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61269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论文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尘埃落定中的道家文化蕴含 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解读,往往从藏民族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角度切人,其实如果我们把作家的文人身份和作品中弘扬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研读,就会发现在文本中有着浓郁的道家文化身影。关键词道家;朴;绝圣去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尘埃落定问世以来,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生动的,富有精神原乡意味或人性原色气息的好故事”,但对它文化蕴含的解读一直停留在强调作家阿来的藏族身份上,认为作品是对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忽视了作家是受过系统文化培养的知识分子,是具有文人身份的作家,他的创作势必也会体现出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精神的观照。在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一文中,阿来曾坦

2、言:藏民族的文化、汉文化的悠久深沉的传统、西方文学的启示,这些异质文化构成了他多元文化的根基。在小说中,“鸦片的种植”、“市场的形成”、“梅毒的泛滥”和“城堡的倒塌”四个象征性的事件是小说的核心构成,它们展示的都是人物在权力面前的各种心态和命运,作家在小说中反复强调土司权力来源于中原权力,是中原权力的微缩景观。因此,笔者认为,在对作品进行族别的、历史的解读的同时,还应看到小说的主题意蕴中浓郁的汉文化色彩,特别是作品中的傻子形象的塑造,使道家文化这道风景变得尤为喧嚣和亮丽。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所说“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

3、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在小说中,傻子“我”是麦其土司醉酒后与汉族太太生下的儿子,“我”的傻是一个客观事实,作者还通过对“我”的恋乳癖行为的叙写来暗示“我”确实是一个心智尚处于童蒙状态的傻子。如果谁说“我”不傻,“我”就向父亲老土司告状,说不把“我”当傻子看待。这种状态让所有人都在探究“我”究竟傻还是不傻但“我”却不但对整个麦其土司的未来前景时时进行审视,对自己的生存安危和“傻”症状也随时处于关注之中。所以“我”会在其他的土司都耕种罂粟时,向父亲提出种粮建议;会把哥哥构筑的边境军事要塞开辟为集贸市场;会对老是提防“我”继承或篡夺土司权利的哥哥和

4、父亲,作如下的描绘:“我真有点可怜哥哥。他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他的弱点是特别怕自己偶尔表现得不够聪明。”“我往楼下走,他(父亲)跟在我的身后,要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我到底是个聪明人还是个傻子。我回过头来对他笑了一下。我很高兴自己能对他笑上这么一下。他应该非常珍视我给他的这个笑容。蚍21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清醒头脑和反思智慧的“我”,作者为什么在文中令之装扮成一个傻子形象呢?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旨归所在:真正的聪明存在于傻之中,真正的有为存在于无为之中,傻是“无为”的表征。是权谋文化的对立面。在对傻子形象“傻”的描摹中,散发的是作者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对无欲无智理想人格的构筑,对个体生命自由的追寻

5、,所有这些都与道家文化崇尚的“朴”、“大智而大愚”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哲学的举措不谋而合。道家学说对于“朴”有充分阐述: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三十二章)“见素抱朴”(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在老子的哲学中,将“朴”视为道的本性“朴”就是事物未经雕琢装饰的自然、本真状态,其特性如同“婴儿”的简单、纯朴。尘埃落定中作者倾力创作的形象麦其土司的二少爷傻子扎西,充分阐释了“朴”的思想主张。在整个土司制度即将化为尘埃、走向终结的历

6、史过程中,尘埃落定中上演的是一场权谋文化与自然文化精妙绝伦的表演:极度迷恋权谋的父亲麦其土司引进鸦片,却带来了饥荒和梅毒;哥哥旦真贡布善用武力来保护自己,却最终死在了仇人的屠刀之下;葺贡女土司一生善用美色,却最终丢掉了女儿,倒入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命运泥沼之中;“我”作为智者公认的傻子,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利益的诱惑,没有设计任何一个计谋来保证自己利益的获得,以至于坚信自己的儿子并不傻只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傻子的母亲一个精明的汉人都开始动摇自己对儿子的一贯看法。但就是这样一种顺从自然、远离谋略的行为,反而使傻子参透了人性、洞晓了这样的道理:“人是尘埃,人生是尘埃,战争是尘埃,情欲是尘

7、埃,财富是尘埃,而历史进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样是尘埃。像尘埃那样升腾、飞扬、散落,始于大地而终于大地,寂静之后便又响起新的旋律凡是有东西腐烂的地方都会有新的东西生长。”2一因而明明可以奴役下人,却总是用同情的眼光平等地对待他们;明明受大众拥戴,却不想篡权;明明知道妻子塔娜欺骗他,背着自己和哥哥寻欢,却“复归于婴儿”,不采取任何“有为”之惩罚行为;明明知道查查头人的儿子要来杀自己,却心甘情愿躺在床上受死。傻子说“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2:耐人寻味的是,作者让傻子得到了聪明人最想要的一切,成为名副其实的成功者。傻子形象洋溢着

8、一种自然性与淳朴性,代表着人性中“朴”的一面。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即本然、原本状态。“道法自然”,就是主张人们的行为应效法自然,遵从自然本性,顺乎自然,不人为地设置圈套,改变事物自身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目标;否则人们的行为就是违背规律的、造作的,矫饰虚伪的。这也就是道家文化中构筑理想人格的一个基础性前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在逍遥游中,把他所构筑的理想人格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淡泊名利,无智无欲,做事情

9、遵循的宗旨就是远离虚伪、世俗和功利等沉重枷锁和束缚。因为在老子和庄子看来,人世间一切罪恶灾祸的渊薮就是智慧和欲望,有智慧就会有计谋,有欲望就会有企图,而这正是矛盾和战争发生的根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世间)知识、智慧不但不能使社会和谐、太平,而且会直接导致人们相互倾轧、争斗,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因此改变了人的自然性,尽失自己的本性。人无智无欲,才能做到”朴”,保存自己原有的真性情I无智无欲,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文化认为“绝圣去知”,让人看清事物发展的方向,“绝圣去知”、“大智若愚”就是道家构筑的理想人格的

10、基本内涵。在尘埃落定中,作者借助麦其土司的二少爷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康巴地区土司制度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中,一系列的世道人心和爱恨情仇的故事。作品中叙述者“我”,就是以一个只认识三五个藏文的“傻子”面目出现的,这是作者对“绝胜去知”、“大智若愚”的一种寓言化的表达:整个作品中看不出作者对“傻子”有一丝一毫的否定情绪,相反借助作为正面形象刻画的智者书记官翁波意西之口,对“我”做了无比透彻的概括和总结:“都说少爷是个傻子,可我要说你是个聪明人,因为傻子才聪明。”众所周之,傻子的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混乱,不合逻辑,反应过度然而“我”的所作所为却无一意外地顺从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11、,甚至经常思考一些人世问只有哲学家才会去理会的抽象的问题,比如“我在哪儿”、“我是谁”等存在主义反复研究论证的难题。因此有学者指出,傻子形象是不真实的,是分裂的,其实这正是作家通过这个形象要告诉人们,道家文化推崇的无智无欲的理想人格,不为名利所左右,因此反而常常能参透、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趋势。整个文本中聪明的哥哥旦真贡布一直企图继承麦其土司爵位,梦想以绝对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傻子弟弟扎西。因此一心想着建功立业,总以为只要增加麦其土司的财富,扩大权势范围,就会圈定父亲对自己的信任,从而获得继承权。在他的视域内所有的一切努力均为获得权利和财富,所有一切阻碍他获的权利和财富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被自己的

12、智慧、欲望遮蔽了双眼,看不到事情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当父亲派他去管理富庶的北方边疆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立坚固的军事堡垒保护财富,结果强烈的占有欲使富庶的边疆陷入了混乱;利欲熏心甚至使哥哥丧失了理性、扭曲了人性:当“我”口流诞水,说话冒傻气时,“哥哥对我很好,因为他无须像前辈们兄弟之间那样为了未来的权力而彼此防备。哥哥因我是傻子而爱我”;2J但当“我”在一些大事的处理上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带着北方边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奇迹,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回到麦其土司的官寨时,哥哥开始骂我是“装傻的杂种”劳且“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老子从提出“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到呼吁“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3、”(老子•第十九章),其逻辑链条都是对智慧与欲望的否定因为有智慧便懂得思考,有思考便会有想象中的目标和信念,不论是在物质的海洋中,还是在思想的疆场上,为了所谓的目标、信念付出,就会有扩张,就会有“大伪”,就会有灾难,因此,道家文化认为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远离智慧和欲望。尘埃落定中“我”因为是傻子,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是高度服从性情和直觉,比如当麦其土司因为听取了汉人黄初民的话种植罂粟发财后,麦其土司和其他土司都对财富迷恋到了发狂的程度,但“我”却看到了“罂粟挤出它白色的乳浆,就像大地在哭泣”。因此“我”不自觉地提出了种植小麦的建议,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遭到嘲笑的建议使麦其土司成为了来年

14、饥荒中唯一的丰收者。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生命观念。其生命观念有非常明显的个性特征,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庄子•达生)消除一切外物对个体的奴役,“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个体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道家文化构筑理想人格的出发点。作为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傻子的“傻”是一种精神定位。“傻”意味着超越和自由,并常使“我”做脱离常规的局外人,这种身份使“我”可以从规则礼俗之中解脱出来,给“我”带来相当程度的自由,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生长其中的传统文化体系。“傻”成为一种特权,在傻子面具的笼罩下,傻子能自在地实施着自我

15、意识。“一个孩子从天生的对父母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时,他便从强制的约束中获得自由,于是他面临一种抉择,即在无意识地遵奉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的人之间做出抉择。在前者情况下,他形成一种权力主义的性格或潜在的性格,在后者的情况下,他形成自主,获得自主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在等级森严的土司官寨里,“我”就像一道自由的闪电,肆意地想象,任意地行为。例如书记官翁波意西因为说出了真理,两次被割掉了舌头,面对无奈的现实,“于是,我说:我也不想说话了。”通过放弃言语的权利,以此来摆脱所有现实的纷扰,避开所有的喧嚣,暂时的自我封闭,自我绝世为的是退出复杂的社会,减少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压力,获得心灵的更大自由。在尘埃落定

16、中,所有与“我”有关的行为,都是“我”自愿选择的结果。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对人生困境超越的精神状态。傻子的超越、自由与庄子所说的超越世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内在心灵上的自由。巴金曾说,作家想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虹“,彼得拉克说:“我们应当给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带来好处。任何人也不会怀疑,我们完全能够运用我们的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受益。,53作家的使命就是让生命享受来自生命本身的自由和美好,阿来秉承了道家文化中生命本位的思维方式,关注个体“朴”的本真生存状态引领人们追寻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绝胜去知、大智若愚,从而获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状态,这也是让人生活的更美好的精神绝对自由之状态。参考文献阿来作品研讨会综述J民族文学研究,2003,(3)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美)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74转引自张韧新时期文学现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695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三联书店,北京:1998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