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2081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基础》PPT课件.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虚词,1,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第二节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2,答案:B,文言虚词,3,解析:A项“其”副词,表反诘,译为“岂”“难道”;“其”连词,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焉”前句中为语气词,后句中为兼词。D项“于”均为介词,前句译为“至”“到达”;后句介入对象,译为“对于”。,文言虚词,4,答案:C,文言虚词,5,解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向;介词,对。C.介词,凭的身份,凭借。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文言虚词,6,“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根

2、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指定句中字形相同的虚词,要求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本考点的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的内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就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用列表的形式把这18个文言虚词分类讲练如下:,文言虚词,7,文言虚词,8,文言虚词,9,文言虚词,10,答案:C解析: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文言虚词,11,答案:A,A/B/C/D/,文言虚词,12,解

3、析:代词;表并列;表假设;表修饰;表转折;表承接。,文言虚词,13,文言虚词,14,文言虚词,15,文言虚词,16,答案:C,文言虚词,17,解析: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文言虚词,18,答案:C,文言虚词,19,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文言虚词,20,文言虚词,21,答案:C,文言虚词,22,解

4、析: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呢。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文言虚词,23,答案:C,文言虚词,24,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D项的“乎”是介词,可译为“比”。,文言虚词,25,答案:D,文言虚词,26,解析:“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

5、介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助词;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文言虚词,27,文言虚词,28,答案:A,文言虚词,29,解析:A均为副词,表顺承,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才;副词,确认判断,是。,文言虚词,30,2对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良乃入,具告沛公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A和意义、用法都相同B和意义、用法都相同C和意义、用法都相同 D和意义、用法都相同,答案:B,

6、文言虚词,31,解析:连词,于是;副词,就;副词,才;副词,却;副词,竟然;代词,你的;副词,却;代词,你的。,文言虚词,32,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选自山海经)下列与例句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例句中“乃”是副词,于是,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参考译文】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子里生儿子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文言虚词,33,文

7、言虚词,34,文言虚词,35,答案:C,文言虚词,36,解析: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文言虚词,37,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成以其小,劣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则或咎其欲出者欲加之罪,其无辞乎A B C D,答案:A,解析:代词,他们的;代词,它;代词,其中的;代词,代“我”;代词,其中的;指示代词,那、那些;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文言虚词,38,文言虚词,39,答案:A,文言虚

8、词,40,解析:A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要。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文言虚词,41,答案:A,文言虚词,42,解析:A近,将近。B.暂且;将要。C.又;况且。D.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文言虚词,43,文言虚词,44,文言虚词,45,文言虚词,46,答案:D,文言虚词,47,解析: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文言虚词,48,答案:A,文言虚词,49,解析:表判断;表示

9、婉商语气,“吧”;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不译。,文言虚词,50,文言虚词,51,文言虚词,52,答案:C,文言虚词,53,解析: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文言虚词,54,答案:C,文言虚词,55,解析:像,好像;你的;如果,假设;你;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然”。,文言虚词,56,文言虚词,57,文言虚词,58,答案:C,文言虚词,59,解析: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文言虚词,60,答案:A,文言虚词,61,解析: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

10、余表原因,的原因。,文言虚词,62,文言虚词,63,文言虚词,64,答案:B,文言虚词,65,解析: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文言虚词,66,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顷之,烟炎张天真州逐之城门外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又试之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我欲因之梦吴越吾欲之南海,何如A/B/C/D/,答案:B,文言虚词,67,解析:本题所涉“之”的用法共三类:一是代词,如;二是动词,“到”,如;三是助词,如。,文

11、言虚词,68,文言虚词,69,文言虚词,70,文言虚词,71,答案:D,文言虚词,72,解析: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文言虚词,73,A和同为动词,是,作为B为介词,何为,即为何C和同为指示代词,这样D和同为兼词,意义不同,答案:B,文言虚词,74,解析: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文言虚词,75,文言虚词,76,文言虚词,77,文言虚词,78,答案:A,文言虚词,79,解析: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

12、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文言虚词,80,答案:A,文言虚词,81,解析: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B.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C.焉,从哪里,兼词;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示陈述语气。,文言虚词,82,文言虚词,83,文言虚词,84,文言虚词,85,文言虚词,86,文言虚词,87,答案:B,文言虚词,88,解析:A项均为介词,因。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文言虚词,89,2对下列“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宋人执而问其以孙膑以此名

13、显天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和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和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答案:D,文言虚词,90,解析:动词,用;名词,原因;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按照;介词,在时候。,文言虚词,91,文言虚词,92,文言虚词,93,答案:C,文言虚词,94,解析: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文言虚词,95,2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A蹇叔之子与

14、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答案:B,文言虚词,96,解析:例句和B项中“与”的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文言虚词,97,文言虚词,98,文言虚词,99,文言虚词,100,答案:C,文言虚词,101,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假设;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文言虚词,102,2下列句子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欲速则不达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

15、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A BC D,答案:D,文言虚词,103,解析: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便、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反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副词,表判断,可译为“是”。,文言虚词,104,文言虚词,105,文言虚词,106,文言虚词,107,答案:D,文言虚词,108,解析: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助词,定语后面的标志/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文言虚词,109,答案:B,文言虚词,110,解析:A名词后,“的人”;B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

16、置的标志;C.表提顿;D.时间词后,不译。,文言虚词,111,文言虚词,112,文言虚词,113,答案:D,文言虚词,114,解析: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D介词,趁此、趁机。,文言虚词,115,答案:D,文言虚词,116,解析: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此,所以;D.介词,根据,与例句同。,文言虚词,117,文言虚词,118,文言虚词,119,文言虚词,120,答案:D,文言虚词,121,解析: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文言虚词

17、,122,A/B/C/D/,答案:C,文言虚词,123,解析:介词,在;对,介词;到,介词,作后补短语;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文言虚词,124,二、常见的几个兼词 兼词:是指古汉语中,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文言虚词,125,文言虚词,126,三、常见的双音节虚词,文言虚词,127,文言虚词,128,文言虚词,129,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

18、”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以”可作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文言虚词,130,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

19、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文言虚词,131,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此方法尤

20、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则可以判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文言虚词,132,4结构对比 辨别虚词与句中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句结构,是理解虚词用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以”字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至于采用何种备考方法,不能强求划一。但复习中对常见虚词必须分清,重点理解掌握,熟记例句,灵活分辨用法,认真体察语气,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13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六一居士初

21、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

22、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文言虚词,134,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选自六一居士传,有删改)注:九奏:即九韶,禹舜时的音乐,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轩裳珪组:总指官场事务。轩,古代大臣所乘车驾。裳,官服。珪,官员参加朝会所拿的一种玉制礼器。组,印绶。,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

23、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文言虚词,135,答案:D,文言虚词,136,解析:A项,两个“且”都是连词,但前者用于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有“并且”的意思;后者用于两个分句之间,当“何况”、“况且”讲。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前者是“我”的意思,代指“自己”;后者是“它们”的意思,代指上文的“天下之兵”。C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不过表达的语气不同,前者用于反问句中,表示反诘语气,译为“难道”;后者用于推断语气中,与句末的“乎”搭配使用,表推测,译为“大概”。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都当“被”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