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9111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 杨氏之子文本分析 一、 文体分析 1、文体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

2、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课文分析 2、内容分析 全文一共五句话,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聪明”。二三四五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这句话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事情

3、的起因,将孩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两家经常来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 、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 、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 、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玩笑的作答。“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

4、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并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的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儿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鸟”,但为什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

5、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神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这孩子真不一般!”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3、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才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一生著作甚丰,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等著作。 4、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刘义庆编撰

6、,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每门收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多则数行,少则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它主要记述了东汉到晋代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环境。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二、编者目的、单元分析等 杨氏之子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三组专题:语言的艺术。 1、编写意图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

7、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机智、语言的风趣。 2、单元教材分析 A 单元主题分析 本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写了晏子机智巧妙的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

8、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B 单元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 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语言 C 单元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语言的巧妙 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D 单元学法指导 (1)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积累优美在语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学习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

9、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 、多诵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都说明了多诵读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是尤为重要。 、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 、联系上下文理解。 5、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问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6、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也是不可缺的好方法。 E单元课时分配 杨氏之子 1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 2课时 回顾拓展 1课时 F推荐书目 世说新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