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58607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为而治与跨文化管理钱伟量* 作者:钱伟量(1954 ),哲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北京,100022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是资源的全球配置,它不仅意味着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加,技术的全球传播,而且大大促进人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流动。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多元文化重叠,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并存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些人担心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将会消失,代之以一种共同的、特别是西方中心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由于这种担心,就有一种民族主义文化复兴和反弹的倾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实,强调西方中心的“全

2、球意识”和作为其对立面的民族主义都没有理解文化的本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融合与分化并存的。没有交流和融合的文化是衰退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没有个性和差异的文化同样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创造性的单调的文化。人类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分异,旧的文化衰落了、改变了,新的文化产生了、发展了。传统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以地域性隔离为前提的(农业社会的特征),工业社会部分地破坏了这种地域局限,实现了跨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一些与政治国家紧密结合的新的地域性文化。未来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完全超越地域限制,出现超物理空间的文化群体,形成跨地域的共同习俗、传统和生

3、活方式。传统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不会消失,其精华会被跨地域文化所吸收和改造,表现出新的面貌。同时,以实际接触为前提的新的地域文化也会不断产生。但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快,文化差异对于共同物理空间中实际接触的依赖将会减少,而更多地依赖人们精神上的共同情趣和观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全球跨文化交流,使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企业、各种跨国经济政治组织和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特别是跨文化管理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呼唤着新的管理理念,而古老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恰恰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二、道家管理学的核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

4、核心概念。“治”即管理,而“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做违背自然的事。从正面说,无为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就是顺治理对象和过程的本性而为(顺势而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是遵循事物自然的本性,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准则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管理者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他说:“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店楚简老子甲十一章如何才能顺势而为呢?在老子看来,就是辅助事物的自然运行:“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郭店楚简老子甲六章从反面说,无为就是不违背自然,减少或避免执拗,不妄为。为什么要做到不执拗、不妄为?因为人为硬性地干预会阻碍事物的自然进程,甚至会促使治理对象的瓦解

5、。老子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六十章治理一个国家与在锅里煎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搅和,否则结果必然是支离破碎。统治者通常拥有生杀大权,但老子劝他们不要经常使用这种权力。他说:“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七十四章因为世间生杀大权最终控制在大自然手中,统治者若妄想代大自然行使生杀大全,很难不产生伤害自己的后果。成语“揠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说明的道理也是:如果不顺应自然而试图拔苗助长,其结果只能是禾苗的枯萎死亡。所以老子总结说:“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二十九章 老子不仅提出“无为”,而且进一步提出“为无

6、为”。他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郭店楚简老子甲八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三章所谓“为无为”就是要努力克制执拗和妄为的欲望和冲动。统治者或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和权势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种肆意妄为冲动,所以他们应当有意识地去克制这种冲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三十七章 “无欲”即没有妄为的冲动。统治者或管理者身处要位,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后果,因而要格外克制自己发号施令的冲动,要“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郭店楚简老子甲九章若统治者或管理者能够做到“为无为”,他就

7、能够无所不为。老子说:“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郭店楚简老子乙二章无为何以能够无不为?无不为当然不是指主观上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而是使事物本身顺其自然地产生出一切可以产生的结果来。消除了人为的干扰和阻滞,事物本身就自然而然地生生演化与发展,自然可以达到其最佳状态,这就是所谓“自化”。换言之,不妄为,则可以得到应当得到的一切,此所谓“无不为”。老子说:“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郭店楚简老子甲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不欲而民自朴。” 郭店楚简老子甲十五章当我们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我们也就产生了无为而无不治的

8、效果。“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十七章当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的时候,当百姓认为一切成功都是他们自己自然而然完成,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干扰时,就是达到了治理的最佳状态。三、跨文化的无为智慧无为不仅是道家的观念,同样也是古今中外智者贤人的普遍观念。孙子的兵法包含着无为的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篇孟子讲顺受其命也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孟子尽心上。儒家经典中庸提出人通过尽心诚意而达到赞天地而化育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9、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个“赞天下之化育”的思想与前面所说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如出一辙。可见,无为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家那里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也是如此。苏格拉底(Sokrates,BC486-BC400)反对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只关心自然事物的本性,而不关心人事。他认为人不能认识自然,也不能呼风唤雨改造自然。因此他更愿意讨论“虔诚”、“公道”、“明智”之类的德性问题和治国问题等。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产婆。雕塑和接生都不能自己制造出什么东西,而只能顺其自然将隐藏在大理石里的纹理显现出来和将胎

10、胞里的婴儿接引出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其父母一样,只是通过启发将别人心中已有的正确观念引导出来而已,他称之为“精神助产术”。柏拉图(Plato,BC427-BC347)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思想,认为人所获得的知识其实是先天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的,学习不过只是在适当的刺激下回忆起已有的知识而已。教育者不能凭空给予受教育者任何知识,他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启发和诱导。启发式教育就是顺势教育法,就是教育中的无为而治。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将道家的无为而治智慧吸收到他的心理学理论中,他在描述健康人的高峰体验时指出:

11、“当你们能够善于几乎是被动地感受时,或者当你们抱有信赖感、臣服感或道家那种对万事万物听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态度时,你们便处于最易于形成这种体验的精神状态。” 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p.373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著名教育家罗杰斯(C.R.Rogers,1902 )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角色,让一群学生在乱哄哄的“无结构”研讨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 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pp. 349365罗杰斯教授的这种教学方法大概算是马斯洛所主张的“听其自然、不加干涉”态度的经典案例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医生,托马斯(Lewis Thom

12、as,19131994,前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拥有强大的控制我们(包括他自己)的身体技术,但他却劝告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不要试图利用我们的技术去控制肝脏、指挥白细胞或干预脑电波,那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会把事情弄得很糟。他建议我们不要搅和到身体的自动功能中去,不接管身体内部的事务,学会与这些事务彻底分离,只要不把安全绳也撒手就行。 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pp.5758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古代和当代西方的哲学家与学者的思想,我们大概就能很好地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了。其实无为而治的观念是人类普遍拥有和跨文化交流的思想

13、财富,只不过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等道家学派的哲学家将这一思想表述得更完整、更深刻而已。四、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与管理今天我们讨论跨文化交流和管理中如何顺应自然,其实文化本身也是要求顺应自然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的“人为”的东西,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变革自然的观念、行为及其成果。荀子的“性伪说”指出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这里所说的“性”即自然本性,“伪”则是人为的东西,也就是人所创造的文化。文化固然与自然对应,但并不与自然对立。文化基于自然本性但又美化自然。文化是顺应自然的创造。跨文化的交流

14、与管理与文化的基本特性有关。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社会性、多样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社会性:文化是一群人的共同生活造就的,不同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不同的人群共同体的特质。个人既要顺应文化,又会改变文化。文化的社会性最初与以血缘关系或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不可分割(如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但文化也可以是那些不依赖自然纽带而具有共同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如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多样性:人类文化总是多样化的。文化是一群人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器物、制度和观念,这是文化之“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制度和器物,这是文化之“异”。文化本质上是社群独特的习俗与观念,文化归根到底是因为不同文化

15、圈之间的人类行为或者观念的隔离和差异造成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流动,它促进了文化的全球融合,推动了文化同化的趋势;同时,多元文化的重叠和组合又必然带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异化的趋势。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文化融合和和谐的前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必然为多元文化的并存创造了条件。西周末年的史伯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国语郑语 “和”就是文化的同与异的辩证统一。“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继承性: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种文化传统在一定的文化圈中会代代相传,相对稳定,这就是文化的继承性。同时,在文化交流中,一定的文化传

16、统又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圈中播撒和扩散,可以在文化交流中吸纳其他文化传统的积极因素而改变自己,这就是文化的变异性。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继承和变异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缺乏交流的封闭文化圈中,才只有继承,没有变异,但那就会导致文化的固化和退化;创造性:人们通过文化活动创造出某些自然本身不会自发产生的、并符合人类目的的状态、过程和结果。文化的创造性不能违背自然本性,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文化创造力(人类生产力)是借助和利用自然创造力(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人类文化产品和文化习俗只有与自然运动融为一体才能流传久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创造性,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一定是以增进而不是

17、减少文化的创造性、顺应而不是违背自然本性为基本原则的。五、在跨文化管理中运用无为的智慧在跨文化管理中运用无为的智慧,首先要树立求同存异、回归自然的观念。孔子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人类的本性是相同的,文化差异仅仅是习俗和观念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形态背后蕴涵了人类共同的本性,例如:对人的平等自由、社会和谐安定、生活富裕幸福的渴望和追求,等等。各种文化,不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中华文明,都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来满足这些人人共有的本性,文化必须顺应人类自然的本性,并使其自然本性更加完美和丰富多彩。顺应人类共通本性是人类保留各种文化的差异形态的根本理由,而促进多元文化形态

18、的交流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类共通本性,这就是我们对待文化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而不能任意妄为,这就是跨文化的无为而治。其次,维护每一个人的文化特权是跨文化交流和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同时,跨文化管理还需要创造跨文化沟通的条件和渠道。拥有一种文化,既是拥有一种特权(任何人不得剥夺的天赋人权),同时也是一种局限(行为或观念被束缚在这种特定文化形态中)。文化本质上是既要维护自己的个性,又要扩展自己的视野。文化需要保护又需要交流。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各种文化平等特权的基础上,化解文化冲突,增进文化交流。具体做法是:入乡随俗。虽然

19、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特权,但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突,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圈的人首先必须尊重本土文化;宾至如归。对于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人,尽管他们会尊重本土的文化,但本土文化还是应当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心胸,使外来成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显然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入乡随俗与宾至如归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面,二者不可分割;创新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企业、或各种非政府组织中,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必然导致新的组织文化的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圈的形成包容了所有进入该文化圈的所有旧的文化传统,它们不再有主宾之分。最后,跨文化管理需要面对实际存在的文化冲突。如何解决文化冲突?实际上,文化本

20、无根本冲突。因为人类本性是相近的,只是文化的形态不同。人与人之间根本冲突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关键是利益的两极分化,而利益两极分化的根源是资源和财富的资本化。由于资源和财富的资本化,所以一些人因为有钱而更有钱,另一些人则因为没钱而更没钱。因此,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是努力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即化解各种以文化冲突为名义的利益冲突。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自然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社会的“马太效应”则是损不足以添有余。正如老子所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七

21、十七章因此,化解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就是去马太效应和资源、财富的非资本化。内容提要:全球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可以为解决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管理学的核心,“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妄为。无为不仅是道家的观念,同样也是古今中外智者贤人的普遍观念。在跨文化管理中运用无为的智慧,首先要树立求同存异,回归自然的观念;其次,跨文化管理需要做到维护每一个人的文化特权,同时创造跨文化沟通的条件和渠道;最后,跨文化管理中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是努力化解各种以文化冲突为名义的利益冲突。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跨文化管理Governm

22、ent by Inaction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Weiliang QianAbstract: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he wisdom of Taosim, government by inaction, may provide a new way in cop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in cross-cultura

23、l management. Government by inaction is the core of management theory of Taoism. Inaction is to do nothing against nature. It is not only a concept developed by Taoist school, but also one widely studied and accepted by the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sage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application of inact

24、ion theory will require, firstly, keeping in mind that we should seek common point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 and return to nature; secondly, maintaining cultural privilege of an individual i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up channels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finally, making efforts to d

25、issolve various conflicts of interests in the name of cultural conflicts, which is the key i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Key words: Taoist school,Government by Inaction,Cross-cultural ManagementAuthor: Weiliang Qian, Professor, Ph.D.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s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100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