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9292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8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2,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规划:狭义的理解,规划是指制定或实施某种计划的过程.广义的理解,规划则是指人类基于对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认识.根据现存条件,对未来活动有意识、有系统地安排,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能力。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与规划学院。等南大,顾朝林,张京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

2、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

3、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2、近期概况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3,顾朝林 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

4、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

5、、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专业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4,张京祥,张京祥,1973年生,博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获得者。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城市地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4月

6、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合并组建而成。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区域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现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3个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6,规划、区划、自然区划,区划: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几类。自然区划:广义的自然区划包括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前者是对某一自然地理成分的区划,后者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刘君

7、德简要资料,刘君德 男,1937年出生。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现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华东师大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地名学会会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理事等。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历及研究19801989年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山区开发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队长,主持完成百余万字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提出了振兴山区的一系列思路、对策与政策建议,为国家计划部门、地方政府采纳。1990现在,主攻行政区划、社区及

8、城市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规划与决策咨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省部级60余项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完成数十份研究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创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与理论构架;提出了“行政区一社区体系”理念。先后与其学生们合作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含合作)。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198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上海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政区地理2003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

9、优秀著作三等奖。,7,8,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可按照P93的概念记忆。,9,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律等的可能性。

10、自然区划是按照地表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确定自然区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10,二、自然区划的根据,自然区划的对象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通常,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通常被视为自然区划的根据,11,二、自然区划的根据,区划的主要根据不是相

11、似性或差异性,而是区域的联系性。所谓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没有共同的发育联系和共同的边界接壤的分离的区域单位,即使在景观外貌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能合并为一个高级单位;反过来,也不能把有共同发展过程和地域毗连的一个完整单位,因为其内部局部景观外貌的特殊而划分出脱离这个高级单位的低级单位。,12,二、自然区划的根据,任何一个区划单位必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只有在发展一致和空间完整前提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13,在类型研究中,

12、相互分隔的自然综合体可以根据它们彼此的相似性被概括为同一类,因而命名相同的类型单位可以在地表重复出现。而自然区划单位,由于上述的基本条件,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14,三、自然区划与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一般说来,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自然区划单位面积较大、结构复杂、独特性明显,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土地分级单位面积较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片段。,15,自然区划的目的是反映地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13、地域单位镶嵌状况。因此,尽管自然区划是人为的,但并非任意划分,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地域分异的多级性使不同自然特征区域的分异具有多级性的特点,但在人类认识中,区域观念具有某种空间尺度的限制,即有下限单位。这规定了自然区划以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为研究对象和工作范围,而小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型学的任务。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别,两种区划具有互补性。另外,还可从区划服务对象角度将其分为各种实用性区划,如农业自然区划、工业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16,小结,自然区划的概念:是一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表自然地域的差异提出

14、了自然区划必要性,同时不同自然地域间的过渡性提供进行自然区划的可能性;自然区划要求的客观性和区划工作的人为性;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是大范围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的外延广泛,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以及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的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7,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一、自然区划原则1、概说自然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区划要符合客观实际,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区划的一般方法论进行研究(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区划原则的研究与制定、贯彻是区划工作的重要一环。,18,一、自然区划原则,目前使用的

15、区划原则大体分两类五种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特点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主要有发生统一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区域划界问题,主要有相对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19,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1)区划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2)区划对象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结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自上而下划分,亦可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按照区域原则或类型原则来加以系统化。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

16、决定了,区划应遵循发生统一性、区域共轭性和综合性三项基本原则。,20,2、发生统一性原则,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性P98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及其基本内容:1)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地域产生自然地理分异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统一性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2)宋采夫概括为三个基本内容: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在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查明作为历史发展

17、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21,2、发生统一性原则,3)陈传康等认为,认识如下几点是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条件:任何区域单位,无论其形成和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或内在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造成的,它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统一整体,它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历史为依据,而不应理解为其组成成分、要素和部分的所有特征形成的同时性。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地质地貌)年龄。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环境主

18、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区域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不一。这是从发生上划分区域单位的依据。区域单位的等级越高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22,3、相对一致性原则,原则的内容及理解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区域单位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因此无论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区划都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23,4、区域连续性(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

19、、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即是说,两个相邻而自然特征相差很大的地域,应划归不同的区域单位;两个自然特征类似的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划为一个区域单位。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24,5、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在自然界,没有纯粹地带性的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非地带性的自然区域。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

20、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任何自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认识其地域分异的具体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25,5、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然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抓主导因素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一两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

21、导标志作为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它们的变化不仅使区域内部组成和结构产生量的变化,而且还可导致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的整体特征。,26,5、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后者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前者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基于上述认识,有的自然区划作者把上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27,区划的原则要通过区划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区划原则与区划方法关系密切,每一个区划原则都有与其相对应

22、的区划方法。古地理方法-通过对区域分化的历史过程研究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它与区域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应。顺序划分法-根据区域分异因素的大、中尺度差异,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从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开始逐级进行划分的方法。合并法-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逐级合并为高级的区域单位的区划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通过叠置各部门区划网格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和统计资料等,对各自然地理成分字间的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主导标志法-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指标作为划分区域单位界线的主要依据的方法。类型制图法-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进

23、行区划的方法。,二、区划的方法,28,1.部门区划叠置法,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29,2.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一等级的

24、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征在发生条件方面的差异。古地理研究是阐明区域分异历史过程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仍缺乏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古地理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困难更大。一般把古地理法作为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方法。,30,3.地理相关分析法,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地理相关分析

25、法是目前区划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区划方法。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31,4.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应该指出,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一主导因素的不仅仅是某一主导标志,而往往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人们可以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来。当运用主导标志和指标(如某一气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时,若不参考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其他气候指标、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对区界进行订正,那么所划出的区

26、界可能存在较大的任意性,并且不能保证所划区域单位的内部相对一致性。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一主导标志而忽视其他标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一律。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方法。,32,5.顺序划分法,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33,6.合并法,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

27、基础上进行的。,34,35,36,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1、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是互为补充的,其中任何一个原则与方法都并不排除其他原则与方法。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相对一致性原则-类型制图法区域共轭性原则-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综合分析性原则-部门叠制法 地理相关法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37,2。原则应有一定的专属性,不同的原则应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只是不同学者认识不一。陈传康等认为:统一发生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是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是使综合自然区划真正实现综合的重要保证主导因素原则是在某种情况下进行区划的权宜之计,用它可

28、以较容易的将区域单位划分出来,38,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引言 一、双列系统概述 区划等级单位 A.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各地带性区划单位(1。带 2。地带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B。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大区 2。地区自然国 3。亚地区 4。洲)二、单列系统概述区划等级单位1。带段 2。国 3。地带段 4。省 5。亚地带段 6。州 7。次亚地带段 8。区(景观),39,引言,综合自然区划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系统研究法。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则是这种规律的具体反映。因此,等级单位系统的研究是综合自然区划理论

29、研究的重要内容。,40,引言,一、研究区域等级系统的必要性 从方法论层面看,。从区划工作层面看,。二、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分类 双列系统 单列系统,41,一、双列系统,(一)概述 1。双列系统的理论依据 2。双列系统的特点(a。区划单位是综合性不完全的区域单位 b。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单位,联系单位是次要单位)(二)区划等级单位 A。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 2。区划的地带性基本等级单位 1)带;2)地带;3)亚地带;4)次亚地带 B。非地带性单位 1。非地带性单位的概念 2、区划的非地带性基本等级单位 1)大区;2)地区;3)亚地区;4)州,42,A。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

30、性单位的概念:主要由地带性分异因素作用形成,依据区域地带性属性及其特征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称为地带性区划单位。完整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还应包括以下几点:1)地带性区划单位和按地带性联系确定的区划等级系统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的地表地带性区域分异的结果。2)地带性区划单位是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的,这一方面使地带性区域单位在其许多组成成分及整体的综合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属性,即地带性区域单位是综合性的区域单位,同时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缺乏在这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所以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性是不完全的。,43,3)地带性区划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

31、纬线方向伸展呈带状分布的趋势。但由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这种单位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颇为复杂,除极地、亚极地和赤道低纬度外,其它纬度的地带性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纬线方向,它们的界限受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4)地带性分异因素的主导作用使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的特点,彼此之间更替是逐渐的,没有鲜明的界线。5)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44,1)带,带的概念: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指出,带“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划分”,进一步的判断标准是,同一带中,一地的水分状况

32、如果改变到与另一地相近则两地的土壤、生物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方向大体相同(即同一带中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相差不多)。每一带具有一定的辐射差额,及与热量条件有关的地理条件相同,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貌过程的特有方向和韵律,大气环流、蒸发力、植被生长、动物迁移的特点相对一致。一般划分带时,通常是在地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以气候指标为主导标志的综合标志作为确定带界线的依据。带的具体划分,各学者见解不一(P110,表3-1)。目前公认的划分图式为: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45,46,2)地带,地带的概念: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给地带定义为,每一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

33、自然界水平分异的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所谓代表性土类,是指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型土。代表性植被群系纲指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具有这样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的地域,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在同一地带内还有相似的隐域性土壤、植被和垂直带结构,地貌外营力、化学元素迁移、潜水和地表水、动物界和自然现象也应相同。由于地形起伏变化,每一个地带有从属性的景观和垂直带,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不同,分布上不占优势。在山区山地应根据垂直带谱来确定其所属地带。,地带的划分:主要根据土壤和植被来划分,同一地带内具有相同的植被型和土类。在植被型和土类不一致时,必须具体分析。

34、地带界限的确定: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指标法,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确定地带界线的方法。通常采用土类、植被型和景观型的分界线作为确定地带界限的标志,但由于目前大、中比例尺类型图比较少,因此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求助某些气候指标,如:某些温度指标(如生长季积温)、某些 有意义的水热的指标(如辐射差额、降水和蒸发的比例)。某些间接反映景观特征的气候指标(如年平均温度等和水热系数)则只有参考价值。总之,在划界时应对 具体区域作具体分析来选取划界指标。,48,过渡地带的问题:地带划分中在基本地带之间常存在作过渡地带,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互相过渡。(2)两个基本地带

35、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在一过渡地带内。对过渡带的处理办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把过渡带平分为二,但界线确定需要深入研究;二是把过渡带划作独立的地带或亚地带,此时地带范围大小的定量指标具有一的参考意义。地带的进一步划分: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过渡地带通常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地带。,49,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概念: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 少数组成成分中出现地带性质变,而在其他组成 成分中发生量变的区域。次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各组成成分和整个区域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的区域。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划分,目前研究很不够,具体的研究方案更少见。P113图表3.2为前苏联

36、的一个划分方案。,50,该图式表明,某些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进一步划分,主要是以局部的土壤标志或植被标志作依据。而另一些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则是以植被型化分为亚型和群系纲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51,B 非地带性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主要由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形成,依据区域非地带性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区域单位称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域分异的非地带性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它们使气候干湿度和各地理现象“随经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相应于大地构造的山地、高原和平原及其组合关系差异,它们使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的特征和景观特征随之变化。对这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区域单位的逐

37、级划分即得到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目前通用的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大区,大区的概念:大区是第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每一个都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解决定于其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特征。大区的划分:可以成为划分条件的有(1)在大地构造方面,大区通常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造山运动带。(2)每一个大区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都占有特殊的位置;具有独特的气压条件;为大气作用中心,存在引起气团移动和变性的特定条件;各大区在大陆度、湿润条件、以及纬度气候的性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3)每一个大区的地带数量、排列顺序和轮廓都有自己的特征。,

38、53,大区划分的意义:划分大区不仅较易从非地带性条件方面协调各国和各大陆区划而且可以使某些部门自然区划彼此协调.大区的具体划分:在我国,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将我国划分为三个自然大区见P115表3.3,54,55,地区的概念:地区是大区内按非地带属性划分的较大区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区是大陆的宽大部分,大体相应于大的地质构造单位(第二级的大地构造单位);其完整性取决于其地质基础的统一性和它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内发展的统一性.并有与之对应的地形和水文完整性、大地形的共同特征、在空间上的明显界线;具有取决于其地理位置的整体和组成成分特征,这表现在具有一定的气候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植被特征

39、(土壤变种的相互组合和植被群系的相互结合的分布和性质,动植物区系的种类成分等),地理地带性的性质和表现程度等方面.,地区(自然国地理国自然历史国),56,地区的划分与界线确定:分区主要依据地区的定义,划界主要依据确定地形-大地构造统一性;大气候特征以及相对应的植被土壤特征;地带性结构的性质等.地区的具体划分:在我国目前还缺乏研究.,地区(自然国地理国自然历史国),57,亚地区,亚地区的概念:亚地区是地区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新生代,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气候省性差异等影响下分化出来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亚地区通常在地势上有鲜明的表现,包括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性质相似的,

40、气候有显著共同性,以及形态构造相近的景观.亚地区的划分:大致相应于第三级的大地构造单位;气候省性差异也是划分亚地区的重要标志.,58,州,州是低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州的划分主要以亚地区类的地质地貌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其范围大致以第四级的大地构造单位相当,在山地区域划分州时应特别注意山系的中等组合状况,在平原区域划分州时应特别注意沉积物的分布状况及气候省性差异.州的具体划分:目前尚没有实例.,59,二、单列系统,(一)概述:1.单列系统的理论依据2.单列系统的建立3.单列系统的特点4、单列系统与双列系统的对比与关系,60,(二)区划等级单位: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

41、-州-次亚地带段-区,61,62,63,地表地域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产生出的任何一个区域个体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属性。因此,尽管这两种属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基本秩序(地带性的和非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地表区域差异和区域单位空间分布规律却是这两种因素交织作用和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所以说,地表自然界的必然存在着反映这一综合地域分异规律的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故而,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综合性单位的两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等级从属关系建立一个单列的区域单位系统反映统一的地域分异规律。,单列系统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一、景观概念

42、与景观特征景观概念较为混乱,1.理解为风景、景色、景致等2.当作自然地域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3.当作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等等,64,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综合自然地理学中把景观看作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具体来说就是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既不同于土地单位,又与其他区划单位有区别的,具有自己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区域单位。(P127),65,景观的特征,1、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即景观界限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限大致符合。3、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

43、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而土地单位由于自己的典型特征反复出现于众多个体之中,一般只着重于类型研究。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66,二.景观同一性问题,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每一个景观都具有自己的起源、年龄和历史,并且都是作为统一整体发展的。但景观的发生统一性并不是指其组成成分发生的同时性,和前面讲的一样。景观发生同一性是指现代景观而言,现代景观发展的时间即是景观的年龄。,67,二.景观同一性问题,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首先,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条件,P129其次,景观是地表自然界两类区域分异的最后阶段,即两种不完全区划等

44、级系统的最后一级。,68,二.景观同一性问题,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因为景观是最小的地理综合体,而组成地理综合体的各组成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或者说是相关的。因此,各成分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各学科发展情况不同,还未很好解决。P130,69,二.景观同一性问题,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每个景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此乃景观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景观结构包括两方面(P130):1.组成结构: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2.形态结构: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70,71,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非地带性单位按其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表现的关系可分为七 类:1、具有水平地带

45、性的平原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间山盆地山地4、具有高原地带性(隐垂直水平地带性)的高原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山原和斜降山系7、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上半段山地二、山地自然区的划分两种观点:1、根据山地的垂直带普差异,划分自然地理区,自然地理区要包括整个垂直带普。2、山地自然地理区应在垂直带范围内划分。三、山地自然区划实例,72,陡峻的山地(如秦岭北坡),可以分水岭为界,从东向西,根据垂直带谱的差异,即垂直带谱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差异,去划分自然地理区。如果沟谷发育,沟谷本身还有垂直带及亚地带的差别。如秦岭南坡这种斜降山地沟谷水系本身

46、的差别相当大,也可以考虑作为划分标准。在一个垂直带上下段大地构造相差太大的时候,也应把他区别为两个或三个自然地理区。也即划分自然地理区既要考虑充分反映整个垂直带的特点,也要考虑河谷系统发育和大地构造的差别。在以低山为主的个别有中山的区域,在一个垂直带大范围分布是,可根据其内部读地类型质和量的答对比关系,把个别突出的中山当做一个自然地理区,周围的低山根据土地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73,三、山区地理区划分实例(以怀柔为例),见教材:P134,74,第五节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一、自然区划中类型划分研究和区域划分研究的区别二、区划等级系统各等级单位的类型研究 带与大自然区的类型研究 地

47、带的类型研究 省的类型研究,75,第六节 自然区划调查与报告编写,一、室内准备阶段资料收集 1、地形图。2、航片和卫星图象。3、各种专题地图。4、各种调查报告。资料分析 1、资料编目 2、资料分析(地质方面、第四纪沉积物方面、地史方面研究、地貌方面、气候方面、水文方面、植被方面、研究区地狱分异规律的分析研究)编制简明土地类型图和山文水系图 拟订考察路线和实地考察计划,76,二、野外考察阶段 1、野外考察 应特别注意实地验证室内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1)地带分异界限的 标准和实际分布。(2)与大地构造单位相应的地势地貌分异的实际分布和界限。(3)确定各低级区划单位内部土地结构的实际特征。2、调查(1)向统计局或农业局区划办公室了解该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计划。(2)向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了解农林牧各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3)向水利局了解水利资源开发条件和发展计划。(4)向地址局和水文地质大队了解区域地质和地下水情况。(5)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甚至园林旅游部门也应做调查。(6)还可请有关行政领导介绍该区全面情况和发展远景。,77,三、室内总结阶段1、整理与分析资料 2、整理实物和标本 四、写出自然区划报告 P145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