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0321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月十五那一天.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月十五那一天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 教学目标:1、了解西藏舞蹈的构成和特点,简单学习舞蹈动作。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 教学难点:区分藏族舞蹈中的“堆谢”与“囊玛” 教学准备:音响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2、引入课堂:图片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有年轻的姑娘在跳舞. 师:非常好。这幅图片上描绘了藏族姑娘穿着亮丽的衣裳尽情跳舞的场景。众所周知,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思考:藏族人民的舞蹈是什么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 师:很好。这段舞蹈的背景音乐是藏族歌曲康定情歌。藏族人民热情奔放,她们的舞蹈也激情潇洒

2、。我们来了解下藏族的舞蹈。 师:下面我来给大家示范几个基本舞蹈动作。大家可以随我一起学一学。、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在藏族舞蹈的歌曲中,“堆谢”与“囊玛”最为重要。 堆谢: 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谢”即歌曲。堆谢是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的民间舞蹈,又名“拉萨踢踏舞”,舞蹈动作文雅华丽,是西藏民间歌舞。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公元13世纪,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圈套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

3、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堆谢的音乐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称“降谢”,速度较慢,抒情悠扬,富有浓厚的歌唱气息;后部分称“觉谢”,速度较快,轻松活泼,舞蹈气氛强烈。最早时,舞蹈者限制在一块木板上跳,现在经专业歌、舞工作者的改编和发展,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人数多少不拘。其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札木聂,二胡等。 囊玛: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一音乐体裁特点,曾被人误认为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自民间,且历史悠久。在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

4、队,并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囊玛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多少存在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糠。囊玛是中国藏族传统歌舞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演出而得名。在西藏多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因其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被称之为西藏的古典歌曲。歌词有民间创作和上层喇嘛创作两类。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乐器演奏,曲调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歌曲的音乐典雅,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舞曲欢快热情,表演者只舞不唱,有时舞者脚下垫一

5、块木板,脚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声响。囊玛的伴奏乐器有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和串铃等。 师:对比两组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 师:对。跳囊玛,大家围成一个圈。抬脚、甩手、踏点步,歌曲富有华贵典雅的气质和人情味很足,优美风雅、富有时代审美情趣。 师:现在。给大家听两首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 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基本使用舒展性的节奏相配合,给人以温馨、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其中,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视频,了解了藏族舞蹈及其音乐,学习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些动作编排一些舞蹈,加入走进西藏这首歌曲进行展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