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6270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常用计算公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工常用计算公式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计算所有关于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的计算公式 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 电流:I=I1=I2 电压:U=U1+U2 电阻:R=R1+R2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 电流:I=I1+I2 电压:U=U1=U2 电阻: 或 。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电功计算公式:W=UIt。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 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

2、:W=I2Rt ;W=Pt;W=UQ;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电压电流*电阻 即U=RI 电阻电压/电流 即R=U/I 功率=电流*电压 即P=IU 电能电功率*时间 即W=Pt 符号的意义及其单位 U:电压,V; R:电阻,; I:电流,A; P:功率,W W:电能,J t:时间,S QI2Rt普适公式) 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II1I2 UU1U2 RR1R2 U1/U2R1/R2 (分压公式 ) P1/P2R1/R2 6并联电路: II1I2 UU1U2 1/R1/R1 1/R2 RR1R

3、2/(R1R2) I1/I2R2/R1(分流公式) P1/P2R2/R1 7定值电阻: I1/I2 U1/U2 P1/P2I12/I22 P1/P2U12/U22 8电功: WUItPtUQ (普适公式 ) 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PW/tUI (普适公式) P I2RU2/R (纯电阻公式) 所谓分压公式,就是计算串联的各个电阻如何去分总电压,以及分到多少电压的公式。 分电压多少这样计算:占总电阻的百分比,就是分电压的百分比。公式是:U=U源 如5欧和10欧电阻串联在10V电路中间,5欧占了总电阻51015欧的1/3,所以它分的电压也为1/3,也就是 10/3伏特。

4、 分压电路 当电流表和其相连电阻连接时起到分压效果,此时用外接,如相连电阻有几十欧以上,就可以忽略电流表的分压效果,用内接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流=电压/电阻 功率=电压*电流*时间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压V,电阻R,电流强度I,功率N之间的关系是: V=IR,N=IV =I*I*R, 或也可变形为:I=V/R,I=N/V等等.但是必须注意,以上均是在直流(更准确的说,是直流稳态)电

5、路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其它情况不适用.如交流电路,那要对其作补充和修正求电压、电阻、电流与功率的换算关系 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就记得这一些了,不知还有没有 还有P=I2R P=IU R=U/I 最好用这两个;如电动机电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 电流 符号: I 符号名称: 安培 单位: A 公式: 电流=电压/电阻 IU/R 单位换算: 1MA=1000kA=1000000A 1A=1000mA=1000000A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

6、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数COS 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 = 3*相电压U*相电流I 三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功率因数COSUIWRT 电流处处相等 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R1+R2 U1:U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W1+W2 W1:W2=R1:R2=U1:U2 P1:P2=R1:R2=U1:U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P1+P2 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各处电流之和 I=I1+I2 各处电压相等 U1=U1=U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

7、之积除以各电阻之和 R=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W1+W2 I1:I2=R2:R1 W1:W2=I1:I2=R2:R1 P1:P2=R2:R1=I1:I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P1+P2 同一用电器的电功率 额定功率比实际功率等于额定电压比实际电压的平方 Pe/Ps=(Ue/Us)的平方 2有关电路的公式 电阻 R 电阻等于材料密度乘以 R=密度 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 R=UI 电阻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功率 R=UUP 电功 W 电功等于电流乘电压乘时间 W=UIT 电功等于电功率乘以时间 W=PT 电功等于电荷乘电压 W=QT 电功等于电流平方乘电阻乘时间 W=IIRT 电功

8、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再乘以时间 W=U?URT 电功率 P 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 P=UI 电功率等于电流平方乘以电阻 P=IIR 电功率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 P=UUR(同上) 电功率等于电功除以时间 PW:T 电热 Q 电热等于电流平方成电阻乘时间 Q=IIRt 电热等于电流乘以电压乘时间 Q=UIT=W是三相电路中星型接法的感性负载功率计算公式 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数COS 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 = 3*相电压U*相电流I 三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

9、压U*线电流I*功率因数COS = 3*相电压U*相电流I*功率因数COS 三相交流电路中星接和角接两个功率计算公式可互换使用,但相电压、线电压和相电流、线电流一定要分清。电功率计算公式: 在纯直流电路中:P=UI P=I2R P=U2/R 式中:P-电功率,U-电压, I-电流, R-电阻利用三相有功电度表和电流互感器计算有功功率 式中 N测量的电度表圆盘转数 K电度表常数 t测量N转时所需的时间S CT电流互感器的变交流比 在三相负荷基本平衡和稳定的情况下,利用电压表、电流表的指示数计算视在功率 求出了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就可计算无功功率 根据有功功率和现在功率,可计算出功率因数 例1某单位

10、配电盘上装有一块500转kWh电度表,三支1005电流互感器,电压表指示在400V,电流表指示在22A,在三相电压、电流平衡稳定的情况下,测试电度表圆盘转数是60S转了5圈。求有功功率、现在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各为多少? 解将数值代入公式,得有功功率P12kW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视在功率S=15kVA 由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代入公式,得无功功率Q=8l kVar 由有功功率和现在功率代入公式,得功率因数cos= 08 二、利用秒表现场测试电度表误差的方法 首先选定圆盘转数,按下式计算出电度表有N转内的标准时间 式中 N选定转数 P实际功率kW K电度表常数 CT电流互感器交流比 根据实际测试

11、的时间。求电度表误差 式中 TN转的标准时间s t用秒表实际测试的N转所需时间 注:如果计算出的数是正数,电度表决;负数,则是慢。 某用户有一块750转/kWh上电度表,配有1505电流互感器,接有10kW的负载,现场测试60s圆盘转了5圈。求电度表误差是多少? 解先求电度表转5圈时的标准秒数由公式,得T=72s 由公式得出电度表误差20,快20。 三、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熔丝选择方法 (一)先计算变压器高低压侧的额定电流 式中 S变压器容量kVA U电压kV 高压熔丝=Ix 低压保险丝=低压额定电流 有一台50kVA变压器,高压侧额定电压10kV,低压侧的额定电压 04kV。求高低压的额定电流

12、各是多少 A?高压侧应选择多少A的熔丝?低压侧应选择多少A的保险丝? 解将数值代入公式,得高压电流I= 28 A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低压电流I=72A 高压侧熔丝=28x=427A可选择5A的熔丝。 低压额定电流是72A,可选择80A的保险丝。 四、架空线路铝绞线的截面选择简捷公式 首先计算负荷矩M=kWkm 选用铝导线时,每kWkm可按4mm2估算,即;导线截面SM4mm2 例某单位在离配电变压器800m处按一台10kW的电动机。应选择多大截面的错绞线? 解先把m化成km,即800m=08km 计算负荷矩M= 10 x 08=8kWkm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导线截面 S= 8 x 432mm2

13、,应选用35mm2的铝绞线。 五、拉线坑与电杆的距离和拉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拉线坑与电杆的距离计算公式Lhctga 式中 h电杆高度 a拉线与电杆的夹角 注: Ctg45=1 ctg30=1732 ctg60=0577 使用楔型线夹扎上把,uT型线夹扎下把时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L=h/sina十上下把绑扎长度拉线棒露出地面的长度 式中 h电杆高度m a拉线与电杆的夹角 注: Sin45=0707, Sin30=05,Sin60=0866。 例有一根终端杆打一条拉线,电杆在地面与拉线悬挂点间的高度是8m,电杆与拉线的夹角是45,拉线上把使用楔型线夹,下把使用uT型线夹,上下把绑扎长度 lm,拉线棒露出地面lm计算拉线坑与电杆间的距离和拉线长度各为多少m? 解将数值代入公式,得拉线坑与电杆间的距离L=8m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拉线长度L=113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