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象形字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8060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象形字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象形字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象形字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关象形字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关象形字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象形字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象形字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关象形字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的区别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 象形字汉字最早就象古埃及的文字一样,是一幅幅的 图画,因为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那个东西的形状画出来的,所以叫它象形字。 凡是一物,体积无论大小,或独立,或附于它物之上,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构成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故对象形字作“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的分类,实无必要。定名也不科学。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 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日 、月 、

2、鸟 、鱼 、鹿 、羊 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果 、牟 、瓜 等字所描绘的,因 在目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眉;因 在木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果,因在牛头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牛叫时发出的气;因 吊在藤蔓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瓜。 象形字的解说 1,象形(所象之形非常明显) (口 )人所以亮食也.象形.(30页下) (兵 )兵也.象形(91页上) (月 )阙也.太阴之精.象形(141页上) (女 )妇人也.象形.(258页下) 2,象之形(所象之形不明显需加以描绘) (牛 )大牲也.

3、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封脖项隆起处)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147页) (尸)陈也.象卧之形.(147页) (而)颊毛也,象毛之形.(196页) (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3,象(与前实同,只是行文有变化) 豕(豕)彘也,象毛足而没有尾. (采bin)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4,象形 (自)象鼻形.鼻也. 屮(ch)草木初生也,象| 出形有枝茎也. (方)并船也.象 (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 5,分几部分说明所象之形.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 (木)树也.上象树木的枝叶,下象柱根. 6,合体象形字用

4、从某象形从某象形 (箕)簸也,从竹廿,象形 (丰)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 (皃 mo)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 7,变体象形,同体象形都用从某 变体象形 (甘)美也,从口含一 (夕)莫也从月半见 (片)判木也 从半木. (匕hu)变也从倒人(会意) 8,同体象形 屮屮百卉也,从二屮(会意) 林 从二木 合体象形 这种字有两个以上的构件,构件之间既有形体上的联系几个构件形成了一幅复合性图画,又有意义上的联系几个构件的意义之和就是这幅画的含义。“汉字的构造”着眼于形体上的联系这一主要、本质特征。以构件可否单用为标准,我们把这类象形字分为以下三小类: 1.构件均不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卵、合、

5、晶”等。 2.由可单用和不可单用的构件组成的合体象形字。如:“祭、盾、丹、卑”等。 3.所有构件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如:“典、寒、朝、乳、多”等。 在象形字的形体分类上,一直存在着误区。这个误区可以杨五铭文字学P.58的阐述为代表。对各旁均不可单用和部分偏旁可以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它着眼于形,将它们留归象形字;而对各旁均可单用的合体象形字,又着眼于意,将它们归为会意字,称为比形会意。对同一种字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划分,这在逻辑学上违背了同一律原则,其结果造成了归类的混乱。 象形字的义类 1、象身。 大类。立、并、黄、央、乘、美、无、天。 人类。北、比、从、化、尼、众、保、长、尿、屎、旅、尾、并、

6、戍、伐、何。 女类。安、妇、妻、妥、母、奴。 卩类。印、辟、即、既、卿、次、死、令。 爪类。采、昌、舀。 又类。羞、为、秉、兼、祭、史、及、得。 攴类。牧、败、般。 廾类。弄、弃、粪、兵、戒、丞、兴。 丮类。斗、执、报。 口类。司、鲁。 止类。步、陡、降、涉、正、各、出、去、后。 2、象工 皿类。益、盥。 干类。兽、单。 戈斧类。戈、或、戊、戌、我。 矢类。矢、晋、射。 户类。户、门、闩、开。 匚类。区、匠、医。 东类。动、量、重。 斗类。斗、升。 豆类。豆、丰、登。 巨类。工、巨、矩。 彡类。彭、须。 3、象物。 楼类。果、巢、林。 屮类。才、屯、生、暮、莽。 朿类。棘、枣。 火类。火、庶、

7、灾、焚、光。 桑类。桑、丧。 六书中,象形与会意,象形与指事,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文字的要素,包括形、音、义。三者缺一,皆不能称其为文字。因此研究文字的来源,构成、变迁和音读、义解的学问,即为文字学。文字为知识之母,欲求知,必先识字。据周礼地官保氏的记载: 周制: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师教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先以六书。古时儿童初入学以识字为主。有专门的书籍作为教本。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史籀等十家的书别为一类,命名为小学。是以后世便把文字学亦称小学。 文字学广义、狭义之分及代表的书。 中国文字的特质是单音、独体、多义。形、音、义集於一体。因此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形、音、义三者。后来

8、由於研究音的部份,独立为音韵学。研究 义的部份,独立为训诂学。於是文字学便成了狭义的文字形体研究。现在通常所谓的文字学,就是指狭义的文字学而言。其代表的书如下:字形- -文字学、代表的书为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字音- -音韵学、代表的书为广韵。此书本名为切韵、隋陆法言撰。宋陈彭年重修,更名为广韵。字义- -训诂学、代表的书为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非一人一时之作。 文和字的区别 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就是指字而言,但分而言之,却有区别。依许慎说文解字自叙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为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据此可知: 文和字的区别- -简言之,单独体为文。

9、象形,指事字属之。合双体为字。会意,形声字属之。 文字的起源及进化的原则 文字之起源- -文字乃语言之符号,其来有自,第以世代久远,人事难详。是以历代以来传说不一。依史籍考证,我国太古时代,先以结绳记事,然后发展为图画,再进而为书契。至黄帝时代,始由史官仓颉把古代以已有之文字,加以整理划一,成为有系统的文字。嗣后代有增加。直至周朝,所谓六书之体,方称完备。 文字进化的原则- -文字演进分做四个时期,中外皆然。即:(1) 助记忆时期 (2)图画时期 (3) 标意时期 (4) 标音时期。 以我国而论。结绳记事即为助记忆时期,象形指事字为图画时期,会意为标意时期,形声字已有部份标音,至转注与假借字,

10、完全注重在声音方面。称为标音时期,当无不妥。 文字的形成 造字的人与时代- -文字的形成是渐变而非突变,是潜变而非显变,明乎此,是知文字之创造,绝不能确指为何时,亦绝非一人之所造。言其时代,仅能谓上古有造字之时代而已,言其造字之人,是集体之创作,不能谓一人或何人之独创,至如习见仓颉造字之说,当不攻自破,然仓颉对文字作过整理功夫,可能是一件事实。 造字的动机- -简言之,先民造字动机有二:一是主观方面的感觉需要(即人多事繁,结绳记事已不敷应用)。一是客观方面的触发出即由观察事物之迹象,而萌造字之灵感)。 文字构造的六项原则六书 造字的方法- -我国研究文字学者,几乎公认所谓的六书是文字构造的条例

11、。六书之名称,以许慎所用为最优,六书之次第,以班固为最优,兹依许慎的名称,依班固的次第;分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按六书一词,最早见於周礼地官保氏。六书虽是中国文字的构造原则,并不是在造字之先,就先定六书。而是文字造成之后,经专家学者分析归纳文字构造的六种方式,名曰六书。於是六书一词,专指文字构造的六种方式,这是特别要知道的。下面介绍六书: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就是屈曲。随著物体的形状,屈曲地画成其物,便是象形字。详分之,又分为(1)纯象形;(2)合体象形;(3)变体象形三种。 (二)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

12、,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类字看了就能够认识,仔细看就能见其成文之意。详分之又分为(1)纯指事;(2)合体指事;(3)变体指事三种。 象形与指事同为独体之文,一般人每易混淆,故二者不可不辨。明白地说,象形字专象一物,为具体形象之描绘是具体的,指事字是指示动作、位置、状态等事,为抽象意念之表达。是抽象的。明乎此则象形与指事,便易於识别了。 (三)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明言之,就是排比两个以上的文字,并会合其意义,即可表现新字之意向。例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小佳为雀等。会意是合体之字,所以把会意字拆开来,各体仍可独立成字,即使所合各体之中,有不

13、成字者,这不成字的一体,决非此字的主要部份。详分之,又分为(1)会意的正例 (2)会意的变例二种。 (四)形声- -许慎说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明言之,以代表事物类别的文字为形符,另以取譬於言语中呼此事物的声音为声符,两相配合,以成新字。例如:江字水为事物,工为读声。又如:松、柏、梅、兰、鸡、鸭、鹅等字,皆为形声字,不必细解,读者细思便知。中国文字中这种字最多。占十分之七、八。也是最容易认识的字。 形声字,形与声的配合有六种方式: 1.左形右声- -如江、河 2.右形左声- -如鸡、鸭 3.上形下声- -如草、藻 4.下形上声- -如婆、娑 5.外形内声- -如园、圃

14、 6.内形外声- -如闻、问 另高鸿缙先生增加形声穿合一项,例如裏字从里声,里字居中,衣字分开上下两方,好像穿过再合,故曰,形声穿合。 形声与会意同为合体之字,一般人颇多混淆,二者不可不加以辨别,明言之,形声字是主附结合形(所代表的事务)为主,声(呼此事物之声)为附。也就是形声字中必有此字之读音。而会意字是平等结合是形与形的配合,无主附之分,只是形与形结合,以表新字之义,并无此字之读音。 (五)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来对转注字的解释,众家纷纭,说者不一,各据己理。简言之,即是音通义同而形异之字。例如諆之与欺,开之与阖,音义俱同,又如更之与改,枯之与槁

15、,义同而韵异,再来如考之与老,芳之与香,义同而声异,都是转注字的好例。 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一是建类;二是一首;三是同意相 受。 (1) 建类就是建立事或物的类,以为转注字之体。指事的如辵为行走,殳为打击。指物的如人、鸟、木、石、各为一类。这是关於字形的条件。 (2) 一首的首,是转注字的声母和韵母。一首是说转注字二字的音必须是同声母,或是同韵母,例如老3考3,声异而韵同,这是关於音方面的条件。 (3) 同意相受同意者,转注的二字意义完全相同,不得有丝毫差别,这是关於义方面的条件。 转注字的功用,乃是由於各地方音的不同,古今语音有变,於是同一事物而有不同的文字,有了转注去会通,才可使义同形异的文

16、字得到一个归纳沟通,所以转注就是多字同为一义的孳乳演变。 (六)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许氏的定义来看,很明白的知道,假借字是没有它的本字。而语言中有某事物之意义,但又不易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法以造新字,於是便依它的声音,借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文字,把某事物寄托在借来的字形裏,便是假借。明乎此,可知假借之法,是以不造文字而造字,此法一出,则字无穷时矣。 另有一种同音假借的字,乃是古人写别字,并不属於六书中的假借,两者的区别是: 1.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通借: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 这是特别要知道的。 文字的演变 我国文字,到目前为

17、止,发现最古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所以就从甲骨文谈起。依次介绍金文、科斗文、大篆、小篆、隶书、分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古文 1.甲骨文- -亦称龟甲文,刻在龟甲兽骨上,考证家证明为商代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於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商的故都)。称为殷墟文字,所刻的大都是卜辞,故又名贞卜文字。 2.金文- -亦称钟鼎文多刻在周代铜器上,最早搜集研究它的书籍是宋朝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3.科斗文- -亦作蝌蚪,亦称古文、字形像虾蟆的幼虫,头大尾细,是周朝的古文,据说在孔子壁中所发现的书,便是用这种文字写成。 乙、篆文 1.大篆- -西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亦名籀书。石鼓文是它的代比表

18、。记宣王狩猎事,故又名猎碣 2.小篆- -秦李斯就大篆改省而成,亦称秦篆峄山碑是它的代表。 丙、隶书与草书、楷书 1.隶书- -秦始皇时,下邽人程邈得罪系云阳狱,在狱十年,改作篆体而作隶书,作为当时的辅佐字体,以求简易,故又名左书。(左同佐) 2.分书- -迨后王次仲(一说秦人,一说东汉人)又作分书,较隶书稍简,亦称汉隶,即世俗所谓八分书也。 3.草书- -旧说汉史游改隶为草,作急就章,汉,张芝改变章草,以成今草,不可尽信。 4.行书- -亦称行押书。原本用於画行签押,介於楷草之间,相传后汉刘德升所造。 5.楷书- -或称真书正书产於汉、魏之间,从隶书稍加变化而来。晋钟繇,王羲之均楷书名家。

19、训诂学 1.探求字义之学叫训诂学。 用数字解释一字者叫做训,用今语解释古语者叫做诂。凡研究中国文字的意义及其演变的学问,叫做训诂学。 2.训诂方法: (1) 形训- -就字形解释字义,如左传:止戈为武韩非子:自环谓背谓公。 (2) 音训- -就字音探求字义,如易:乾,健也;坤,顺也。说文:尺,颠也;户,谟也。 (3) 义训- -此为训诂的常例,尔雅即是义训的权威著作。如释诂是以今语解释古语。释言是以雅言解释方言。释训是以通用语解释文言。另如说文:祖、始庙也。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这是直言其义的。尔雅: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这是陈

20、说其事的。都是义训的好例。 3.训诂的书: (1)尔雅- -凡十九篇,陆德明说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余或说是孔子、子夏、叔孙通所加减,邵晋涵以为孔子门人所作,因释六经之言,后人列为十三经之一。 (2)方言- -传说扬雄所作。书内详载各邦国、名物、言语之异同。 (3)释名- -汉刘熙所作。 (4)说文- -汉许慎所作。清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颇为详尽。 (5)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作。 (6)古书疑义举例- -清俞樾作。 音韵学 探求字音之学叫音韵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所藉以表示思想的,是种种不同的语音,文字的音,当然就是语言的音,所以文字的音。当然和它的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音近义通,是

21、文字学上的一种通则。研究文字学,亦当注意字音。 字音变迁 1.古韵之学- -研究上古周、秦、汉之音,倡於宋之吴棫发展於清。 (1)顾炎武著音学五书(音论、诗书本、易音,唐韵正,古音表)根据古代韵文,推定古字的本音。 (2)江永(慎修)作古韵标准。 (3)戴震(东原)作声类表。 (4)段玉裁作六书音韵表。 (5)王念孙有古韵分部研究。 (6)章太炎作成切( )图。 (7)黄侃(季刚)分古韵为二十八部。 2.广韵之学- -研究中古魏晋以至唐宋之音,开始於隋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重刻,改名唐韵现在通行的乃宋陈彭年等所修的广韵。 3.等韵之学- -研究元、明以来之音,用韵采取口语所通行的音韵为标准。代表

22、北方音的有元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明初又有宋濂等修的洪武正韵。清朝有樊腾凤的五方元音及李汝珍的李氏音键等著述。所分韵目,和国语注音符号相近,研究的重心,仍在如何用声母和韵母切音。 4.注音之学- -研究清以后至现代之音,简言之,就是用现行的注音符号注音字。 (1)反切- -一音化二为反,二音合一为切。简言之,反切二字,本同一理,反即切也,切即反也。东汉以前,注音只用同音的字,叫做直音。或用音近的字,叫做读若,东汉末,方有反切之法。反切之法,取上字之声及下字之韵切合而成一音。例如东- -当公切取当() 之及公()之而成音。 (2)双声与叠韵- -双声是说两个字发声相同。古人叫做和小学家叫做一声之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