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4416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地理学课件下载-样章.ppt,概述,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整个地表可以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来划分,而不考虑地带性分异的作用;也可以将地表按地带性分异规律来划分而不考虑非地带性分异的作用。地表有两种地域分异因素,也有两种区域单位:一种是地带性单位,一种是非地带性单位。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也是互不从属的。正因为如此,反映这种互不从属的关系只能用双系列系统中的单位,必然不是完全的综合单位。两类地域分异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双系列系统的交叉单位或联系单位(单列系统),则是完全的综合单位,是地带性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相对统一体。,一、地带性区划单位,1.带 自然带按热

2、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配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然综合体。目前公认的的带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2.地带,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往往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和植被类型,并可以把它们的界限作为自然地带的分界线。在缺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往往选用某些气候指标(如温度指标、水热指标等)作为划界依据。必须注意到,气候指标与自然地带关系只是相关关系,因此对指标的选用要因地而异。

3、例如,在确定华南的地带界线时,温度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西向伸延;在确定华北和东北的地带界线,水热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延。,在自然地带之间常存在着过渡带。其过渡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如半荒漠、森林草原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各森林地带的过渡情况便是如此。对于第一种过渡带的处理,可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界线,最简便而粗略的方法是平分为两个地带。对于第二种过渡带的处理,可按其范围大小,土类或植被型的组合特点与组合关系等,确定独立的地带或次一级的亚地带。,3.亚地带,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

4、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在宽广的自然地带内部,某些组成成分的量变(还不足以引起整个自然地带质变)引起地带内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分异,从而产生了亚地带。亚地带并非见于所有的地带,许多范围较窄的自然地带划分不出这级单位。目前只在地域分异层次较明显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地带内进行这种划分。从局部地区的研究成果来看,亚地带是以显域性的植被亚型和土壤亚类为主要标志。,次亚地带,次亚地带被认为是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它不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区域,在某些亚地带内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局部的和更次级的地带性分化才构成次亚地带。,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大区,自然大区是最高级的非地带性 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

5、。,2.地区,地区是比大区次一级的地带性单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地区除了水热条件的差异以外,一般分别与第二级大地构造单元相适应,各具有一定的地貌组合特征。,至于我国境内自然地区划分,东部季风大区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东北地区(寒温带和温带湿润半湿润针叶林与草原地区)、华北地区(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至半干旱夏绿林与草原地区)、华中华东地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区)、华南西南地区(热带湿润季雨林地区)等;西北干旱大区可分为:内蒙古地区(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区)、甘新地区(干旱荒漠地区)等;青藏高原大区大致可分为: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3.亚地区,亚地区是自然地区的一部

6、分,其范围内具有最明显的地势起伏与地质构造一致性,每个自然亚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类型的组合等也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在地势与地质构造分异比较清楚的区域,自然亚地区应以地质地貌特征为主要标志,大致相应于第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当地势与地质构造分异不太清楚时,自然亚地区的划分需以相应的地貌组合特征为标志,但由于自然亚地区的划分有时要反映气候省性的差异,所以其分界线不一定与地质地貌相应单位完全符合。我国典型的亚地区实例主要有: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4.州,州是比自然亚地区低级的非地带性单位,也称为次亚地区。

7、目前对自然州的研究很不充分。一般认为,自然州的划分标志是自然亚地区内地质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然特征的变化。在山地区域划分自然州时应注意山脉的中等组合情况;在平原区域则应注意沉积物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和气候省性分异。,三、综合性区划单位,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区(景观)。,1.带段,自然带与自然大区相叠置所得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它是自然大区中的一段自然带,同一带段的热量条件、大地构造单元组合和大地貌单元组合等都具有共同性。此外,每一带段都具有一定的地带谱型。在我国东部季风大区的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便是带段这一级区划单位。,2.“国”,由地区与带段叠置

8、所得的最高级省性单位,是带段内地质地貌与气候省性相对一致的较大的区划单位。自然国的划分主要依据大地构造基本单元的一致性,因此每一“国”都具有一定的气候省性和占优势的土类系列。我国季风大区暖湿带(带段)内的湿润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以及西北大区暖温带(带段)内的干旱区均为自然国。,3.地带段,由地带与国相叠置所得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它是国中的一段地带,即国中水热对比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地带段内具有比较一致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地貌外营力作用也有一定共性。我国东部温带半湿润地区(国)内的森林草原淋溶黑土地带、草原黑土地带以及西北部温带干早地区(国)内的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荒

9、漠灰棕荒漠土地带等便是地带段的实例。,4.省,由地区与地带段相叠置所得的第二级省性单位。它是地带段范围内按地质地貌省性或气候省性划分的区域单位。具体讲,当地带段内地质地貌省性差异明显时,那么可分出平原、丘陵、高原与山地之类的自然省。如这种差异不明显,则据气候省性分异划分自然省。每个省相当于一个二级或三级地质构造单元的范围,它具有一定的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山地气候等)特征和优势植被纲,并与一定的土壤亚类和土属分布相关。山地省则有一定的垂直带谱。我国典型的自然省有三江平原省、海河平原省、四川盆地丘陵省、胶东山地丘陵省、秦巴山地省等。,课后习题:1.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什么?2.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

10、统是什么?3.综合性区划单位的单列系统是什么?,地带性单位的特点,(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在地带性单位的范围内,除了代表地带性的土壤和植被外,还可以有地带内的土壤和植被甚至有垂直带结构。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地带性特征方面是综合单位,但由于地带性单位内部在地质地貌 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地质地貌发生上不具备统一性,因而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往具有复杂的形式,尤其在温带地区,地带性单位的分布常与纬线偏离,加上地势的影响,有时难于辩认。这只能根据地带性

11、原则,从连接平亢地上相同的土类和植被中去辨认。只有在极地和赤道的地带性单位才有大致沿纬线分布的趋向。(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这与太阳能在地表的分布从极地到赤道的变化有直接联系。这种从极地到赤道的依次更替并不重复出现;但两极之间的地带性单位不仅重复出现,而且还有以赤道为中心,南北两半球呈对称分布的型式,这也是与太阳能在地表的分布有直接联系的。(5)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不具有截然的鲜明性,尤其在不同地带性单位交界的地形面上,常具有不同地带性单位的特点,因而增加了地带性单位划分的困难。,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所划分的温度带,虽然名称是温度带,但实际上是作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来看待

12、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所划分的温度带,是先将中国划为三大自然区域后,再划分自然带的。因此有的自然带相对于我们所理解的带段,如中温带和暖温带便是;有的相当于我们所理解的地带段,如北亚热带实际上是地带段。,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形成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决定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但它在地带性方面不一定具有统一性,即非地带性单位内部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地带性单位存在。这正如地带性单位可以既包括山地又包括平原一样,都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不是呈带状按纬线延伸,而是“切断”按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13、。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既互不从属又相互对立。()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而在中纬度有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规律。(5)常常具有明显的界线。,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根据下列差异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其主要差异为:“()现代地势轮廓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差异;()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要因素的差异;()气候最主要的特征,从而也是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及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的差异;()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方向的差异。”东部季风大区主要特征是具有季风气候,地带谱从北向南

14、由相互更替的森林地带构成;西北干旱大区具有大陆内部特征,常与大陆干旱中心相联系,其地带谱具有荒漠草原特征;青藏高原大区为高度超过4000 m的世界最大高原,水平地带被垂直带所掩盖。,从理论上讲,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虽然都来自地球表层的外部,互不从属,但是它们共同作用于地球表层,两种作用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应该有综合表现。地球表层实际存在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正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例如,自然地带与自然区域相交叉出现的自然省以及地带与非地带的统一体自然区,都是这种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这样的区划单位才是完全的综合单位,称之为联系单位。,在单列系统中

15、,自然地区与自然地带是不能共存的。这是因为自然地带是根据地带性原则划分的,它内部可以包括山地自然省和平地自然省;而自然地区是根据非地带性原则划分的,它的内部可以包括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省。在这些区划单位之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是不强的。正因为在自然地区与自然地带之间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弱,才可以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这是自然界的客观实际。,而地区与地带又都是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的。为了正确反映这种客观事实,应该独立地划分自然地区与自然地带,并且也独立地划分自然大区与自然带。这样就成了两类平行的互不从属的的单位等级-双系列等级系统,然后通过两类不同的区

16、划单位的交叉获得综合单位或联系单位。,这样的联系单位,既反映了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差别,也反映了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差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对立统一的。如带段或“自然区域”是自然带内的不同的自然大区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自然大区内不同自然带的一部分。这样,自然区域或带段就是一个客体。罗开富在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所划分的基本区域,如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蒙新区就完全符合这样的带段或自然区域。地带段既是自然地带内不同自然区域的一部分,又是自然区域内不同自然地带的一部分。自然省既是自然亚地带的一部分又是自然地区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

17、,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联系单位或综合单位。这样的综合单位有:带段或自然区域,地带段或自然地区(狭义的地区),自然省及自然区。,带段或自然区域是自然大区内不同自然带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说,也是自然带在不同自然大区的一部分。如我国东部季风大区的东北区域(温带带段),华北区域(暖温带带段),华中区域(亚热带带段),华南区域(热带带段)等都是这种联系单位。,地带段或自然地区是自然地带在不同的自然区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区域内不同的自然地带的一部分,地带段范围内的生物、气候、土壤具有一致的特点。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划分的28个自然地带绝大部分与地带段相符合。地带段从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

18、性差异看,它又是狭义的自然地区,因此它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统一的单位。,自然省是自然亚地带在不同的自然地区的一部分,也是自然地区在不同的自然亚地带的一部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划分的自然省是根据地形的生物气候分类划分的,所划分的自然省与这里所理解的自然省是比较一致的。,根据地带性规律建立地带性单位系列,根据非地带性规律建立非地带性单位系列,通过两个系列的交叉获得完全综合的联系单位。这样可以得出单列的综合性等级单位系统:带段(自然区域)-地带段(狭义的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区。在地域面积较小时完全可以应用单列系统。因此我们并不一般反对应用单列系统。,但是问题并未全部解决,那就是在这样的单列系统中,

19、真正按非地带性原则即按地势-构造划分的自然地区并没有得到反映。如果进行面积更广的地域综合自然区划,在较大范围内,将平原与山地分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山地与平原的土地利用是有许多不同的。此外,在较大范围内反映生物、气候、土壤条件的自然地带也是很重要的。因而又可以从自然省往上逐级合并,获得自然地区-自然区域-自然大区。或者从自然省合并成自然亚地带-自然地带-自然带。应该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因此综合自然区划的单列系统与双列系统是可以互为补充的。这样相互补充的结果,比只用单列系统或只用双列系统都会更为全面一些,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会更完整些。,感谢您使用weleve产品!1、本课件发布于2011年06月22日,由全国专业人才教育网制作,未标明原创的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2、在使用本产品过程中,如有问题,欢迎联系专业人才教育网客服:Email:QQ:1330691858 亢龙有悔全国专业人才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