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79970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一、“以”的用法(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2、)E.以弱为强(以:由、从)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C、以光先帝

3、遗德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1、皆以美于徐公。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助词:无意 如:“有以异乎”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二、“而”的用法(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

4、”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面山而居。默而识之(十则)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三、“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览

5、物之情,得无异乎?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

6、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二)、作代词用: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A、具答之。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 D、又数刀毙之。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渔为甚异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

7、所旁丛祠中“吾欲之南海”、“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一)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其如土石何?,(二)、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

8、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狼)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则)。(其中的)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其一犬坐于前(狼)(三)用作连词。作

9、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五、“为”的用法(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1、表示被动,译作“被”。、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i,被)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wi“向”“对”)(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为楚造云梯之械。(wi,“给”)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10、“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i,“当”),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为宫室、器皿。(雕刻)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1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六“于”的用法(一)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4.表示被动,译“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告之于帝(向)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皆以美于徐公。,七、“乃”的用法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如:乃重修

12、岳阳楼 乃记之而去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作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八、“焉”的用法(一)代词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如:今其室十无一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二)兼词1、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13、伏焉(曹刿论战),(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五)特殊用法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九、“虽”的用法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千里之能”、虽不能察、虽多何为、虽杀臣,不能绝也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风力虽尚劲、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十、“然”的用法(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吴广以为然、然,胡不已乎、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文不可以学而能(三)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表的样子。、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满目萧然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一、“者”的用法(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15、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三)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四)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五)作助词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4.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十二、“或”的用法1、

16、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十三、“乎”的用法1、作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未):A.表疑问。可译为“吗”“呢”。B.表测度,可译为“吧”。C.表感叹,译“啊”。例,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3、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4、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十四、“也”的用法(一)作助词 1.用在

17、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二)作副词,表示反复。,十五、“所”的用法(一)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二)作名词,译“处所”。(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历史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资料,精品课件欢迎使用,自读教材填要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

18、位 铁路是 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交通运输,开平,3发展(1)原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路成为中国人 的强烈愿望。(2)成果:1909年 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修筑权,救亡图存,京张铁路,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1)1872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1

19、)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2)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轮船招商局,水上飞机,筹办航空事宜,处,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1)初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正式脱离海关。(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邮传部,万国邮联大会,2电讯(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

20、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台湾,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认知,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

21、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串点成面握全局,一、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

22、富了人们的生活。(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项表述都有错误。答案:A,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

23、活的影响(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B汽车C电报 D火车解析:从“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推断为火车。答案:D,典题例析,例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

24、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七十年代,由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答案C,题组冲关,1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C轮船运输 D航空运输解析:根据所学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据此本题选C项。答案:C,2.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主题是()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

25、化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间上不一致。答案:A,典题例析,例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答案A,题组冲关,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才在中国出现,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B,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解析:新式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人们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