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就业之城的实施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就业之城的实施意见.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就业之城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提升城乡就业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现就建设就业之城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严格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创业“三大方针”,突出城区、景区和园区“三大区域”,重抓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培训提升就业和加强援助促进就业等“三大环节”,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充分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体系“三大体系”,努力实现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和劳动关系和谐度“三大提升”,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大就业格局,建设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全
2、市重要的全民创业孵化基地和区域性充分就业高地。二、目标任务到2017年,城乡居民就业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就业之城。就业更加充分。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实现高校毕业生、城镇“4050”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人群充分就业,实现失业动态消零,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城镇“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复员退伍军人就业率达98%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全民创业取得明显成效。改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力争高技能人才在全县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例达到10%
3、,中级技工比例达到40%,初级技工比例达到50%。建成3个以上区域性技术工人品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优化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促进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险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就业环境较大改善。三、拓宽就业渠道(一)统筹推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紧扣“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和“一化促四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路径,围绕“一城四组团”中心城区、“一区四园”工业发展平台和“一主五辅”旅游景区,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产业时,充分发挥投
4、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二)扎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军转安置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和基层农村、社区就业。逐步改善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工作条件,优化完善考核管理体系。加强大学生实习和见习训练,拓宽大学生见习基地范围,将吸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纳入见习训练基地申报范围;重点做好全县困难大学生和零就业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完善大学
5、生就业服务。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严格遵循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编制限额,坚持公开招考、公平录用、公正对待,每年安排招考录用部分大中专学生和军转干部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三)加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依托乡镇社区,加强政府扶持,积极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物业管理、商品快递、托幼护老等社会服务岗位,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ti的就业问题。加强适宜残疾人
6、的就业培训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加大残疾人就业行业和企业的就业援助力度。开展政府投资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援助活动,对提供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给予适当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其他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适当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社会保险补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从政策享受之日起计算)的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或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定期组织和输送下岗失业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和有劳务需求的地区就业。(四
7、)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强化组织引导,以扩大非农就业为导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就业。坚持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增强园区企业用工保障并重,优化完善园区企业用工体制机制和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入园就业组织力度,提高“人口红利”就地增量释放,促进就近就业与促进工业发展双赢。加大对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对在城镇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扶持。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定期了解输入地XXX籍务工人员的服务需求,做好输入地XXX籍务工
8、人员的劳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健康、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服务工作。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放宽创业准入。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外,其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对产业政策重点鼓励的行业项目暂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许可文件的,工商部门可先核发筹建登记的有效期营业执照,取得前置审批手续后,再办理变更登记。申请个体工商业、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对共同出资开办注册资本数额在1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环保节能型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出资额达到1万元即可登记;投资设立其他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在2年内分期注入资金,首期注入资本放宽到注册资本总额的20%。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
9、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允许能有效划分同一地址登记为多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住所为经营场所。由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公共用地可作为创业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场所。(二)建设创业载体。充分利用县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优化完善规划和政策支持体系,动员社会资本开发和培育创业载体。围绕园城互动和景区园区互促,优化整合园区产业项目结构,配套完善创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小坝全民创业园优化创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城区、景区和园区发展配套建设促进创业,围绕乡村旅游景点支持建设发展“农家乐”、“千家居”和县城家庭小旅馆等5000户以上,围绕“一区四园”工
10、业园区配套发展餐饮商贸、休闲娱乐和物流运输等3000户以上,围绕“一城四组团”中心城区、乡镇集镇和农村居民聚居村镇等规划发展各类服务业10000户以上,建成一批创业园、创业基地、创业一条街等。结合创业需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建设市场型、产业基地型、门面型、楼宇型等多元化的创业载体。针对初始创业人员找“门面”难等突出问题,强化市场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重点建设投资小、见效快、贴近市民生活的中小型服务类的市场型孵化基地。(三)加强创业帮扶。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为内容的帮扶机制。县人力社保局、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和金融服务等部门和单位
11、定期现场办公,乡镇、社区(村)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等,建立和完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制度,每年发放6000万元以上小额担保贷款,用足优惠政策帮助自主创业人员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就业率。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集创业项目,在开发、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等多种形式,联接项目与创业者的对接平台,畅通项目信息,改进咨询方式,降低创业成本,加快创业速度,提高项目成功转化率。加大创业典型推介,力争5年培育100名创业典型,评选表彰“创业明星”,以创业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教育和激励群众创业,提高创业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五、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一)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
12、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宽松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个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人力资源集聚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效益,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积极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完成各类培训15万人次以上,每年完成各类培训2.5万人次以上。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达到2万人,农村实用人力资源达到1.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达到5000人,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比例达到3:1。人力资源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覆盖面达到96%以上,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率达到100%。(二)强化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作用,整合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
13、围绕旅游商贸、“4+1”工业集群和特色效益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强园城互动和校企合作,对接市场需求和创业扶持政策,提升挖掘学校乡村旅游服务和管理、机电维修与制造、幼儿教育和卫生培训等优势专业,力争每年新招学生3000人以上,加速扩大办学规模,建成区域特色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就业能力、不同就业需求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的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对退役士兵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为重点,每年完成各类劳动培训2.5万人次
14、以上,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凡参加职业培训并达到初级职业技能水平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三)加强职业培训管理。运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和培训成果社会招标等市场机制,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效果评估,进一步优化教育、培训资源的配置,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补贴资金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凡国家规定的指定工种,必须进行
15、职业技能鉴定。建设完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4050”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人员、社会救济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六、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一)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城镇新成长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有关政策,加强相关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窗口或建立专门的服务场所
16、,免费向农民工开放,积极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纠纷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依法查处非法用工(童工)和拖欠克扣工资、不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工资等违法行为。(二)规范就业市场管理。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用工监督管理服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建设县城规范化劳务市场。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
17、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继续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中,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三)改进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数据集中、服务下延、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
18、难对象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七、完善就业保障联动机制(一)完善就业与社保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办法,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妥善处理好其就业后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拉开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距离,分清层次,相互衔接,形成合理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基础管理,加强劳动保障
19、与民政、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改进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高温高湿和有毒有害工种职业病防治,严格执行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配套落实转户入城居民子女教育升学、参军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各企业要
20、切实强化主体地位,增强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提高用工待遇和增强企业人才队伍等建设的主动性,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多形式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加强和规范企业发展科学管理,建设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落实和提升企业员工各项社会保障,配套完善企业员工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确保职工工资、保险、福利、安全等得到应有的保障,为产业工人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探索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逐步规范完善企业解聘辞退用工管理和劳务派遣制度。八、强化就业之城建设保障(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县就业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力社保局。各乡镇党
21、委政府和县级各部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就业之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客观分析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问题,认真拟定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就业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就业之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努力营造就业之城建设工作强大合力。(二)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就业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根据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按比例提高就业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扶持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国务院批准的特定就业政策支出、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就业服务等领域,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性服务场所、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实训、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相关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三)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就业之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之城建设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重点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综合考核评价。就业之城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督察巡查办重点督办事项,实行定期督查巡察、定期通报、定期向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等全过程督查推进机制。建立工作奖惩机制,严格逗硬各项奖惩措施,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就业之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