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137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泉州实验中学初二小石潭记作业答案小石潭记 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

2、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

3、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翻译: 五、文意分析 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写潭上景物和小潭气氛及作者的感受。 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

4、么? 答:写作顺序:游览观察的顺序,即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深冷寂。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这说明小石潭在怎样一个环境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说明这是一个幽静、僻远、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 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时心情愉悦,游兴大增,于是产生了探幽、访奇的情趣。 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其作用是什么? 答: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5、“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5、既写出小石潭的奇特、罕见,又侧面反映了水的清澈,交代了小石潭命名的原因。 6、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发出如鸣珮环的声音。 7、第二段生动而又传神地表现了游鱼怎样的情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和修辞?“似与游者相乐”展示怎样的境界? 答:自由、活泼、轻灵、悠闲、快乐。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拟人。 物我合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1 8、请就本文第

6、二段的内容或写法作评注。 答:本段写潭水的清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的清澄。 9、 “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分别写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小溪源流的什么特点? 答:溪身和岸势。比喻。“斗折蛇行”的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故突出溪身蜿蜒、曲折的特点。 “犬牙差互”的意思是: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故突出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 10、写“犬牙差互”的岸势和“不可知其源”的小溪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及心境,作者遭到贬谪后来到荒凉、僻远的永州,前途与未来令人感到迷茫,神秘莫测如小溪。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 答:文中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心境,是画龙点睛之笔。 12、本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心情,而坐石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1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时写到“似与游者相乐”,而第五段又感觉到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前后两种心情为什么有所不同? 答:起初,作者被小石潭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忘记了遭贬忧伤,精神怡悦。此时他眼中尽是美景,连游鱼也似与其“相乐”。后来小石潭源头的曲折明灭,让他

8、想到渺茫的前途,小石谭的“寂寥无人”使其心生忧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是他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心境的反应。 14、作者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久坐潭上后,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理解? 答:乐忧参半,作者借游山玩水排遗抑郁,见到清潭游鱼心乐之,而过于凄清的环境,又勾起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故离开。 15、作者离开小石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小石潭水清石奇,特别是鱼儿的时动时静,更给作者带来了无比喜悦,但这份喜悦真实而短暂,潭周围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氛围勾起了作者被贬后始终郁积于

9、心底的凄凉,最后离开小石潭。 1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7、课文极力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为什么? 答:作者因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壮志难酬,于是抒发了此时自己悲凉凄怆的心情。 18、本文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答:借小石潭的形状来写水清。小石潭

10、以整块石头为底,岸边石底又翻卷而出,从而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借游鱼来写水清。文章第二段无一字写水,但通过“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等对鱼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 19、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怎样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 答:作者不仅描写了山水之美,而且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去,做到情景交融。如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心情。由小石潭周围“四面竹树环合”的幽深寂静引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叹,抒发了在寂寞中悲凉抑郁的情感。由溪流的“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来表达前途的渺茫。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著名

11、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二、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12、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

13、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俯仰 两种视角,写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流露于笔端。 记承天诗夜游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

14、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

15、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6、贬谪悲凉。人生感慨。赏月喜悦;漫步悠闲。 10.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3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11.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2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4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5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