不以辞色悦之。”,54,(五)强调以身作则颜氏家训记载:“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朱庆澜对家长的以身作则也有精辟论述:“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都要将自己身子做个样子与学生看。不能只凭一个口,随便说个道理,学生就会信的。”他还告诫人们,“做父

27、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那样的事,总要自己不去做;要教儿女作那样的事,总要自己先去做。”,55,(六)重视环境熏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朱庆澜:“家庭的气象教育”,56,二、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一)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写道,“凡为人子弟,须要常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查或有过失,不可便自分解。”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57,(二)禁锢保守的教育方式孔子云,“

28、小儿好博,管达及之。”敦煌民间育儿风俗有三:一位“三岁断奶”;二为“移干就湿”,指母亲须将尿床小儿移至干处,自己睡湿处;三为“精心养育”,包括“抱持、洗濯、治病、防事故”。,58,(三)利己小农的教育观念太公家教中说,“言不可失,行不可亏。他离莫远,他事莫知忿能积恶,必须忍之,心能造恶,必须戒之。口能招祸,必须慎之。见人善事,必须赞之。见人恶事,必须奄之”。,59,第三节 我国古代的家训,60,一、“家训”是教育家长还是教育孩子?,家训是家教的规范化和系统化。,61,当一个家庭或家族成为社会上有地位的家庭或家族,就会形成有特色的家风,或者叫做家庭特色,于是,这个家庭或家族中非常有威望的人就会有

29、意识的训诫家中的弟子秉承家庭的传统,所以,家训是治家者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的传授。家训的意义在于寓大爱、真诚和殷切的期望于严格要求中。家训的方法是言传身教、授人与渔。,62,二、中国家训传统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家训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尚书和逸周书等古籍都有记载。说到儒家传统,就会提到孔子。论语里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说过的话。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母亲的家教实践。上述三个来源构成古代家训的三个部分:帝王家训、士宦家训以及家教实践。,63,中国家训在两汉以后开始形成规模,南北朝时期因世族门阀势力的变迁,出现了重要的代表作颜氏家训。唐宋时期是家训著作繁荣发展的时期,如唐太宗的帝范、司

30、马光的家范以及袁采的袁氏世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训发展的鼎盛时期,由帝王和世族占主导地位的家训传统,渐渐向民间普及。出现有特色的家训如彭定求的治家格言、陆圻的新妇谱等。,64,彭定求治家格言,凡治家,须起早。桌要抹,地要扫。粗布衣,菜饱饱。靠神天,奉三宝。孝父母,敬兄嫂。为夫妇,和顺好。贫不欺,富不扰。官钱粮,先要了。出人情,看起倒。成家子,粪似宝。败家子,钱如草。有家财,结交好。急难中,朋友少。花正红,香得少。不作媒,莫作保。闲是非,都不扰。忍耐些,少烦恼。要富贵读书好。学手艺,要心巧。做买卖,要公道。耕种田,勤蓐草。养鸡鸭不养鸟。勤俭好,无价宝。身不单肚又饱。近来人,眼孔小。只挟起,不扶

31、倒。光阴快,人易老。有时运,置家早。命颠沛,守到老。甘淡薄,天知道。将银钱,莫费了。但为人,须学好。,65,成家十富,第一富不辞辛苦做道路(勤俭富)。第二富,买卖公平多主顾(忠厚富)。第三富,听得鸡呜下床铺(当心富)。第四富,手脚不停理家务(终久富)。第五富,当心火盗管门户(谨慎富)。第六富,不去为非生法度(守分富)。第七富,合家大小相帮助(同心富)。第八富,妾儿贤惠无欺妒(帮家富)。第九富,教训子孙立门户(后代富)。第十富,存心积德天加护(为善富)。,66,败家十穷,第一穷,只因放荡不经营(渐渐穷)。第二穷,不惜钱财手头松(容易穷)。第三穷,朝朝睡到日头红(糟蹋穷)。第四穷,家有田地不务农(

32、懒惰穷)。第五穷结识豪杰做亲朋(攀高穷)。第六穷,好打官司逞英雄(斗气穷)。第七穷,借债纳利妆门风(自弄穷)。第八穷,妻孥懒惰子飘蓬(命当穷)。第九穷,子孙相交不良朋(勾骗穷)。第十穷,好赌贪花捻酒盅(彻底穷)。,67,三、中国古代的家训关注什么?,(一)理想和追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唐)李华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清)陆陇,68,(二)为什么读书学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明)高攀龙夫读书中举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清)郑板桥,69,(三)怎样做好人?1、具有价值原则的生活作风细节养成。2、敬业和勤勉“尽心向前,不得避事”欧阳修3、生活节俭,居官清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司马光4、待人诚信,和睦家庭“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70,(四)处世的机智经验1、班昭的女戒2、袁采与袁氏世范3、陆圻与新妇谱4、曾国藩的“八好”与”六恼”,71,傅聪,父亲傅雷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傅雷对多种中西艺术、文化的渊博学识,独到见解以及缜密严谨的学风和家训,长期、深远地影响着傅聪的演奏艺术。,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