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儿童心理健康测试仪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以务农维持基本生计,现在他们选择背井离乡,不仅是为了脱贫致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其子女当前的教育及未来成长提供更为充裕的经济支持。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艰苦,微博的收入难以负担高昂的教育、生活费用,他们在进城时只能将其子女留在农村老家,托付给亲戚或邻居照看,以致农民工与子女分隔两地。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陲,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有“青海门户”之称。全县总面
2、积 1780 平方公里,辖 4 镇、25 乡,全乡共有人口 35 1 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 46%,土族占12% ,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民和县城乡差距很大,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几乎所有的壮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土而选择出外谋生,多数家庭都把子女留在了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看,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条件相当落后,留守儿童的身心不能健康发展。因而当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留守儿童中,男性较多。年龄段在13 到15 岁之间的人数较多。 1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
3、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有31%。他们的 SCL 90 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 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其主要表现如下: ( 1)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
4、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朋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挣钱难而车费贵,信息闭塞等原因,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可以在短期内与父母见面。很大一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关爱和交流导致的,当他们心理的需要得不到理解和关爱时,就会封闭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长期下去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 2) 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5、,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留守的孩子孩子能够自觉学习的并不多,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 3)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就会高度警惕甚至是充满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少数孩子认为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家维持生计才外出打工,觉得父母没有能耐,不理解父母,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将自己留在家中外出务工。 ( 4) 学习得不到帮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留
6、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老少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彼此无法很好地沟通留守儿童监护人有 40% 是文盲,这占了绝大多数,仅有5%的是上到初中以上的,由于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孩子们的学习,也不能及时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疑惑,加上平时忙于田间劳动及家务,这绝对会影响到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和管教方式。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管教走向社会,四处流浪。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底,以及对孩子的学习情况重视不够,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2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2 1 家庭监护存在“盲区” 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教育作用无法替代。日本学者诧摩武俊也曾指出:“不
7、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 其中特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很大比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到所有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生活、物质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监护人通常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注入大量心血,
8、尽量在物质上满足,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关注却很少。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 9%,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 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 13% 这类儿童得到的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 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
9、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2 2 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心理、道德问题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
10、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2 3 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3 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 1 家庭培养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陪同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
11、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3 2 学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常与监护人沟通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
12、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园广泛开展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注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咨询及辅导帮助。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3 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在解决因急剧的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的重视。因此,我们的*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发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二是不能歧视留守儿童,要给予留守儿童热心的帮助,减轻他们的负担。三是建立农村社区监护和教育体系。 4 结
13、语 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护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这一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无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现象,严重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完善处理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在外安心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公众关注,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切实实践并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庭生活,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